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4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95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膜吸收法脱除电厂模拟烟气中的CO2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氨基乙酸钾、一乙醇胺和甲基二乙醇胺水溶液为吸收液,研究了聚丙烯膜接触器分离模拟烟气中CO2的技术.分析了气液流速、吸收剂浓度、烟气CO2浓度和吸收液CO2负荷等对传质速率和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mol·L-1MEA在流速0.1m·s-1,烟气流速0.211m·s-1时,CO2传质速率高达7.1mol·(m2·s)-1;1mol·L-1氨基乙酸钾在流速0.05m·s-1,烟气流速0.211m·s-1时,脱除率为93.2%;4mol·L-1氨基乙酸钾在同样条件下脱除率达98%;而且在试验的较广烟气CO2浓度范围内,氨基乙酸钾CO2脱除率保持在90%以上.试验证明膜吸收法既适合目前最为普遍的PF和NGCC烟道气脱除CO2,也是一种应用广泛、有良好发展前景的CO2分离法.  相似文献   
42.
为实现褐煤提质并缓解褐煤产区缺水现状,采用微波及水热脱水方法对褐煤进行脱水改性并回收褐煤所脱水分.通过检测水分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硬度、离子、有机化合物等各项指标,对褐煤中水分进行深入分析,并比较两种脱水方法的脱水、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微波方式脱水率可达70%~80%,除化学需氧量外,其它水质指标均符合工业用水标准,且杂质含量随微波功率增加而降低,利于净化回收.水热方式可有效改善褐煤煤质,脱水率最高可达87.44%,但各项水质指标均大大超出标准范围,且杂质含量在250℃工况下达到最大.两种冷凝水均检测到微量有毒金属元素、有毒致癌的多环芳烃及酚类化合物,将成为后续净化的主要脱除对象.  相似文献   
43.
燃煤流化床钙基脱硫剂对NO转变率的影响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φ150mm×1000mm流化床试验台上,温度区间840℃~960℃,研究了钙基脱硫剂品种、粒径和Ca/S比对NO转变率的影响.阐述了钙基脱硫剂使NO转变率增加机理试验发现,同等质量钙基脱硫剂使NO增加的次序为氧化钙、石灰石、方解石;Ca/S比越大,NO转变率越高;粒径为1~2mm时NO转变率最大,2~3mm时次之,0.2~1mm时最小.加入脱硫剂降低了HCl、HF、SO2的浓度,导致O、H、HO2浓度升高,CO的氧化反应加速,在床料、燃料灰催化作用下CO与NO的反应减慢,最终导致NO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44.
废轮胎流化床热解半焦结构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流化床反应器为主体对废轮胎热解半焦微观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了热解温度、床料粒径、流化数等参数对热解半焦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孔体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半焦比表面积和孔隙率随温度变化过程中会在650℃或750℃出现一峰值,这表明对半焦品质而言,轮胎存在最佳的热解温度,采用较小粒径(0.135~0.304mm)床料时有使最佳热解温度下降的趋势;半焦孔隙率随流化数增加而减小;半焦比表面积随流化数的变化趋势与热解温度有关,550℃时流化数增加半焦比表面积减小,650℃时流化数增加半焦比表面积增大;半焦孔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床料粒径有关,采用较大粒径(0.304~0.4mm)床料时,半焦孔体积随温度升高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采用较小粒径(0.135~0.304mm)床料时,半焦孔体积随温度升高呈现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5.
煤中氟化物在燃烧产物中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煤的灰化程序研究煤中氟在燃烧产物中的静态分布特征,并对不同燃烧方式的工业和电站锅炉燃烧时煤中氟化物在燃烧产物中的分布特征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煤中氟属于强挥发性元素,在煤灰中是非浓集的.煤粉炉燃煤过程中,煤中氟析出强度高,约有94.5%的氟以气态氟形式析出;层燃炉气态氟的析出率略有降低,约有80%的氟以气态氟形式析出.煤粉炉飞灰各级分粒子中氟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布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74~104μm粒度级,约占飞灰总氟量的55%~60%.  相似文献   
46.
吸收CO2新型混合化学吸收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吸收剂吸收速率和再生程度为指标,在小型实验装置台上研究了3种混合吸收剂不同配比的吸收和再生特性,以确定其吸收剂主体和添加剂的合适配比.结果表明,在甲基二乙醇胺(MDEA)中添加哌嗪(PZ),当混合吸收液CO2负荷为0.2 mol·mol-1时,MDEA∶PZ=1∶0.4(m∶m)混合液CO2吸收速率比MDEA∶PZ=1∶0.2(m∶m)混合液提高了约70%.再生40 min,PZ 相对浓度为0的吸收液再生程度为91.04%,PZ相对浓度为0.2、0.4和0.8时,混合吸收液的再生程度分别降低为83.06%、77.77%和76.67%.综合比较,MDEA∶PZ=1∶0.4(m∶m)是该混合吸收液合适的配比,吸收速率和再生特性都有较好改善.在10%一级胺中添加2%三级胺既能保持高吸收效率,又能略微降低再生能耗.在10%二乙醇胺(DEA)中加入2%2-氨基-2-甲基-1-丙醇(AMP),混合液表现出DEA/AMP混合吸收剂中较好的吸收和再生特性.3种配方中,在一级胺中添加少量三级胺吸收速率最高,二级胺和少量空间位阻胺混合吸收剂的再生性能最好.而综合吸收和再生2个指标,三级胺和中量活化剂的混合液有优势.  相似文献   
47.
石灰石煅烧后多孔结构及其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8.
煤粉再燃对锅炉CO及N2O排放控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CO和N2O的生成及分解机理,利用2.11 WM燃煤半工业炉进行了煤粉再燃试验,研究了煤粉再燃技术对锅炉CO和N2O排放的控制效果.试验发现,随再燃比的增加和再燃区过量空气系数的减少,CO和N2O的脱除效果增强;过高或过低的一级燃烧区过量空气系数均不利于CO的脱除;N2O的脱除随一级燃烧区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大而增大.煤粉炉应用煤粉再燃技术可以实现CO和N2O的同时脱除,因而可开发该技术在燃煤锅炉中的多种污染物联合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49.
以湿空气为自由基源物质,通过直流电晕放电自由基簇射,结合化学吸收脱除烟气中的NOx,比较了湿空气和湿氧气两种自由基源物质条件下的NOx脱除效果.结果表明,以湿空气为自由基源物质时的NOx脱除效率比湿氧气低.实验条件下,湿空气时,反应器NOx脱除效率为45.5%,经25%NaOH溶液吸收后系统总效率为68.6%;湿氧气时,反应器NOx脱除效率为71.5%,经25%NaOH溶液吸收后系统总效率为90.9%.  相似文献   
50.
燃煤流化床锅炉PAHs排放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大型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研究锅炉负荷和钙硫比对烟气中及电除器飞灰中多环芳烃含量和种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锅炉负荷和钙硫比升高,烟气中和飞灰中多环芳烃的种类和含量减少,但负荷和钙硫比对烟气中和飞灰中多环芳烃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