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3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22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铁锰复合氧化物同时吸附锑镉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五价锑(Sb(V))和镉(Cd2+)为对象,考察了二者单独存在和共存体系下铁锰复合氧化物(FMBO)对其吸附性能,探讨了Sb(V)(或Cd2+)的吸附对Cd2+(或Sb(V))吸附的影响.研究发现,单独存在体系下Sb(V)和Cd2+的吸附常数KF分别为0.48和1.13 L·mg-1,而共存体系下则分别提高至1.88和1.51 L·mg-1;Elovich动力学模型可较好地描述共存条件下Cd2+与Sb(V)在FMBO表面的吸附,表明该体系的吸附为多层吸附且为非均相扩散过程;吸附48 h后Sb(V)和Cd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达到0.32和1.43 mmol·g-1;Sb(V)在偏酸性而Cd2+在偏碱性pH范围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Sb(V)(或Cd2+)通过改变FMBO表面ζ电位和反应平衡pH等机制影响Cd2+(或Sb(V))的吸附.此外,XPS和吸附后水相铁锰浓度结果显示,Cd2+可能与FMBO体相中Mn2+进行晶格置换并促进Mn2+的溶出,进而促进了Sb(V)的吸附.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同时具有优良的吸附特性和磁分离性的吸附材料,把活性炭和铁氧化物进行复合,得到活性炭/铁氧化物磁性复合吸附材料.吸附饱和后,用简单的磁分离工序即可把该吸附材料从溶液中快速分离出来.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活性炭与铁氧化物质量比分别为3∶2和3∶1的磁性复合吸附材料,并用磁强计、BET比表面测定仪、XRD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制备温度对复合吸附材料磁性的影响,研究了磁性复合材料吸附去除水中偶氮染料酸性橙Ⅱ的动力学、等温线及pH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的复合吸附材料均有良好的磁性能,铁氧化物的存在对其比表面或者孔结构影响不大;活性炭铁氧化物磁性复合吸附材料对偶氮染料酸性橙Ⅱ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也表明铁氧化的存在对活性炭的高吸附能力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水合二氧化锰界面特性及其除污染效能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研究了水合二氧化锰(δMnO2)的界面特性及其吸附性能.考察了δMnO2的比表面积、粒径分布、表面官能团及ζ电位;探讨了δMnO2对水中亚砷酸盐及腐殖酸的吸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δMnO2的比表面积为117.4m2·g-1,体积平均粒径为0.11μm;δMnO2表面具有丰富的表面羟基(Mn-OH);随着pH值由1.9升高至10.7,δMnO2的ζ电位由 22.7mV降低至53.5mV,其零电荷点在pH3.0附近.δMnO2对亚砷酸盐(As(III))及腐殖酸(HA)均表现出优良的吸附去除效能,其单位δMnO2质量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37μgAs(III)·mg-1δMnO2和1.01mgTOC·mg-1δMnO2.亚砷酸盐与腐殖酸共存时,腐殖酸的存在使得亚砷酸盐的去除率下降10%—28%;而亚砷酸盐对腐殖酸的去除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强化混凝-光电氧化组合技术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铁锰氧化物+聚合氯化铝(PACI)混凝和光电氧化技术处理已生化处理过的垃圾渗滤液,研究了组合工艺对渗滤液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氨氮和色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铁锰复合氧化物投量下,加入PACI共同混凝可以取得较好的有机物去除效果,当铁锰氧化物投舒为600 mg·L-1,PACI投量为100...  相似文献   
15.
硫自养反硝化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实际地下水硫自养反硝化动力学过程,考察季节因素(温度)对动力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地下水升流式硫自养滤柱反硝化动力学符合1/2级动力学模型,其反应速率常数受温度的影响很大,用阿仑尼乌斯方程计算硫自养反硝化活化能为80.38 kJ/mol。硫自养反硝化产生的硫酸根与反硝化掉的硝酸根离子呈线性相关。在地下水不经任何预处理的条件下,硫自养反硝化仍能有效地脱除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反应器出水的pH值仍维持在中性范围。  相似文献   
16.
