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7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57篇
安全科学   148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93篇
综合类   560篇
基础理论   119篇
污染及防治   84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71.
为研究在输电线路覆冰情况下如何合理有效地储备应急物资,基于遗传算法最优决策理论,提出了1种输电线路覆冰灾害下应急响应物资储备模型。根据覆冰灾害的预测情况,计算出每月应急物资的需求量,以每月的采购量为决策变量,以最小储存成本为目标,得出最优储备方案,同时用动态规划对此模型进行求解,对2种寻优方法结果进行对比。以云南某供电局的冬季应急物资储备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其结果有助于提高电网部门应对冰冻灾害的能力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72.
旅游者亲环境行为是践行生态文明、推进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和情绪评价理论为基础,以南京鱼嘴湿地公园为样本收集地,借助线上+线下调研数据构建二阶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自然保护地旅游者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环境价值、环境信念、道德规范和道德情绪是自然保护地旅游者亲环境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2)环境价值是基础,通过环境信念、道德规范和道德情绪间接、正向显著影响旅游者亲环境行为;(3)环境信念和道德规范是中介,在环境价值和亲环境行为关系中存在多重链式中介效应;(4)道德情绪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对旅游者亲环境行为存在正向、显著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旅游者亲环境行为培育策略,助推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73.
在相对比较法的基础上推导出按K=(a -b)/a×100 %法计算采样效率的新方法 ,实例分析表明:该法比目前采用的绝对比较法简便快速 ,较相对比较法准确 ,它应用范围广 ,尤适用于选择吸收材料  相似文献   
874.
不同浓度甲醛致小鼠肾细胞DNA损伤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甲醛导致生物机体内的DNA损伤效应及其剂量-效应关系,通过不同浓度的液态甲醛对小鼠肾细胞进行染毒,并分别运用了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荧光检测法实验和KCl-SDS沉淀法实验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甲醛在低浓度(5μmol·L-1)时,具有致DNA断裂的作用;在中等浓度(25μmol·L-1)时,对DNA的损伤作用以DNA-DNA交联为主;在高浓度(125、625μmol·L-1)时,对DNA的损伤作用以DNA-蛋白质交联为主.  相似文献   
875.
模拟平煤集团矸石电厂以及焦煤集团演马电厂粉煤灰井下填充过程,设计了静态浸泡和动态淋溶实验,并以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了溶出液中的16种多环芳烃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溶出液中主要的PAHs物质是萘、苊、芴、菲、蒽,均为4环以下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其含量较低,其中菲和蒽的总含量较高,说明在粉煤灰井下填充过程中,多环芳烃类污染物能够从粉煤灰中迁移至水体,并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6.
选取长潭水库为研究对象,进行水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分析,探讨水体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阐明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水质影响以及驱动浮游植物群落季节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并根据主要环境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表明:耕地和林地面源污染是水体总磷(TP)的主要来源,在水库蓄水区总氮(TN)、TP滞留率分别为41.71...  相似文献   
877.
某型环氧树脂胶粘剂材料拉伸剪切试样在130℃、160℃和170℃温度条件下开展加速老化试验,以拉伸剪切强度为老化特性指标,老化试验过程中拉伸剪切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将数据归一化处理后,基于Arrhenius模型进行贮存寿命评估分析,取70%性能保留率(拉伸剪切强度值7.5 MPa)为失效临界条件,预测25℃ 贮存寿命为3...  相似文献   
878.
多水源供水管网中铁释放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源切换而引起的水质超标现象,开展了多水源联合供水条件下管网中铁释放规律的研究。分析了北方某城市2种水源(滦河水和长江水)的水质特点,利用实验模拟反应器分别研究了水源完全置换和供水分界线处水源混合区域的铁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多水源供水管网的铁释放速率与水源水质密切相关,特别是水中含高浓度SO2-4和氯化物时会加快铁的释放。不同水源之间的频繁切换会破坏管垢表面的钝化层,使铁释放速率迅速变化,随后会有所缓解,但新的平衡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供水分界线处的水源混合区域,由于水质的不断变化造成管垢表面很难形成稳定的钝化层,铁释放速率持续偏高,只有当长江水所占比例高达75%以上时才能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879.
生活垃圾堆肥浸提液组成及其演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堆肥浸提液与渗滤液组成相似,研究生活垃圾堆肥浸提液组成与演化特征可以为堆肥过程污染控制和堆肥质量改善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基本理化指标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了生活垃圾堆肥浸提液的组成和转化特性。结果显示,在堆肥一次和二次发酵过程中,浸提液p H由5.43上升至9.24,无机阴离子无显著变化,电导率(EC)稳定在7.50m S/cm上下波动,ORP为正值,总氮从611.08 mg/L下降至177.43 mg/L,NH+4-N和NO-3-N浓度变化不明显,NO-2-N从未检出到后期达10.28 mg/L,有机氮从246.64 mg/L下降至172.52 mg/L。溶解性有有机物含量(DOC)从7 419.00 mg/L降至5 569.00 mg/L,其中的有机物发生降解和转化,生成胡敏酸和富里酸等物质。浸提液中重金属Fe、Cd、Cu、Zn、Cr、Mn、Ni和As浓度升高。通过研究发现,在堆肥中添加木屑等填料可以降低浸提液中NH+4-N的浓度,具有除臭作用,同时对p H值、EC和ORP均有调节作用,能提高堆肥的土地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880.
电絮凝过程处理含铬废水的工艺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六价铬废水为处理对象,采用电絮凝过程研究了槽电压、初始浓度、初始pH值、电极材料等工艺参数对电絮凝过程分离Cr(Ⅵ)离子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采用Fe/Fe电极,对初始浓度为105 mg/L的Cr(Ⅵ)离子废水,最优槽电压为4 V,初始pH值为6,电解60 min,去除率可达到98.84%。Cr(Ⅵ)的去除率随着槽电压的升高而增大,随着初始浓度以及初始pH值的增加而减小。研究发现,初始pH值决定电絮凝过程中Cr(Ⅵ)的主要去除方式,在偏中性范围内Cr(Ⅵ)主要通过絮体吸附作用去除。对不同电极材料的电絮凝过程电解产生的絮体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絮体成分因电极不同而异,不同絮体对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的差异也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