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44篇 |
免费 | 1160篇 |
国内免费 | 287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68篇 |
废物处理 | 459篇 |
环保管理 | 620篇 |
综合类 | 4659篇 |
基础理论 | 1548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2765篇 |
评价与监测 | 385篇 |
社会与环境 | 327篇 |
灾害及防治 | 34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32篇 |
2023年 | 272篇 |
2022年 | 551篇 |
2021年 | 481篇 |
2020年 | 423篇 |
2019年 | 350篇 |
2018年 | 392篇 |
2017年 | 492篇 |
2016年 | 507篇 |
2015年 | 562篇 |
2014年 | 640篇 |
2013年 | 830篇 |
2012年 | 713篇 |
2011年 | 692篇 |
2010年 | 528篇 |
2009年 | 490篇 |
2008年 | 517篇 |
2007年 | 490篇 |
2006年 | 387篇 |
2005年 | 266篇 |
2004年 | 207篇 |
2003年 | 238篇 |
2002年 | 197篇 |
2001年 | 173篇 |
2000年 | 181篇 |
1999年 | 198篇 |
1998年 | 175篇 |
1997年 | 163篇 |
1996年 | 146篇 |
1995年 | 98篇 |
1994年 | 105篇 |
1993年 | 73篇 |
1992年 | 49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分析重金属在“环境-牛肝菌-人体”系统中的迁移、富集规律,为牛肝菌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食用安全评价提供依据。采用ICP-AES法测定云南野生牛肝菌及其生长土壤中Cd和Hg含量,分析牛肝菌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牛肝菌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的联系,推测云南野生牛肝菌中重金属Cd和Hg的来源;根据FAO/WHO规定的每周Cd或Hg的允许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PTWI)评估牛肝菌的重金属暴露风险。结果显示,(1)不同种类、产地牛肝菌中Hg和Cd含量具有差异,菌盖中Hg、Cd的含量分别在0.92~16.00 mg·kg-1 dw,4.97~24.07 mg·kg-1 dw之间,菌柄的Hg、Cd含量分别介于0.46~8.2 mg·kg-1 dw和2.11~22.08 mg·kg-1 dw之间。同一种牛肝菌菌盖中Hg或Cd的含量均高于菌柄(Q(C/S)>1),表明牛肝菌菌盖对Hg和Cd的富集能力强于菌柄。(2)牛肝菌菌盖和菌柄对Hg的富集系数(bioaccumulation factor,BCF)分别在1.72~19.12和1.30~6.40之间,菌盖、菌柄的Hg含量均高于相应生长土壤的含量,其中采自楚雄永仁县的铜色牛肝菌菌盖的Hg含量是土壤的19.12倍,表明牛肝菌中的Hg不仅来自土壤,根据山地“Hg诱捕效应”及云南大气Hg升高的相关报道,可以推测云南野生牛肝菌中的Hg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3)牛肝菌菌盖、菌柄对Cd的富集系数分别在0.16~1.82和0.07~1.67之间,多数牛肝菌的Cd含量低于土壤含量,表明牛肝菌中的Cd主要来自生长土壤。(4)假设成年人(60 kg)毎周食用300 g新鲜牛肝菌则多数牛肝菌菌盖、菌柄的Hg摄入量低于PTWI(Hg)标准,Hg的暴露风险较低(假设未通过其他途径摄入Hg);食用300 g黑粉孢牛肝菌菌盖或菌柄摄入的Cd达到0.722 mg和0.662 mg,超过PTWI(Cd)标准,食用有Cd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142.
采用批实验研究了蒙脱石对左氧氟沙星的吸附机理及对左氧氟沙星抗菌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条件下存在培养基时,左氧氟沙星在蒙脱石上前2 h即达到吸附平衡,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吸附率达90%以上;蒙脱石吸附左氧氟沙星存在阳离子交换作用、氢键作用、疏水作用、阳离子键桥作用、静电吸附作用等物理化学过程;蒙脱石本身不具有抑菌、杀菌活性,且由于蒙脱石增大了微生物附着的比表面积,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扣除其对微生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后,蒙脱石吸附左氧氟沙星降低了后者的毒性效应,其抑菌率降低约25%。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毒理效应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43.
环境雌激素进入生物体后,可通过多种方式介导发挥类似内源雌激素的作用,干扰生物体的正常功能,进而对生物体产生毒害作用。其中,基因组方式介导的雌激素效应主要通过与细胞核内的雌激素受体(如ERα和ERβ)结合;而非基因组方式介导的雌激素效应则主要通过与膜雌激素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作用。近年来对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1(GPER1)的研究表明,该受体是区别于雌激素核受体的膜雌激素受体,可单独介导雌激素诱发的非基因组方式雌激素效应,然而目前对其介导的雌激素效应机制研究并不完善。综上,本文结合近年来对GPER1的研究进展,从该受体的发现、特性以及其介导的雌激素效应和相关通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4.
