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44篇 |
免费 | 1160篇 |
国内免费 | 287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68篇 |
废物处理 | 459篇 |
环保管理 | 620篇 |
综合类 | 4659篇 |
基础理论 | 1548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2765篇 |
评价与监测 | 385篇 |
社会与环境 | 327篇 |
灾害及防治 | 34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32篇 |
2023年 | 272篇 |
2022年 | 551篇 |
2021年 | 481篇 |
2020年 | 423篇 |
2019年 | 350篇 |
2018年 | 392篇 |
2017年 | 492篇 |
2016年 | 507篇 |
2015年 | 562篇 |
2014年 | 640篇 |
2013年 | 830篇 |
2012年 | 713篇 |
2011年 | 692篇 |
2010年 | 528篇 |
2009年 | 490篇 |
2008年 | 517篇 |
2007年 | 490篇 |
2006年 | 387篇 |
2005年 | 266篇 |
2004年 | 207篇 |
2003年 | 238篇 |
2002年 | 197篇 |
2001年 | 173篇 |
2000年 | 181篇 |
1999年 | 198篇 |
1998年 | 175篇 |
1997年 | 163篇 |
1996年 | 146篇 |
1995年 | 98篇 |
1994年 | 105篇 |
1993年 | 73篇 |
1992年 | 49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通过人工构建3个不同沙土配比的生物蓄水过滤系统,对人工系统滞留雨水时间和净化雨水的功效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自然降雨特点将雨水地表径流按照不同水量与进水时间引入系统,然后测定系统出水水量、时间、水质以及土壤湿度,比较植物层和整个系统滞留雨水径流的效果以及系统过滤雨水的功效。结果表明,(1)人工生物蓄水过滤系统有显著的滞留雨水的作用。其中植物层滞留雨水时间4.72~11.50 h,整个系统滞留雨水时间为5.17~13.80 h,人工系统比植物层滞留雨水时间显著延长,且进水量越大,差异越显著。(2)系统出水流速平缓,蒸发与植物蒸腾耗水量比例低于6%;壤土含量越高,滞留雨水时间越长。(3)经系统过滤,系统出水酸碱度平均增加0.81,氨氮含量平均降低0.42 mg/L。 相似文献
132.
为预测评估过硫酸盐缓释材料的释放性能,对释放过程模型的构建以及模型的验证进行了研究。借助微积分思想,从材料体的概化分割、初始条件设定、每个小单元的状态标定、各个小单元中过硫酸钾的迁移变化量以及材料最外层释放过硫酸盐的量5个方面构建过硫酸盐缓释材料释放模型,利用Excel-VBA编程实现其释放过程模拟。采用欧盟标准NEN7375测试过硫酸盐缓释材料释放性能并获得模型参数。通过输入相关模型参数得到过硫酸盐动态迁移过程及其释放特征曲线,并利用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进行拟合校验。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平均误差为1.88%,表明该模型设计合理,能够准确模拟过硫酸盐缓释材料释放过程,可作为缓释材料优化设计工具。 相似文献
133.
通过对聚苯硫醚新滤袋和使用5个月的旧滤袋进行了不同温度处理,对处理后的条样进行了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SEM、FT-IR、CHNS元素分析和DSC结晶度的分析,探讨了温度对条样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新滤袋,纬向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经向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基本不变。 对于旧滤袋,随着温度的升高,经纬向断裂强力均呈现下降趋势,断裂伸长率也呈现类似的趋势;在200℃的空气中处理24 h后,纬向断裂强力保持率为83.29%,经向断裂强力保持率为90.45%。结合新旧滤袋发现,PPS滤料在使用中断裂强力会先升高而后会缓慢地下降。通过新旧滤袋的FT-IR对比发现,旧滤袋的FT-IR谱图中新增砜基基团。通过CHNS元素分析发现,旧滤袋经不同温度处理后氧化程度加深。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经不同温度处理后的新旧滤袋发现,新旧滤袋结晶度的变化趋势与力学性能的变化趋势类似。结晶度下降和氧化是PPS滤袋力学性能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4.
135.
