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8篇
安全科学   18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91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王秋颖  王娜  刘颖  陈功  何辉  高婕  庄绪亮  庄国强 《环境科学》2021,42(10):4968-4976
湿地是全球CH4重要的源与汇.受人为活动和气候条件影响,我国湿地退化严重,相关部门近年来已逐步开展湿地生态修复的工作.为研究湿地退化与修复过程中细菌和甲烷代谢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响应,以松嫩平原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采集原始未退化芦苇湿地土壤、退化的和正在修复的芦苇湿地土壤,采用基于细菌16S rRNA基因、产甲烷菌mcrA基因和甲烷氧化菌pmo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细菌和甲烷代谢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芦苇湿地退化导致土壤细菌和产甲烷菌的α多样性降低,甲烷氧化菌的α多样性升高,而细菌和产甲烷菌的α多样性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含水率越高的湿地土壤产甲烷菌的多样性也越高.原始未退化芦苇湿地土壤中细菌Rhizobiales和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较高;湿地退化导致根际促生菌Rhizobiales的相对丰度下降,致病菌Burkholderiaceae、耐污染细菌Sphingomonas、抗辐射细菌Rubrobacter以及Type Ⅰ型耐受极端环境的甲烷好氧氧化菌MethylobacterMethylomonasMethylococcus的相对丰度上升;正在修复的芦苇湿地土壤中细菌Bacillus和产甲烷菌Methanosarcinaceae、Methanomicrobiaceae以及Type Ⅱ型甲烷好氧氧化菌Methylocystis的相对丰度较高.因此,不同的芦苇湿地状态可以间接改变土壤性状进而改变湿地甲烷代谢菌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62.
中国资源性产业空间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受制于生产过程对资源的依赖性,资源禀赋条件被视为资源性产业在空间上集聚的主要原因。随着资源枯竭、环境能源压力上升,以及交通条件改善、技术进步和贸易条件改善等外部因素的变化,资源性产业有条件摆脱资源依赖,导致资源性产业格局发生变化。研究借助空间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并通过进一步细分产业与地理空间,刻画了中国1998—2007年资源性产业的集聚变化特征,结果发现:① 资源性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总体表现平稳,但其背后隐含着显著的空间格局变动。采掘业由于生产投入要素在空间上的灵活性较弱,故集聚程度整体高于资源性加工业,但采掘业集聚中心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分散化特征。② 采掘业的空间格局与资源分布特征紧密相关,主要在内陆地区集聚。资源性加工制造业则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或与其较好的制造业基础有关。虽然采掘业和资源性加工制造业空间均存在显著动态变化,但并未打破这一分异格局。产业亦未表现出沿港口集聚的特征。而资源型城市仍以采掘业集聚为主,资源性加工制造业的集聚特征并不显著,反映出资源型城市转型仍面临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   
63.
基于1978~2016年我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水稻生产中的农业机械技术要素投入和农业灌溉技术要素投入的时空变化,采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两类技术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 表明:农业机械技术要素投入增幅大于农业灌溉技术要素投入,且二者均增加的省份主要位于北方,其中东北增幅最大,减少的省份主要位于南方,其中华南降幅最大;农业机械技术要素投入和农业灌溉技术要素投入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均具有相同的双门限效应,门限值为1981和1989年,但两类技术影响水稻生产的演进路径不尽相同,农业机械技术要素投入经历了从最初与水稻生产实际不匹配而导致过剩到对水稻增产作用逐渐增强的阶段,而农业灌溉技术要素投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一直是正向且影响程度不断增强.因此,差异化实施农业生产技术要素发展政策,是提高农业技术效用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4.