作物根系对多环芳烃(PAHs)与磷吸收及转运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对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PAHs污染环境植物修复的强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以菲为PAHs的代表,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磷、菲水平下小麦根系菲、磷吸收及其转运的效果,旨在揭示植物根系吸收PAHs与磷素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0~1 200 μmol·L-1磷浓度范围内,小麦根系、茎叶菲含量在低磷浓度(10 μmol·L-1)时最高,分别为36.87 mg·kg-1和2.07 mg·kg-1;磷含量总体呈现随磷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的趋势;成对数据t-检验显示无论加菲与否,根系、茎叶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磷可促进菲从根部向地上部转运,而菲对磷转运没有显著性影响。在低磷浓度下(10 μmol·L-1),随着菲浓度的升高,小麦根系、茎叶菲含量呈现显著升高趋势(P<0.05)。磷、菲共存处理介质pH升高幅度大于单一处理。 相似文献
145.
以垃圾焚烧飞灰和废玻璃作为原料,添加CaCO3作为发泡剂,H3BO3作为助熔剂,制备多孔陶瓷体。XRD分析结果表明:玻璃熔融固化飞灰时主要生成了CaSiO3玻璃晶相;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多孔陶瓷的孔径逐渐减小;助熔剂的添加和发泡剂的添加,增大了多孔陶瓷的孔径;重金属浸出实验表明烧结温度超过900℃时,重金属浸出浓度符合国家标准,其中重金属Pb、Ni和Cd的浸出浓度均小于0.5 mg·L-1,且当烧结温度提高到1 000℃时,重金属Cr和Cu的浸出浓度降低到4.3 mg·L-1和0.05 mg·L-1。 相似文献
146.
目的评估某型航天用车装焊复合加工装备在服役过程中的服役可靠性。方法首先分析装备常见的故障模式,统计装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故障数据,由于装备故障数据样本量较少,所以提出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小样本车装焊复合加工装备可靠性评估方法,其中通过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MCMC)法抽样解决贝叶斯理论中后验积分复杂的问题。结果确定了车装焊复合加工装备的寿命威布尔分布模型,并运用贝叶斯方法,计算出该车装焊复合加工装备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结论评估结果略低于设计要求,原因是目前该装备处于服役初期,服役初期故障数据较多。待进入稳定服役期时,故障率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后趋于稳定,MTBF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所以该车装焊复合加工装备MTBF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7.
为研究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来源特征,2014年5月采集了20个辽东湾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优先控制的16种PAHs进行测定,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异构体比值3种统计方法对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来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含量范围88.5~199.3 ng·g-1,平均值为(126.3±35.3) ng·g-1,其中,萘、菲和荧蒽是PAHs优势组分。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湾北部表层沉积物中PAHs含量低于西南部,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包括石油燃烧来源、煤炭、木材等生物质燃烧来源和石油来源,其中燃烧来源是主要来源,煤炭、木材等生物质燃烧来源占49.9%,石油燃烧来源和石油来源占50.1%。 相似文献
148.
为明确蔬菜常用农药在地下水中的环境风险,运用China-Pearl和SCI-GROW模型开展地下水环境暴露评估,并根据我国成人和儿童暴露参数推导25种农药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研究发现,25种农药PECgw为0~18.340 μg·L-1,成年人PNECgw为0.003~19.654 mg·L-1,儿童PNECgw为0.001~23.253 mg·L-1。成年人和儿童的RQgw值均小于1,表明25种农药按照登记用量使用,我国成人和各年龄阶段儿童直接饮用施用农药区域地下水的环境风险可接受。 相似文献
149.
农药环境风险评估中常用的计算毒理学模型软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药的大量使用为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问题,仅依靠传统生物测试和环境监测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农药风险评估的需要。利用计算毒理学模型,可以实现农药的高通量风险评估。本文主要介绍了农药环境风险评估中常用免费的EPI Suite、QSAR Toolbox和PBT Profiler等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模型软件和SCI-GROW、PRZM-GW、China-PEARL和EQC等环境多介质模型软件,以期能为农药的风险评估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0.
天然有机质(NOM)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无机矿物对有机碳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以Fe2O3(纳米和微米颗粒)和高岭土为吸附剂,探讨复杂多组分NOM模型化合物(单宁酸、没食子酸、富马酸钠和油酸钠)在无机矿物表面的吸附稳定机理.结果表明,4种不同性质的模型化合物在矿物表面均呈现明显的非线性吸附.纳米氧化铁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有利于其对模型化合物的吸附,但是其比表面积的有效性最低,显示其极大的吸附潜力.不管是芳香性还是脂肪性化学物质,大分子模型化合物的吸附显著高于小分子模型化合物,说明NOM的模型化合物中大分子组分更倾向于吸附在无机矿物表面,这一现象提示NOM在无机矿物表面发生选择性吸附时,有可能优先吸附大分子组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