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2篇
综合类   36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5 毫秒
61.
针对受低浓度氨氮污染的地下水,实验筛选组合了不同的反应介质,利用串联的多介质填充柱模拟渗透反应格栅,通过物理吸附及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来实现氮的去除。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浓度为10 mg/L、流速为0.5 m/d的条件下,模拟柱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8%以上,且不会出现亚硝酸盐及硝酸盐浓度的升高。水体经过释氧柱后溶解氧由2mg/L升高至10 mg/L以上,表明释氧材料可提供硝化细菌所需的好氧环境。好氧柱中填充易于生物挂膜的生物陶粒及对氨氮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沸石,二者联用通过生物硝化-物理吸附协同作用实现对氨氮的去除,其中生物作用实现的氨氮去除量占总去除量的50%左右。后续厌氧反应柱填充海绵铁除氧并利用松树皮颗粒作为碳源,创造反硝化菌生长条件,硝酸盐氮浓度可由10 mg/L降低至5 mg/L以下,实现对好氧反应阶段所产生的硝酸盐的去除,避免了地下水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62.
以模拟地下水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复配介质去除地下水中腐殖酸的实验研究。探讨了配比、粒径、固液比、pH和温度对腐殖酸去除效果的影响。腐殖酸的浓度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加活性炭的条件下,H物质∶X物质∶Q物质=1∶8∶8时,其硬度较好;在初始pH=6.34、反应时间为4 h时,去除率可达到95%以上;当反应时间≤1 h时,去除率随粒径增大而减小,而当反应时间为2~6 h时,小粒径和中等粒径复配介质对腐殖酸去除率略高于大粒径;一定浓度范围内,腐殖酸的去除率与固液比呈正相关,但固液比增大时,并不能无限提高去除率,当固液比为1∶200~1∶50时,去除率呈现平台;pH对复配介质去除效果影响不大,而温度对腐殖酸的去除有显著影响,较低温度(16.8℃)下的去除率比较高温度(35.0℃)下的去除率高5%。该复配介质去除地下水中腐殖酸是有效可行的,可作为PRB(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渗透反应格栅)的潜在反应介质。  相似文献   
63.
油污土中降解柴油细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所采集柴油污染土壤样品中富集、分离得到柴油降解优势菌株,命名为B-3和B-4.根据其生理生化性质及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确定2株菌分别属于Tetrathiobacter kashmirensi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由于实验中,B-3的生长曲线较特殊,故以B-3和典型石油烃降解菌假单...  相似文献   
64.
为了探讨甲苯仔任时铁屑降解三氯乙烯(TCE)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考察了铁屑粒径、铁屑预处理方法及甲苯初始质量浓度对TCE降解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选用粒径0.35—0.83mm的铁屑较好;用0.05mol/L的盐酸清洗后的铁屑对TCE的降解效果好于未进行酸洗的铁屑对TCE的降解效果;当m(甲苯):m(TCE)分别为0,1.2,10.3,18.6时,TCE降解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691,0.0595,0.0458,0.0361h^-1,半衰期分别为10.03,11.65,15.13,19.20h,即随着甲苯初始质量浓度的提高,TCE降解的反应速率常数变小,半衰期变长;铁屑对甲苯具有吸附作用,甲苯的初始质量浓度越高,甲苯吸附量越大。  相似文献   
65.
傍河型水源井氨氮阻断与去除工程设计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沈阳市傍河型水源地的氨氮(NH+4-N)污染问题,通过野外研究区的水文地质调查,在查明研究区NH+4-N污染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室内批试验、柱实验和数值模拟,筛选出最佳的NH+4-N去除方案,提出了研究区渗透反应格栅(PRB)构建方案,并成功构建了示范工程尺度的PRB,用以去除地下水中的NH+4-N污染.室内批实验和柱实验表明,利用微生物硝化作用结合沸石的吸附作用去除地下水中NH+4-N是可行的.通过对研究区水质数值模拟,发现构建有一定弧度的PRB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水源井.在PRB的构建过程中,利用高压旋喷技术和旋挖技术解决了大深度(30 m)PRB的构建问题,且PRB建成运行监测表明,示范工程尺度的PRB能有效阻断和去除地下水中NH+4-N.  相似文献   
66.
