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了超临界CO2回收废弃印刷线路板的实验。以温度、压强、时间和夹带剂为实验因素,通过对实验前后样本在重量、厚度、弯曲强度和断裂强度四方面变化的分析考察了各实验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影响超临界CO2法回收印刷线路板的最主要因素为温度、时间和夹带剂,超临界CO2法回收废弃印刷线路板的最佳工艺条件:温度270℃,压强大于7.38 MPa,时间3 h,夹带剂(水)160 mL。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压强对实验结果的非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印刷线路板的回收由于其结构和组成材料的复杂性,被认为是电子电器产品回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提出了将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于废弃印刷线路板的回收工艺,研究出了一种环境友好的废弃印刷线路板回收方法。建立了回收模型及回收实验平台,并使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对实验进行设计,利用SPSS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实际实验结果得出了最佳工艺参数。通过对反应生成物进行质谱分析,推测出了生成物的主要组分,并据此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不同隔热层材料组成的消防服的热防护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与分析验证,评价了新型组合式消防服和传统组合式消防服的隔热性能优劣。结果表明以SiO2气凝胶材料为隔热层的新型组合式消防服的导热系数约为传统型的1/4,具有更显著的热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现役消防服的隔热材质和使用性能,以及气凝胶作为新型纳米隔热材料在服装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根据初步对比讨论了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用于消防服的可行性,得出以下结论:在同样的热防护性能前提下,采用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可使消防服重量及厚度降低70%以上。  相似文献   
5.
基于超临界技术的印刷线路板资源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刷线路板的回收由于其结构和组成材料的复杂性,被认为是电子电器产品回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提出了将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于废弃印刷线路板的回收工艺,研究出了一种环境友好的废弃印刷线路板回收方法。建立了回收模型及回收实验平台,并使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对实验进行设计,利用SPSS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实际实验结果得出了最佳工艺参数。通过对反应生成物进行质谱分析,推测出了生成物的主要组分,并据此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各大燃煤电厂以及煤化工厂固体废物样品,研究了固体废物中的汞分布规律及环境影响。结果表明:汞易在脱硫石膏、粉煤灰和气化粗渣中富集,汞浓度分别为0.16、0.24、0.15 mg/kg,而炉渣和气化细渣中的汞含量则相对较低,分别为0.05、0.03 mg/kg。通过化学组成及汞含量数据分析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汞本身易挥发的性质和固体废物的物化性质有关。此外,通过固体废物浸出毒性实验发现,脱硫石膏、粉煤灰、气化粗渣的浸出汞浓度小于浓度限值(0.1 mg/L),而气化细渣因锅炉回用,不参与填埋,汞又不易在炉渣中富集,故总体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固体废物无汞环境污染倾向。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CO2回收线路板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了超临界CO2回收废弃印刷线路板的实验。以温度、压强、时间和夹带剂为实验因素,通过对实验前后样本在重量、厚度、弯曲强度和断裂强度四方面变化的分析考察了各实验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影响超临界CO2法回收印刷线路板的最主要因素为温度、时间和夹带剂,超临界CO2法回收废弃印刷线路板的最佳工艺条件:温度270℃,压强大于7.38MPa,时间3h,夹带剂(水)160mL。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压强对实验结果的非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植物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与二氧化硫大气污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在自然条件下,二氧化硫污染区与对照区四种抗污染性较强的植物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污染环境中,有一半实验材料的SOD活性低于对照;讨论了影响SOD活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