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9篇
安全科学   31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296篇
基础理论   283篇
污染及防治   8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4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饮用水中的五氯苯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饮用水中五氯苯酚(PCP)。选用ZORBAXXDB-C18柱(50mm×2.1mm,3.5μm)为分析柱,流动相为V(甲醇):V(纯水)=88:12,流量为200μL·min-1;质谱条件选用气动辅助电喷雾离子源(ESI),检测方式为负离子多离子反应检测(MRM);PCP标准曲线线形范围为0.1~100μg·L-1;方法加标回收率达到90%以上;相对标准偏差为2-31%-2.92%(n=5);方法检测低限为0.1μg·L-1。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灵敏、特异,适用于饮用水中PCP残留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2.
利用废弃物煅烧水泥时重金属Pb、Cd的逸放污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废弃物作为代替原料煅烧水泥已广泛应用于水泥生产,但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以利用废弃物生产水泥的厂家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所采集样品中重金属Pb、Cd的含量,对水泥生产过程中重金属Pb、Cd的逸放及其对周围土壤的污染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废弃物煅烧水泥的过程中,重金属Pb、Cd的逸放率很高,其中立窑的Pb、Cd逸放率高达84%~90%。湿法回转窑的Pb、Cd逸放率达到63%~74%;在水泥厂上下风向500m、1000m和2000m处采集土壤样品,工厂周围的土壤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位于工厂下风向的土壤受到的污染更为严重,距离工厂500m处土壤中重金属Pb、Cd的含量均超过了国家标准的最大限量;对几家工厂员工的头发进行随机取样,头发样品中Pb含量均超过正常限量:  相似文献   
133.
木薯渣堆肥及其对难溶性磷的活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以干鸡粪、米糠、堆肥返料作调理剂,同时加入不同含量的磷矿粉,对木薯渣进行好氧堆肥,研究木薯渣堆肥过程中堆肥理化性质的变化及木薯渣堆肥对难溶性磷的活化作用。试验设置磷矿粉加入量10%(T1)、15%(T2)、20%(T3)和不加磷矿粉(CK)四个处理,干鸡粪、米糠、堆肥返料的添加量均为10%、15%和20%。在堆肥过程中,四个处理均在55℃以上高温持续了25d,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在堆肥结束时,各处理水分含量均降至30%左右,pH升高至弱碱性,淀粉降解率均在90%以上,水溶性碳(DOC)含量均降至10g.kg。以下,达到了基本腐熟的标准。证明木薯渣通过堆肥能达到稳定无害化状态。在堆肥结束时,T1、T2、T3有效磷增加量分别为12.58、12.81、12.96g.kg-1,对磷矿粉的活化率分别为23.53%、17.07%、14.50%,T1活化效果最好。研究结果表明木薯渣堆肥对难溶性磷有一定的活化作用,可为解决堆肥资源化产品中植物可利用磷含量偏低的难题开拓一条生物学途径:  相似文献   
134.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覆膜玉米土壤温度的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山区受特殊的地理、地形以及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造成农业生产播种难、出苗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但通过覆膜坐水技术能够起到抗旱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肥效等作用。以哲单7号玉米ZeamaysL为供试品种,在设置对比试验小区(覆膜与不覆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覆膜玉米土壤温度变异特征,描述了覆膜后增温、提墒、增产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处理与不覆膜处理相比,增温最明显的时期出现在出苗到拔节阶段,且10cm.和20cm处的温差表现为最大,可增温2.5℃左右,而后期增温减慢,播种后覆膜增温为玉米发芽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大大提高了出苗率,为作物节水增产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5.
江苏沿海大多属于淤泥质平原海岸,开发利用方式以农业为主,海水中的营养盐类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与人海河流和海岸区域农田化肥施用强度有重要的关系,因此,了解和探讨江苏近岸营养盐类污染的污染程度及其分布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江苏近海区域特征,选择近岸海域19个站点作为研究地点,分别对这些地点的总氮、总磷、无机氮和磷酸盐等营养盐类污染物质量浓度进行了分析,首先探讨了这些营养盐污染物在分布江苏近岸海域沿岸方向和向海方向的空间分布特点,然后结合海水水质标准,利用等标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等方法进行了污染程度评价,得出了江苏沿海营养盐类污染物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南北两端和中间部位都比较高,而中部辐射沙洲附近和南北两端之间的质量浓度较低的“w”形分布特征,在向海方向上具有营养盐污染物质量浓度基本上都表现为靠近海岸质量浓度高,远离海岸略低的变化趋势,在污染程度评价方面,总磷等标污染指数普遍超过1,总氮等标污染指数大多小于1,综合污染指数在1.63—14.08之间,差异比较明显,一般表现为南北高中间低的特点,最后结合江苏沿海地区河流排污人海情况以及农田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对江苏近岸海域营养盐类污染分布状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6.
