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4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677篇
安全科学   194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150篇
综合类   1378篇
基础理论   333篇
污染及防治   199篇
评价与监测   131篇
社会与环境   159篇
灾害及防治   84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不同曝气量对SBBR短程硝化微生物特性及氮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实验室规模的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中研究了不同曝气量(7.2、12.0、15.6L·h-1,对应反应器中平均溶解氧浓度分别为0.5、0.8、1.2mg·L-1)下生物膜的生物特性变化及短程硝化过程规律.结果表明:减小曝气量使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降低,将导致生物膜的总生物量下降,生物膜中氨氧化菌逐渐成为优势菌,无论数量还是生物活性均高于亚硝酸氧化菌,利于亚硝酸盐积累;在一个反应周期中,生物膜对溶解氧需求的分配是不同的,曝气初期溶解氧主要用于异氧菌对COD的降解,其后用于氨氮转化.根据上述规律,提出在短程硝化过程中采用"梯级递减式曝气"供氧新策略,即在反应初期保持一种较大的曝气量,提高反应器溶解氧浓度,促进COD快速降解,随后保持一种小曝气量使反应器中溶解氧维持较低的浓度,从而促进亚硝酸盐积累及优化供氧效率.  相似文献   
802.
Controlled shear stress (CSS) test wa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olid contents on the corresponding rheological parameters for sludge. Three types of sludge with or without conditioning, including activated sludge (AS), anaerobic digested sludge (ADS), and water treatment residuals (WTRs), were collected for the CSS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stress and the cohesion energy of the sludge networks were improved with increased total suspending solid (TSS) contents in most cases. For the conditioned AS/ADS and the raw WTRs, exponential law was observed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hesion energy of material networks or yield stress and the TSS contents, whereas for the conditioned WTRs, only exponential law depend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parameters of shear modulus or critical strain and the TSS contents.  相似文献   
803.
于2009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冬季(12月),在辽宁徐大堡海域共开展四个航次的现场监测,进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优势种及其季节演替、特征种的丰度及时空分布(包括优势种、鱼卵和仔稚鱼等)以及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等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及物种多样性,夏季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属于广温广盐类群和近岸暖温类群,优势种及其群落组成的季节演替较明显。浮游动物优势种的丰度,春、夏季较高,秋、冬季较低;水温的季节变化及沿岸水的输入是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丰度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04.
样品采用加速溶剂萃取,萃取液依次经复合硅胶和石墨化炭黑柱净化后,采用GC-MS法测定样品中的多氯联苯残留。结果表明,方法检出限为(0.005~0.038)×10-9(湿重),样品加标回收率为68.5%~108.4%,RSD为2.1%~11.8%。本方法具有提取效率高,净化效果好,回收率高,准确灵敏等优点,可应用于海洋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残留的监测。  相似文献   
805.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主要用于边坡的二维稳定性分析,两个强度指标c、采用了同一折减系数,但传统的单一折减系数不能完全反映两个强度参数各自的安全储备特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双强度折减法的原理,并通过工程实例运用传统的单一强度折减法、内摩擦角不折减只对内聚力折减、内聚力不折减只对内摩擦角折减以及内聚力和内摩擦角以不同折减系数同时折减4种方法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同时对该实例中荷载作用下的高陡边坡稳定性进行了计算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高陡均质岩坡中,滑面的摩阻力(即内摩擦角)在边坡的稳定性中起主要作用,且在进行强度折减分析时内摩擦角的折减系数应小于内聚力c的折减系数。  相似文献   
806.
在分析氧化镁烟气脱硫废渣(MDWR)成分的基础上,用清洁的合成方法对氧化镁烟气脱硫废渣进行了改性,制备了含有类水滑石(HTLcs)的改性废渣(MMDWR),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元素分析(SEM-EDAX)、X射线衍射(XRD)、红外(FTIR)、激光粒度测试仪(LLD)和BET测比表面等方法进行了表征.当m(MDWR)∶m(NaOH)∶m(Na2CO3)∶m(Al(OH)3)为40∶15:4:4时,制备的改性废渣的元素组成类似Mg-A1水滑石.合成滤液可完全回用.废渣经改性后粒径减小,粒径分布变窄,比表面积增大.将改性废渣用于协效阻燃环氧树脂,用热分析、氧指数测定等方法对改性废渣的阻燃、抑烟性能进行了评价.当膨胀型阻燃剂和改性废渣添加量分别为17%和3%时,环氧树脂的氧指数可达到30%.当废渣添加量为20%时,对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抑烟性能.改性废渣具有阻燃抑烟等综合性能,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07.