杨莉  刘颖  高婕  彭霞薇  白志辉  庄绪亮 《环境科学》2020,41(12):5609-5616
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是广泛使用且难以降解的主要塑料材料之一.在本研究中,选择大麦虫幼虫(Zophobas morio)对PS进行生物降解,发现大麦虫幼虫在为期50 d的培养时间仅摄取PS,能够保持较高存活率(73%).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大麦虫的虫粪,证实了虫粪中的PS形成了新的含氧官能团.凝胶渗透色谱分析表明,大麦虫摄入PS后其虫粪的重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均向减小的方向偏移,表明大麦虫摄入的PS发生了降解.使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PS、麦麸和麦麸加PS这3种不同的饲喂条件下大麦虫的肠道细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摄食条件下,Z.morio的肠道菌群表现出显著差异.在PS饲喂条件下,大麦虫肠道中具有降解PS功能的优势菌群,例如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和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等显著富集.以PS为唯一碳源,对大麦虫肠道微生物进行为期90 d的体外培养实验,结果发现具有PS降解功能的肠道菌群显著富集.本研究证明了肠道细菌在大麦虫幼虫降解PS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PS的生物降解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65.
李彤彤  谢淑雅  刘颖 《环境化学》2020,39(4):891-899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植物与空气两相界面之间存在动态交换过程,一方面,植物叶片吸附、吸收空气中的POPs,净化了空气,并将其转移到食物链和土壤等其它环境介质中;另一方面,植物叶片通过挥发使其吸附的POPs重新回到空气中,最终对全球范围内POPs的循环和环境归趋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植物与空气中POPs的动态交换过程,分析了影响植物吸附和挥发POPs的主要因素,包括POPs的理化性质、植物特征和环境条件.同时,就城市绿地对空气中POPs浓度水平的影响展开讨论,由于该过程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植被清除的POPs是否足以改善空气质量仍有争议,其中影响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此外,本文总结了植物中POPs的检测技术,传统检测技术灵敏性和准确性高,而原位检测技术可以直接观察活体植物中POPs的吸收、迁移、存储等环境行为.最后,本文探讨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期为今后研究植物-空气界面过程以及POPs多介质环境行为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6.
粉煤灰的改性及其在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实验采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对粉煤灰进行改性,并用改性粉煤灰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通过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对改性前后粉煤灰的表面结构和主要晶相组成进行分析,同时考察其在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中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改性后粉煤灰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增大,吸附能力增强。通过比较,吸附能力最强的改性粉煤灰是将引发剂A与粉煤灰以质量比为1∶9的比例混合,在800℃下恒温焙烧2 h所制得的改性粉煤灰,该改性粉煤灰对垃圾渗滤液中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可达到67.3%和87.3%,相对于改性前去除率提高了96.0%和57.8%。  相似文献   
67.
本文表征了三峡库区典型次级支流(梁滩河)表层沉积物中18种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并对其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进行了探讨。18种PAHs的总浓度(∑18 PAHs)范围为198.5~4349 ng/g-dw(干重),平均浓度为1441ng/g,中值为1160 ng/g。与其他地区沉积物污染情况相比,梁滩河沉积物中PAHs浓度处于中等偏低的污染程度,支流污染程显著高于干流,流经城镇的右支污染程度显著高于流经农村或人口较少的左支和主干流。大部分采样点以高环(4~6环)PAHs污染为主。PAHs源解析结果表明,梁滩河表层沉积物中PAHs污染以燃烧源为主,主要源于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沉积物中苯并[a]芘的毒性当量因子(TEF)值为39.38~384.37 ngTEQ/g,平均值110.94 ngTEQ/g。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表明,右支流的两个采样点R3和R4点沉积物中PAHs可能存在生物负效应影响,R4点的高风险可能与附近白市驿机场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68.
采油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采油废水常用的处理方法。结合处理技术在我国部分油田的应用实例,探讨了采油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9.
采用共混合法制备氧化镁基催化吸附剂,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找出其组分的最佳配比.利用该催化吸附剂对烟气进行脱硝实验,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和床层温度对氧化镁基催化吸附剂去除NO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氧化镁基催化吸附剂可以对烟气进行直接催化分解脱硝,其最佳的焙烧温度和时间分别为350~500 ℃和3~4 h,脱硝率可达85%~95%.利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对脱硝处理前后的氧化镁基催化吸附剂进行了分析,探讨其脱硝的机制.  相似文献   
70.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内外有关环境污染物导致健康风险的毒性机制研究已引起广泛关注.然而,环境污染物对机体肠道菌群结构、功能的改变及其对毒性效应的调控作用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本综述在归纳近年来国内外人体及模式生物的肠道菌群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以重金属污染物、微纳米颗粒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抗生素为代表的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