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1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69篇
基础理论   40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抗生素类药物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带来了细菌耐药性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抗生素替代品如群体感应抑制剂(QSIs)被研究和应用,在未来二者可能共存于环境之中。为了对它们混合物联合毒性评价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选择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V.fischeri)为受试生物,测定了5种磺胺类抗生素(SAs)与6种QSIs对V.fischeri的发光强度(HV)和生长量(OD600)的联合毒性作用,初步探讨了SAs与QSIs对V.fischeri发光联合毒性和生长联合毒性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SAs与QSIs联合作用于V.fischeri时,对发光的联合毒性表现为拮抗,对生长的联合毒性表现为拮抗或加和,且TUHVTUOD。这可能是由于QSIs对V.fischeri的发光的抑制作用可以削弱SAs对发光的促进作用,而SAs与QSIs对V.fischeri的生长都表现出抑制作用,两者没有互相削弱作用。同时,基于分子对接和回归分析法的研究表明了靶蛋白上结合的化合物有效浓度不同也可能是造成SAs与QSIs联合作用于V.fischeri时TUHVTUOD的主要原因。该研究可以为抗生素与QSIs联合暴露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2.
张永生  李海英  孔繁翔  于洋  张民 《环境科学》2011,32(6):1602-1607
伪空胞一直被认为是蓝藻水华形成过程中的主要浮力提供者,但是否是唯一的浮力提供者还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室内蓝藻水华形成模拟实验和野外验相结合的方法,从生理生态学角度探讨细胞间空隙对蓝藻水华形成的影响.室内蓝藻水华形成模拟实验表明,蓝藻在上浮过程中以单细胞形态存在,但在水柱培养器取样口6开始形成小群体;通过对细胞镇重物(胞外...  相似文献   
103.
以DO作为水体的污染指标来判定水质类别存在一定的缺陷,北方缓流水体在不同季节常存在不同的DO分层现象,现设在河床底以上0.5米处的自动监测采样口设计缺少科学性。在叙述缓流水体DO特点的同时,介绍一种新的水质在线自动监测采样口的方案,便于类似水体水质自动监测设计中借鉴。  相似文献   
104.
化学需氧量是中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之一。分析化学需氧量排放变化及减排形势对今后化学需氧量及其他污染物减排具有借鉴意义。在分析"十一五"期间中国化学需氧量减排趋势和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定量和定性地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呈下降趋势,但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重有所上升,中西部地区排放量下降趋势比东部地区要小;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顺利实现,其中,工业源是减排主体,东部地区对减排贡献最大;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高锰酸盐指数质量浓度累计下降31.9%,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累计提高14.4个百分点。无论是全国尺度还是流域尺度,随着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减少,地表水水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两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但是部分流域存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与环境质量变化不完全协同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5.
为了提高高效菌株的降酚活力,运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一株优势降酚菌GPS-1的生长条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GPS-1菌株的活性范围是:温度20~40℃,PH 5.0~9.0,外加碳源(葡萄糖)浓度0~1000 mg/L,盐浓度0~8 g/L;考虑动力消耗,溶解氧(摇床转速)应为180 r/min。由正交试验可知:影响GPS-1菌株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其次是pH值和外加碳源浓度;且菌株的最佳生长条件为:温度30℃,pH值7.0,外加碳源浓度1000 mg/L。这一实验结果为生物法处理含酚废水提供了可靠的控制条件。  相似文献   
106.
废旧家电逆向物流构建模式的经济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产者延伸责任制为基本前提,将目前的废旧家电逆向物流模式划分为3类:制造商独立回收模式、联合回收模式、委托代理回收模式。基于7个假设条件,构建了制造商独立回收模式和委托代理回收模式的利润函数模型,通过制造商最优利润函数的分析比较,提出了制造商对不同回收模式的选择。基于模型,探讨了影响利润函数的三方面因素:原材料价格、使用回收材料的成本和企业规模、实力、技术、管理等综合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废旧家电逆向物流体系的动态优化概念模型。WHARL的构建决策分析是基于家电制造商的角度进行的,模型中最优利润函数均在理想的市场均衡条件下求得,并未考虑不完全竞争等非市场因素。而实践表明,非正规回收处理市场的存在已经成为WHARL构建的最大阻碍。  相似文献   
107.
