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2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95篇
基础理论   30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1.
12.
混凝土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劣化规律是混凝土结构防火设计及灾后评估的重要依据。基于普通硅酸盐混凝土材料内部各组分在高温作用下的微观物理化学变化,研究了硬化水泥浆中水化物高温分解和骨料材料性能的劣化过程,揭示了混凝土在高温作用下宏观力学性能劣化的机理,建立了用于描述普通硅酸盐混凝土高温力学性能劣化规律的分析模型,在传统模型仅能考虑温度大小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温度持续时间对材料力学性能劣化的影响。利用FLAC3D软件中的FISH语言开发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并用于分析混凝土试块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作用下材料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等随温度的劣化规律,与现有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模型能够合理反映混凝土在高温作用下材料性能的劣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丝状菌的致密途径、解决丝状菌污泥膨胀的难题,从丝状菌的自身特点及外部条件出发研究了其在污泥膨胀及致密过程中菌丝体的演替规律。研究发现,致密生长的大絮体对丝状菌的种类是有选择性的,那些丝体较弯曲、丝体强度较大、贮存能力强的菌丝体更利于形成聚集态生长。另外,研究表明,不同种类丝状菌的生长势和存贮能力不同,对底物的利用上亦存在着竞争关系。实验中存在的几个菌种对PHB颗粒的存贮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Nostocoida limicolaⅡ、Type 1851、Type 0701、Type 021N型菌体。  相似文献   
14.
不同形态有机物对自我造粒流化床中颗粒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溶解态、胶体态及颗粒态有机物对自我造粒流化床中颗粒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有机物的形态对颗粒粒径和有效密度有较大影响,即溶解态有机物形成的颗粒粒径最小,胶体态有机物形成的颗粒粒径次之,颗粒态有机物形成的颗粒粒径最大;有效密度规律则相反.此外,颗粒的平均粒径、平均有效密度沿床层高度的变化有不同分布,即自我造粒流化床底部形成的颗粒有效密度最大,但同种原水水质条件下颗粒粒径没有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汶川8.0级地震后中江县水库震害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汶川8.0级地震对四川省水库造成了严重的震害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依据德阳市水库地震灾害的现场科学考察资料,对德阳市中江县19座高危险情以上的水库土石坝的震损现象做了初步总结和分析.这些震损水库基本上都建于1950-1980年代,未经抗震设计,典型震害现象包括水库坝顶中部及坝轴线两侧纵向裂缝、坝体纵横向裂缝、大坝沉陷、坝坡滑坡和护坡滑动、坝脚渗漏、水库泄水构筑物震损、防浪墙震裂等震害现象.这说明了对中小型水库土石坝进行抗震设防的必要性,今后应深入研究中小型水库土石坝的震害机制,以指导水库土石坝的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16.

Heavy metal-contaminated sediments posed a serious threat to both human beings and environment. A biosurfactant, rhamnolipid, was employed as the washing agent to remove heavy metals in river sediment. Batch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test the removal capability. The effects of rhamnolipid concentration, washing time, solution pH, and liquid/solid ratio were investigated. The speciation of heavy metals before and after washing in sediment was also analyzed. Heavy metal washing was favored at high concentration, long washing time, and high pH. In addition, the efficiency of washing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riginal speci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 Rhamnolipid mainly targeted metals in exchangeable, carbonate-bound or Fe-Mn oxide-bound fractions. Overall, rhamnolipid biosurfactant as a washing agent could effectively remove heavy metals from sediment.

  相似文献   
17.
氯过氧化物酶是一种底物广泛的手性催化剂,可以催化卤素离子、芳香族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等进行过氧化反应.利用氯过氧化物酶催化氧化苯酚,考察其对苯酚生物降解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500、1 000 mg/L苯酚在氯过氧化物酶为10 U/mL、pH为6.5、H2 O2投加量为10 mg/L时8h苯酚降解率分别达到86.6%和83.8%,比单纯菌株降解显著提高.说明氯过氧化物酶能快速清除苯酚污染的危害,提高苯酚的生物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18.
The contamination of semi-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SVOC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Guan River Estuary, China was fully investigated.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56 species of SVOCs ranged from 132 to 274 ng/g with an average of 186 ng/g (dry weight).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PAH) concentration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lay content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diment grain size. Source identification indicated that PAHs originated mainly from pyrolytic sources. However, intense ship traffic in the estuary may provide sources of petrogenic PAHs.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 mainly originated from direct input of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s (DDTs) during some industrial processes. The SVOC concentrations were also compared with International Sediments Quality Guidelines and Sediments Quality Criteria,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egative biological impacts may originate from high concentrations of FLO, p,p′-DDE, and total DDTs.  相似文献   
19.
DSD酸氧化缩合废水浓缩液回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DSD酸氧化缩合废水浓缩液回用到原生产过程的可行性。对DSD酸氧化缩合废水可采用萃取技术分离出其中97%的有机物,反萃产生的4-8倍的浓缩液返回到DSD酸生产中的氧化缩合单元后,可提高DNS酸的收率约7.43%,且不会明显影响产品的纯度,浓缩液8次循环磁用试验的结果表明,虽然DSD酸氧化缩合废水的COD从15000-20000mg/L提高到20000-29000mg/L,但没有显著持续增长的趋势,表明反应液中副产物的浓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裂隙对雾龙洞岩溶发育及地下径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尝试利用裂隙测量结果探究区域岩溶发育规律。采用统计窗口法对湖北鄂西地区雾龙洞岩溶流域的碳酸盐岩地层进行了大量的裂隙测量,分析了流域内裂隙发育的情况,研究了裂隙的几何参数——倾向、倾角、隙宽、线密度、面裂隙率等在不同层位、不同裂隙分组内的变化情况;结合构造、岩溶洼地发育方向、洞穴野外探测结果,综合分析了裂隙发育对本区岩溶发育的影响;运用渗透张量理论对岩溶流域裂隙的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雾龙洞岩溶流域地下水的主要渗流方向形成的原因,对查明雾龙洞岩溶流域岩溶发育规律以及地下水的运移、赋存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