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13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54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京杭大运河中下游段天然水化学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程中华  邓义祥  卓小可  代丹  于涛 《环境科学》2021,42(5):2251-2259
为揭示京杭大运河天然水化学特征及人为活动的影响,于2019~2020年采集徐州至嘉兴段主要城市站点河水测试,同时收集苏锡常段1959~1962年和1975~1977年的水化学数据与沿线主要城市近年的社会经济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化学类型主要受流域碳酸盐岩风化作用,但K++Na+当量浓度占总阳离子高达40.39%,高于一般地表水,说明运河天然水化学已受到人为因素的显著影响.空间上,运河主要离子质量浓度、总硬度和总碱度从徐州站向下游总体上有减小的趋势,但在无锡和苏州站各参数显著升高;分析苏锡常段60年来的水化学变化发现,其Na+和SO42-分别升高了约16倍和12倍,总溶解固体(TDS)也升高了近3倍,同时苏锡常段河水目前(Ca2++Mg2+)/HCO3-比值普遍大于1,显著高于1959~1962年,反映了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结合运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显示,人为活动排放的硫氧化物加速了流域碳酸盐岩的风化,这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等是造成大运河天然水化学盐渍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本研究可为协调城市发展和保护大运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72.
对黄河自潼关至三门峡至花园口河段泥沙中有机质的含量、组成、溶解特性和降解特性及对河水COD值与泥沙有机质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 .查明了 :1)黄河泥沙中的有机质主要富集于 <5 μm的细颗粒物中 ;2 )这一段黄河水中溶解态有机质在总有机质中的比例非汛期为 2 0 %— 2 5 % ,汛期为 5 %— 10 % ;3)黄河泥沙中的有机质 75 %— 80 %以上是既不能为酸也不能为碱所萃取的胡敏素物质 ;4 )在黄河水中可被生化降解的有机质只占总有机质的 1%— 3% ;5 )目前在黄河清洁河段测得的COD值经常高达数十、数百、甚至上千mg L ,几乎等同于河水泥沙含量与泥沙中有机质含量的乘积 .研究结果表明 ,黄河泥沙中的有机质是稳定性极好的天然腐殖质类物质 ,它们在COD监测方法规定的高温、强酸性和强氧化剂条件下可以被氧化 ,构成黄河COD值的主体 ,但在实际自然条件下氧化过程极为缓慢和有限 ,不会对水体产生污染危害 ,不能将其与通常概念上的耗氧性有机污染物混为一谈 .测得后未经泥沙有机质背景值校正的COD值不是评价河流污染程度的恰当的水质指标 ,应寻找更好的水质参数来反映和评价黄河水的有机污染状况 .  相似文献   
73.
烟气脱硫喷淋塔内液滴停留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烟气脱硫喷淋塔中的雾化浆液液滴在塔内的运动以及停留时间进行了分析计算。给出了液滴下落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计算了单个液滴及浆液总体的停留时间。结果表明 ,对于粒径为dp=1 3~ 3 0mm的单个液滴 ,停留时间为t=3 0~ 1 3s ;雾化液滴尺寸分布对总体停留时间影响显著 ;合适的雾化液滴尺寸应为dp=0 7~ 1 5mm。  相似文献   
74.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建成区边缘和资源禀赋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半城市化地区。在城市化、工业化等多重影响下,半城市化地区经历着从单一农村社会向城乡多元社会的转变。以姜堰市城郊结合部为例,分析半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社会和空间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城市化地区就业结构和居民家庭收入来源的非农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在就业结构和家庭收入来源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空间结构和功能呈现出更多的城市特征,居住空间正在由传统的自然村落向城市社区过渡。同时,半城市化地区存在着土地利用混杂低效、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服务匮乏、原住居民就业和社保形势严峻等亟待破解的问题。最后,针对姜堰市城郊结合部现状提出建议,推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5.
通过野外观测实验探讨了戈壁地表风沙运动的若干特征。结果表明:戈壁地表风沙活动层主要集中在距地表60 cm高度内;不同粒径沙粒输沙强度的垂向分布不同,以0.25~0.5mm为过渡区,0.25mm颗粒输沙强度随高度增大先增加而后按指数规律递减,0.5mm颗粒则随高度增加呈线性递减,且粒径越大,递减的梯度越小;风沙流中颗粒的粒度组成不仅受风速和颗粒起动风速影响,而且还与地表粒度组成直接相关;输沙率与风速之间关系服从指数规律,公式形式为q=α.eβ.u,其中α、β为相关系数,u为地面2m高处风速。  相似文献   
76.
协调发展新理念要求三次产业间要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测算长江经济带九省两市三次产业协调程度的基础上,采用静态面板、面板门槛和空间面板模型,估计交通、能源和信息三类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协调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整体上,这三类基础设施建设都显著提高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协调度,且长江上游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提高作用最大,中下游地区信息和能源基础设施的提高作用更大。信息和能源基础设施对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协调度的提高作用有门槛效应,从低区间跨越到中高区间后,该提高作用在递增。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三次产业协调度还存在空间自相关效应,在此条件下,三类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度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对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长江经济带应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投资力度,并针对性补齐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发挥地区间三次产业协调度的空间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77.
梓叶槭的种群结构和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梓叶槭(Acer catalpifolium Rehd.)是分布狭窄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为充分了解梓叶槭分布地种群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促进种群保护,对其5个分布点——财神庙(CSM)、般若寺(BRS)、张山村(ZSC)、伏虎寺(FHS)、报国寺(BGS)——进行群落调查,研究其种群结构及其生存群落的物种构成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梓叶槭主要分布于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不同样地的梓叶槭群落层次,即乔木层、灌木层以及草本层分别有伴生植物52种、74种和52种.从梓叶槭的多度分配比例来看,BRS样地最大,为26.04%,随后依次是FHS、ZSC、BGS和CSM.梓叶槭生存群落内,FHS、BRS、BGS和CSM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较高,但ZSC相对较低;在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中发现,梓叶槭幼苗及幼树等级分布出现残缺,种群自然更新困难.综上所述,梓叶槭生存群落内,不同生长层优势种占有较大的环境资源,是影响梓叶槭种子萌发、幼苗幼树生长和种群发展的主要障碍;本研究结果可为梓叶槭种群回归与复壮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
从国内外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体以及生态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了中国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介入时间、累积影响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以水资源、水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为评价主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要充分结合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并提出了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9.
近日,舒兰市安监局组织召开全局工作人员会议,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机关。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是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提升管理和服务效率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转变工作作风、促  相似文献   
80.
开展了紧密型栅栏阻沙的野外观测实验,探讨栅栏对风沙流粒度组成及输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栅栏影响风沙流中大粒径沙粒含量降低,小颗粒含量增加;沙粒越过栅栏继续随气流运动的能力与其粒径相关,以0.1mm~0.075mm粒径穿越能力最强,随着粒径的增大或减小这种能力逐渐减弱;粒径1mm的沙粒则很难通过栅栏;沙粒沉积主要发生在在栅栏前端,以粒径0.1mm沙粒为主,占沉积沙土总量的80%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