808.
垂向水动力扰动机的蓝藻控制效应数值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邹锐  周璟  孙永健  嵇晓燕  岳佳  刘永 《环境科学》2012,33(5):1540-1549
在蓝藻水华的控制研究中,目前的发展趋势是采用快速、生态安全且经济有效的技术,其中使用垂向水动力扰动机抑制蓝藻备受关注,但缺乏深入和定量的工程设计与效果评估研究.针对垂向水动力扰动机的蓝藻抑制效应开展数值实验研究,以三维数值营养盐-藻类动力学模型(EFDC)为框架,定量探讨了扰动机数量及其位置分布对叶绿素、总氮和总磷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扰动机的存在对蓝藻抑制具有比较明显的作用,随着扰动机数量由0逐渐增加到20个时,Chl-a峰值浓度共减少了37.695 2μg.L-1,并且扰动机对水质改善的程度与其数量存在很强的非线性关系,即当扰动机数量由无到有并逐渐增加时,藻类抑制的效果明显增强;但当扰动机的数量增加到一定量时,进一步增加数量将不会相应增强蓝藻抑制效果.这表明扰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数量问题.此外,本研究发现除了数量之外,扰动机的位置对蓝藻控制的效果也有很大影响.数值实验结果显示如果扰动机放置位置得当,少量的扰动机就可达到甚至超过更多扰动机所能达到的蓝藻控制效果.尤其是优化12个扰动机的位置后,Chl-a峰值浓度比扰动机为20个时减少了7.172 6μg.L-1.这些研究结果验证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水动力扰动机蓝藻控制效果的肯定性结果,并进一步表明了在实际应用该项技术时必须因地制宜,结合使用智能工程技术(如:高分辨率数值模型)确定最佳扰动机数量与位置,从而确保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的蓝藻控制效果.除蓝藻控制之外,数值实验结果也表明扰动机对营养盐浓度也有一定的降低效果.  相似文献   
809.
三江平原典型灌区井灌地下水中铁的随水迁移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三江平原典型水稻灌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为例,系统调查了该区地下水的铁含量特征,并具体分析了铁通过井灌从地下水进入晒水池、稻田,再通过排水进入多等级沟渠系统的季节迁移过程及铁在相应沉积物或土壤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总铁质量浓度为(1.73±0.41)mg.L-1,最大值为11.4 mg.L-1,最小值0.01 mg.L-1,变异系数1.29%.根据2010年水稻种植面积和当地实行的每亩额定灌水量推算,从地下进入稻田和其它地表水体中的铁可达4 976.40 t.溶解性Fe2+、溶解性Fe3+、溶解性铁和总铁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6、7月较高),且沿水流方向以稻田积水中的含量较高.晒水池和稻田对地下水铁的富集效应明显,二者的总铁质量浓度分别达到地下水的6.17和21.65倍.晒水池沉积物的总铁含量显著高于稻田、农渠和干渠(浓江河).不同氧化铁形态中,仍以晒水池沉积物中各形态铁氧化物的含量较高,而稻田土壤、农渠和干渠沉积物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三江平原典型灌区地下水中的铁通过井灌进入地表水体中,大部分被蓄积在晒水池和稻田中,仅有少部分随稻田退水进入沟渠网,并逐级沉淀在稻田和沟渠沉积物中.铁在随水迁移过程中除了总量变化外,还伴随着种类和形态的转化,这些变化直接受水稻灌溉管理方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长期井灌或将导致铁在稻田土壤和沟渠沉积物中的富集,具有潜在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810.
This article challeng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ustainability triangle to conceptual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looking at how weak sustainability can be obtained via the reinforcing increase in social capital and natural capi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often visualised as a triangle consisting of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spects. Would it be possible to conceive a flattened system, with diminishing economic resources or without refilling financial resources? The possibility involves mutual reinforcement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natural capital.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diminishing economic dimension relates to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without economic growth, such as degrowth, zero-growth, and sustainable growth, that has been revived in the face of the recent economic crisis. Several countries have imposed extreme budget cuts in development collaboration and in other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When the economic resource is not at a satisfactory level, can we rely on the reinforcement between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for sustainability? Although it is not new to acknowledge the contribution of social capital to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research has long ignored the reinforc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prototype model to demonstrate how social capital and natural capital can reinforce each other. The prototype is studied and verified at the community level using a comparative method. This article concludes wit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that may encourage sustainability with merely the reinforcement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natural capit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