我国目前正处于大气常规污染物治理与有毒有害污染物治理相互叠加的阶段,挥发性有机物等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排放显著增加,大多城市环境赋存严重,而污染形势有待摸清。基于美国33种城市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和日本23种大气优先控制污染物以及其他国家相关管控,根据我国企业化学品生产排放数据,综述了22种在我国东部经济带普遍存在的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环境赋存情况,对其在我国的环境检出、生产排放、污染物控制技术等进行了分析,发现苯、重金属等污染物检出浓度较高,多数污染物的最大检出浓度高于国外;国家管控有所不足,建议联合多种管理制度协同加强其风险管理,深度改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08.
冯天骄  卫伟  陈利顶  陈蝶  于洋  杨磊 《环境科学》2017,38(9):3860-3870
水分是维持旱区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的关键因子.整地措施能够重塑地表微地形,利于旱区雨水收集、侵蚀防控和促进植被恢复,整地长期影响下的土壤水力学性质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以定西龙滩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分析植被恢复过程中典型整地措施(鱼鳞坑、反坡台)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水分常数,并辅以自然坡面为对照定量评价工程措施的土壤水力学特性.结果表明:(1)整地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整地后土壤水分体积分数平均提高1.883%,相比自然坡面高出了22.62%.反坡台和鱼鳞坑整地后,土壤水分含量分别提高了29.69%和15.55%.(2)与对照相比,鱼鳞坑和反坡台的饱和含水量分别提高了7.52%和4.24%,有效水含量分别提高了4.74%和11.40%,整地措施能够提高土壤持水力和供水力,改善土壤水力学性质.(3)整地措施对表层土壤持水能力和供水能力的影响较深层大,与对照相比,鱼鳞坑和反坡台表层土壤(0~20 cm)有效水分提高了38.75%和23.84%,而深层(60~80 cm)有效水分与自然坡面差异只有3.34%和3.85%;土壤水分差异也随着土层深度而减少.本研究定量评价了不同整地方式和自然坡面的土壤水分特性,其结果期望为脆弱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和水土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9.
水稻秸秆浸泡液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苏文  孔繁翔  于洋  贾育红  张民 《环境科学》2013,34(1):150-155
室内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暴露于不同浓度水稻秸秆浸泡液下铜绿微囊藻的细胞生长、细胞膜完整性、膜电位、酯酶活性进行了为期15 d的检测,研究了水稻秸秆浸泡液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浸泡5 d的水稻秸秆液可以抑制藻的生长,呈明显的浓度抑制型变化;PI荧光检测显示暴露于浸泡液的各组细胞(>98%)的细胞膜保持高度完整;FDA荧光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第1、4d处理组酯酶活性增强和减小的细胞都有增加,但活性下降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活性增强的细胞,第7 d酯酶活性下降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而增强的细胞数量基本不变,第10、15 d酯酶活性正常的细胞数量增加显著,而酯酶活性下降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增强的细胞变化幅度较小;DIOC6(3)荧光检测显示膜电位在前7 d变化显著,第10、15d变化程度减弱,与酯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分析表明,浸泡液存在促进和抑制藻细胞生长的两种作用,抑制作用占据优势,随着暴露时间延长,促进作用消失,抑制作用有所下滑,浸泡液对藻细胞生长具有抑制性而非致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0.
针对干旱区煤田灭火区生态修复中普遍存在水保措施目的性不强缺乏依据的问题,利用ArcGIS水文组件提取研究区的高程结合降水量数据对灭火区的产汇流情况进行模拟,将研究区划分为六个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区,分析其差异性得出:Ⅴ、Ⅵ区汇流累积量较大,形成较分散径流较明显的沟渠,而Ⅰ、Ⅱ、Ⅲ、Ⅳ四个区域,平均的回流累计栅格数虽小,但径流密度大,径流问距较小,易产生大面积集中的表层土壤侵蚀.针对区域不同的水文情况,得出有区别的水保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