近年来在地下水污染修复方面,纳米铁的应用十分广泛.纳米铁比表面积大,活性高,反应速率快,使其表面腐蚀产物多.因此,纳米铁在地下水中的腐蚀产物矿相的变化及其在污染物去除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模拟地下水厌氧环境,对纳米铁在水中的腐蚀产物通过激光拉曼、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3种表征手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铁在厌氧超纯水中的腐蚀产物为大量磁铁矿(Fe_3O_4)并夹杂少量磁赤铁矿(γ-Fe_2O_3)和纤铁矿(γ-FeOOH).在厌氧地下水中还观测到微量四方纤铁矿(β-FeOOH)和菱铁矿(FeCO_3)的存在.  相似文献   
67.
太湖不同湖区冬季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冬季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利用高通量测序对太湖水草区、湖心区和河口区共9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结果发现:不同湖区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为水草区 > 湖心区 > 河口区;不同湖区优势细菌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其中,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2类门水平优势细菌以及厌氧绳菌纲(Anaerolineae)和硝化螺菌纲(Nitrospira)2类纲水平优势细菌在不同湖区之间差异显著.冬季太湖沉积物细菌优势类群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在属分类水平上,主要优势类群为unidentified_Chloroplast和微囊藻属(Microcystis).Cyanobacteria和Microcystis在所有采样点均有检出,平均丰度均以湖心区最高.对沉积物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营养盐水平、水温和pH值均能影响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NO3--N和水温是Microcystis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68.
为研究常州市春季PM2.5中细菌群落特征,利用高通量测序对PM2.5中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研究.测序获得的有效序列数为600150,以97%的相似水平划分,各样品的OTUs为1890~6519,同时样本的Coverage指数较高,表明测序结果可以准确地代表样本中的空气细菌群落.物种注释结果表明:常州春季PM2.5中相对丰度> 1%的有11个细菌门、14个细菌纲和12个细菌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排名前3的优势细菌类群,占总基因丰度的80.88%.属水平优势细菌主要有拟甲色球藻属(Chroococcidiopsis,6.03%)、Rubellimicrobium(5.95%)、微囊藻属(Microcystis,4.86%)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3.16%),但在属水平上未能进行分类的基因序列比例高达81.11%.基于PM2.5中细菌群落组成进行来源分析,发现常州市春季PM2.5中细菌的环境来源多变,其主要环境源可能为淡水,其次是土壤、植物和人为源.利用冗余分析探讨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的关系,结果表明,NH4+、NO3-、O3、SO42-、OC、气压和CO是常州市春季PM2.5中细菌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同时不同环境因子对不同细菌类群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69.
张佳  张倩  赵可玉  刘岳霖  王膑  刘菲 《环境工程》2014,32(11):64-68
针对天然沸石去除氨氮的动态过程问题,通过动力学实验、等温吸附实验、共存阳离子实验和阳离子交换实验展开研究。结果显示:沸石对NH+4的吸附过程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良好,但在反应初期更符合粒子内扩散模型;沸石对NH+4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共存阳离子与NH+4存在竞争吸附,其中Ca2+和K+的影响最大;阳离子交换是沸石吸附氨氮的主要方式,并且在反应初期存在不等量交换现象。  相似文献   
70.
树皮支持的厌氧生物法去除地下水中的高氯酸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蕊  刘菲  陈楠  陈鸿汉 《环境科学》2013,34(7):2704-2710
通过批实验,考察了树皮作为固体碳源和反应介质去除地下水中高氯酸盐(ClO4-)的可行性,研究了树皮用量、温度、ClO4-污染负荷等因素对高氯酸盐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玉米芯、红薯及马铃薯,树皮可与PRMs结合高效去除地下水中的ClO4-,可被微生物利用的DOC是影响ClO4-去除效果的制约因素.以树皮为固体碳源,降解10 mg ClO4-需要耗用35~40 mg DOC;当树皮用量增至3∶500时,高氯酸盐的去除速率约比1∶500时提高3倍;若将树皮用量提高至大于5∶500,不能明显提高ClO4-的去除速率.当温度为(38±1)℃时,ClO4-的表观速率常数最大[1.365 mg.(L.d)-1],表观活化能Ea为31.08 kJ·mol-1.树皮支持的厌氧生物法对水质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ClO4-的污染负荷较高时,未造成底物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