非均相微界面过程广泛存在于天然水化学、水污染形成及水质净化中.环境微界面是影响污染物转移转化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污染物的非均相微界面作用过程也是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基础[1].深刻认识上述过程对于水体污染防治、水中污染物净化、水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活性炭纤维电极产生过氧化氢的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活性炭纤维为阴极、RuO2/Ti网为阳极、Na2SO4为支持电解质的电化学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电流强度、pH值和溶解氧含量等主要参数对电化学体系产生H2O2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电流强度0.12~0.50 A范围内,H2O2的生成量随着电流强度增大而升高,反应60 min后,H2O2浓度可达稳定值;电化学体系具有较宽泛的pH范围,初始pH在2.0~6.0时活性炭纤维阴极产生的H2O2均高于500μmol.L-1,pH 2.0时H2O2生成量最大,可达575.8μmol.L-1;体系中溶解氧浓度影响H2O2的电化学生成量,溶解氧浓度越高H2O2生成量越大;无背景气体通入时,电化学体系自身产生的溶解氧可以支持活性炭纤维阴极产生高浓度的H2O2.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纤维电极是一种高效的电-Fenton阴极.  相似文献   
18.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具有“三致”效应,其在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及行为倍受关注.长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其PAHs污染特征及来源亟需明晰.本研究以长江干流(攀枝花至南京)及主要支流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19种PAHs的污染特征和来源,评估了PAHs类污染物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长江上游、中下游及主要支流江段沉积物中Σ19PAHs浓度分别为55.2~406.4ng·g-1(均值(216.3±139.2) ng·g-1)、48.0~500.4 ng·g-1(均值(337.1±197.0) ng·g-1)、90.1~429.8 ng·g-1(均值(268.0±129.0) ng·g-1).其中4环、5~6环类PAHs浓度范围分别占38.9%和39.9%.以三峡大坝为界,上游越靠近大坝沉积物中PAHs浓度越高,中下游越靠近长江口沉积物中PAHs浓度越高;近20年来长江干流沉积物中PAHs浓...  相似文献   
19.
藻及其代谢产物严重威胁着饮用水质的安全.混凝是饮用水处理工艺中去除藻细胞最为重要的单元,而藻细胞的胞外有机物(EOM)是影响藻细胞脱稳和去除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对比混凝对原始藻细胞和经离心去除EOM的藻细胞(裸藻)的去除效果.结果发现,在pH为6.0、7.0和8.0的条件下,铁盐混凝对裸藻细胞(去除EOM的藻细胞)的去除率比原始藻细胞分别提高了5.01%、29.24%和27.45%,证实EOM对铁盐混凝除藻具有抑制作用.此外,絮体粒径动态分析表明,在pH分别为6.0、7.0和8.0下,裸藻细胞对应的最大絮体粒径均比原始藻细胞要高.Zeta电位分析表明,裸藻比原始藻的Zeta电位更高,因此,更容易通过压缩双电层脱稳.三维荧光分析结果表明,EOM易与金属发生络合反应,生成螯合物,从而抑制混凝除藻.  相似文献   
20.
硅气凝胶常压制备、表征及对狄氏剂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炜  刘锐平  刘会娟  曲久辉 《环境科学》2008,29(12):3415-3420
以工业水玻璃为硅源,采用三甲基氯硅烷[(CH3)3SiCl,TMCS]/乙醇[CH3CH2OH,EtOH]/正己烷[C6H14]混合液对硅水凝胶进行溶剂交换和表面改性,在常压干燥条件下获得疏水硅气凝胶材料,并对其吸附狄氏剂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价.BET、FTIR、热重等表征结果显示,制得的硅气凝胶材料接触角在135°~142°之间,比表面积在444~560 m2·g-1之间,孔径范围为17.5~23.4 nm,孔隙率为94.8%~95.6%,材料在空气中的耐热温度约为380℃.改性剂用量与组成比例对材料性能有较大影响,在TMCS∶EtOH∶C6H14摩尔比为1∶1∶1时,材料疏水性、比表面积和孔容孔径等物理化学性质达到最大值.本方法制备的疏水硅气凝胶对狄氏剂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4 h内狄氏剂去除率达到84%;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常数随疏水性增强而增大;Freundlich系数Kf为30.22 μg·g-1,是活性炭的11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