Mao‐Ning Tuanmu Andrés Viña Wu Yang Xiaodong Chen Ashton M. Shortridge Jianguo Liu 《Conservation biology》2016,30(4):827-835
Conflicts between local people's livelihoods and conservation have led to many unsuccessful conservation efforts and have stimulated debates on policies that might simultaneously promot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protected areas and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local people. Many government‐sponsored payments‐for‐ecosystem‐services (PES) schemes have been implemented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few empirical assessments of their effectiveness have been conducted, and even fewer assessments have directly measured their effects on ecosystem services. We conducted an empirical and spatially explicit assessment of the conservation effectiveness of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PES programs through the use of a long‐term empirical data set, a satellite‐based habitat model, and spatial autoregressive analyses on direct measures of change in an ecosystem service (i.e., the provision of wildlife species habitat).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habitat improved in Wolong Nature Reserve of China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ural Forest Conservation Program. The improvement was more pronounced in areas monitored by local residents than those monitor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but only when a higher payment was provided.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a PES program depends on who receives the payment and on whether the payment provides sufficient incentives. As engagement of local residents has not been incorporated in many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elsewhere in China or around the world, our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using an incentive‐based strategy as a complement to command‐and‐control, community‐ and norm‐based strategies may help achieve greater conservation effectiveness and provide a potential solution for the park versus people conflict. 相似文献
136.
作为化学品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环境行为参数,生物蓄积性不仅是分类、标签、评价和控制环境风险的基本指标,也是鉴别化学物质持久性和环境危害性的重要标准。2012年OECD颁布了新的生物蓄积测试方法,由此给生物蓄积优化策略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原有的判别优化策略的方法需要作出新的发展与调整。针对新生物蓄积测试方法引发的优化策略挑战,通过层次研究及文献分析,归纳了基于OECD新305生物蓄积测试标准的优化测试策略,为优化、简化测试及化学品安全管理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7.
138.
为研究有机氯农药在食物中的残留及人群的摄食暴露,在2015年5月采集了南京市居民普遍食用的10种蔬菜,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检测。研究表明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在蔬菜中均有检出,∑DDTs的残留量为1.78~5.29 ng·g-1,∑HCHs的残留量为0.21~4.77 ng·g-1,其中∑10OCPs (有机氯农药)含量最高的蔬菜是藕(10.07 ng·g-1),含量最低的是青菜(2.32 ng·g-1)。通过来源分析发现,蔬菜中DDTs可能有新的输入,而HCHs则主要源于历史残留。通过对不同人群的每日摄取量(EDI)进行摄食暴露分析发现,儿童的摄食暴露量要高于同性别其他年龄段人群,在儿童和未成年阶段,男性的暴露量普遍高于女性,而在成年和老年阶段,男性的暴露量低于女性。平均而言,各年龄段人群对γ-HCH和DDTs的日均口摄暴露量(EDI)值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所规定的ADI值,表明在目前蔬菜消费量下,南京市居民通过摄入蔬菜引起的健康风险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39.
氢指数(HI)是重要的有机质评价参数,能够反映沉积有机质中脂肪大分子物质的相对含量,并用于反演水生生态系统的历史初级生产力,有助于研究藻类生产力对污染物的富集作用。为了探讨氢指数的环境指示作用,选择了亚热带的3座水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ock-Eval热解与生物标志物-中性糖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技术,研究了沉积钻孔有机质的来源与特征;并结合210Pb和137Cs定年技术,综合运用氢指数和总糖含量对水库的初级生产力进行了重建。结果表明:中富营养的增塘和联安水库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浮游藻类,且受降解的程度较小,而贫营养的新丰江水库钻孔下层有机质主要是受降解作用或陆源高等植物等的影响。近年来,3个水库的HI值都有显著性的增加,且与其对应的总糖含量以及近50年来的滑动平均温度都高度的相关,说明这些水库都经历了气候变暖所引起的初级生产力增长。同时,升高的水库生产力扩大了沉积物剖面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累积。 相似文献
140.
以陕南燃煤型砷中毒病区的5个自然村为调查采样点,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样品的分析测定,分析砷暴露人群的砷暴露途径,估算各暴露途径(呼吸、饮水和食物)的暴露剂量及对总暴露的贡献率,探讨引发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发病的最低有效暴露剂量。研究结果表明,除对照村外,采暖季各村的烤火间和卧室空气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水和粮食未受燃煤砷污染。在采暖季,高砷煤燃烧污染的空气是人群砷暴露的主要来源;在非采暖季消化道砷暴露是各村的主要摄砷途径;表明消化道暴露对累积砷暴露的贡献不容忽视。结合问卷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算陕南病区引发燃煤型砷中毒的最低累积暴露剂量在1 712 mg左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