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17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从生态旅游定义入手,结合吴县市环太湖景区旅游业的现状、特色和优势等,提出了该市旅游业应以丰富的吴文化内涵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即以生态化为线索,建设一个与之相配套的生态服务体系,融生态于衣、食、住、行及购物、娱乐、交通、教育之中,使文化、经济、社会、生态成为有机的整体,促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以推动环太湖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无人岛保护和开发现状及其开发模式演变趋势的分析 ,阐明生境更新的内涵和方法 ,提出 1种新型的保护性海岛开发模式 ,包括建设自然保护区 ,实施生态旅游 ,开发海洋牧场、港口等。按照保护性开发和生态恢复等原则 ,运用生境更新的原理和方法 ,将我国无人岛划分为生态型、开发型、居民迁出型及国防型 4种类型 ,以利于实行有效的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13.
高效干法脱硫剂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高效干法烟气脱硫剂是提高干法脱硫效率的一种途径,通过分析和探讨CaO和FA的配比、添加剂的种类及加入量、反应温度对脱硫剂脱硫性能的影响,研究了高效干法脱硫剂的制备方法和工艺。  相似文献   
14.
生态示范区内生态工业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态工业建设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项涉及到地区经济发展、人地关系协调的重大举措。从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生态工业的基本定义出发,对生态工业建设层次进行详尽分析;并结合代表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三个地区--吴县市、邗江县和邳州市的具体案例,通过对其产业构成、主导产业、消费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总量与人均水平的对比分析,指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实施末端治理逐步推广清洁生产这种较低层次的生态工业建设模式;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其生态工业的建设则要采用生态企业以及生态工业园工这种较高层次的建设模式。为确保生态工业建设的顺利实施,最后从政府、企业、市场和公众四方面提出了生态工业建设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衡阳平湖污染淤泥固化/稳定化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淤泥固化/稳定化技术是一种解决大量淤泥处理难题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进行环境疏浚的配套技术.通过在衡阳平湖对2万m3淤泥的固化处理和工程应用实践,探讨了环境疏浚的基本工艺并重点验证固化/稳定化技术对污染淤泥处理的效果.另外,淤泥固化/稳定化技术可以快速稳定淤泥中重金属等污染物,进而用于填筑用土,解决了淤泥的堆放占地和环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无人岛保护和开发现状及其开发模式演变趋势的分析,阐明生境更新的内涵和方法,提出1种新型的保护性海岛开发模式,包括建设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旅游,开发海洋牧场、港口等。按照保护性开发和生态恢复等原则,运用生境更新的原理和方法,将我国无人岛划分为生态型、开发型、居民迁出型及国防型4种类型,以利于实行有效的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角度看,区域是融自然-社会-经济为一体的复合生物系统;是生产要素与生态要素(自然、人为)相互整合的结果。该复合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整体、协调、循环、自生”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三个效益统一目标的基本条件。生态区域的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滨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滨海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典型案例和经验模式进行了凝练总结,主要归纳出“守护碧海蓝湾提升海洋生态资产模式”“顶层设计助推滨海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依托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特色产业模式”“全民参与共治共享海洋生态环境模式”4种典型模式,并以问题为导向,从区域统筹、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制度保障、文化融合等方面,提出了陆海统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亚洲风尘循环的过程、机制和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项目"亚洲风尘循环的过程、机制和环境效应"获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本文简要介绍了该项目的立项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与课题分解、研究内容以及预期成果与效益。项目以亚洲风尘从源到汇的多尺度变化为主线,旨在阐明现代与地质时期亚洲风尘排放、迁移和沉降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对亚洲风尘释放的相对贡献。基于风尘源区的现代气象观测数据、卫星遥感和大气再分析资料,并整合中亚干旱区、黄土高原以及北太平洋地区的风尘沉积记录,开展从源区排放到近距离迁移、远程输送与沉积的全过程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风尘-气候的相互作用,揭示区域和全球大气环流对亚洲风尘循环的调制作用。同时,建立不同尺度亚洲风尘循环模型和时空变化数据平台,评估亚洲风尘对区域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的影响,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和未来风尘变化的环境效应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