初步研究一种用于高浓度制药废水的预处理工艺方法。采用微生物絮凝剂和粉煤灰过滤相结合的预处理工艺,其综合的效果可以将高浓度制药废水中的COD去除80%,基本脱色澄清,且可以将对生化处理有抑制作用的抗生素效价予以降低。并初步讨论了该工艺在实际生产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7.
在淀山湖0.5、1.0、1.5、2.0 m水层进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现场生长实验,试图找出淀山湖苦草植被恢复的适宜环境条件。试验期间每天测量光照强度和水体溶解氧等环境因子,每隔10 d监测苦草的根长、株高、鲜重等生长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水深对苦草的生长具较显著影响,光照强度、溶氧分别和苦草日相对生长率具显著相关性;苦草的株高、叶片数、根长等生物学生长指标在0.5、1.0 m水层生长良好,1.5 m与2.0 m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状况。光照强度与苦草日相对生长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905),0.5、1.0 m水层的光照强度下苦草的相对生长率分别为0.14和0.11,而1.5、2.0 m水层的光照强度下苦草出现负增长的情况。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与苦草成活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935)。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逐渐降低,苦草的成活率也逐渐下降。在2.0 m水层处,溶氧均值为2.76 mg.L-1,苦草的成活率为46.5%,在1.0 m水层处,溶氧为5.66 mg.L-1,苦草成活率为86.5%,因此,淀山湖苦草群落恢复宜先在1.0 m以浅的沿岸带开展。  相似文献   
138.
草地利用方式和混播组合对群落特性的长期影响不同。利用方式对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盖度没有显著影响,而混播组合与利用方式的交互作用影响显著。白三叶在宿营处理和刈割为主利用下的与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混播中的比例最低,而在刈割利用和宿营处理的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组合中的盖度最高。混播组合对禾本科组分盖度影响不显著,但利用方式和交互作用有显著的作用,长期放牧绵羊的混播草地多年生黑麦草很少。混播组合对杂草密度、盖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明显,而利用方式和交互作用显著地影响杂草盖度和多样性指数。放牧草地中的杂草密度高于刈割草地的,其中放牧利用的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草地最高。放牧牛的草地杂草密度较少,而放牧绵羊的草地杂草较多。白三叶、禾本科牧草以及杂草的密度都显著地受混播组合、利用方式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说明密度是一个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9.
以华南滨海小流域——中山大学滨海水循环试验基地(试验基地)作为研究区,在对该流域地下水和雨水分别进行采样、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氯量平衡法(CMB)与地下水动态法计算了该流域的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与给水度。研究发现,试验基地地下水主要受降雨补给,地下水埋深在雨季(4—9月)、旱季(10—3月)的变动范围大致为0~1.5 m与0~0.5 m。根据CMB计算结果,补给区、中间区雨季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分别为旱季的1.3~1.6倍和1.3~2.0倍,且补给区大于中间区(M5井除外)。利用地下水动态法计算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所得雨季、旱季的均值(7.6%和4.6%)与CMB计算结果(7.7%和5.3%)较为接近。给水度、雨强与入渗补给系数均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将地下水埋深分别与降雨入渗补给量及潜水蒸发量进行多项式拟合对比,发现降雨入渗对地下水的最大入渗补给埋深约为2.3 m,当埋深为3.1 m时,地下水可获得最大净补给量。  相似文献   
140.
将GIS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应用于渝西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首先,根据渝西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确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基本评价单元,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每个评价单元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分指数;然后运用GIS技术,根据每个评价单元的质量指数和分指数,自动生成渝西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等级图;在此基础上,对渝西地区生态环境整体及各不同侧面质量状况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渝西区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上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与自然环境状况的空间格局大体吻合,但局部地区有差异。表明自然条件对渝西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起决定性作用,但社会经济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同样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成为决定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