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37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历史演进为研究对象,回顾总结了欧盟环评制度的6个主要演进特征,为我国的环境评价制度改革和完善提供借鉴。研究提出:中国要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推动环评制度的变革;加强对环评实践审查,发布官方实施进度报告;加强对相关环评法规的修订力度,实现制度动态完善;与其他各类评价有效结合,形成制度合力;对国外环评制度的学习一定要结合国情,实现本地化。  相似文献   
32.
中国环境管理面临实践困境和学科认同危机的双重考验。本文在回溯其环境学和公共管理的学科渊源基础上,分析了当下中国环境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科归属、功能与定位,认为新时期应基于生态文明思想,重构中国环境管理学的规范价值、知识体系、政策工具与制度机制,提出了重构中国环境管理学的5项建议,包括须注意环境管理的回应性与前瞻性,学科专业性与跨学科协作并重,创新环境管理学的知识生产方式,搭建环境管理学同政治与大众对话的平台和机制,以及形成环境管理的理论、制度与实践相互转化的研究能力等。最后,提出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树立中国环境治理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3.
包存宽 《绿叶》2013,(1):43-51
未来十年。“自上而下行政力与制度优势+自下而上的民众需求与倒逼压力”,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力保障。为此,需要在生态文明视角下,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为目标,探索逆向战略环境评价新模式.推动环境政策超越传统的、部门性”环境保护”,将“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或至少是公共政策核心价值的组成部分,实现环保从“末端”、“结点”治理转向“源头”、“各方面”和“全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34.
本研究采用文件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英国环评制度的历史演进进行剖析,并从环评产生背景与使用目的、制度基本特征、相关制度间衔接、制度演进方式、灵活多样性五个方面与中国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建议,中国要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契机推动环评制度改革,推动环评去审批化回归环评本质,构建内嵌式和结合式环评制度,推动环评制度与规划体系融合,完善反馈路径和机制,加强环评导则和指导文件编制。  相似文献   
35.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制度建设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其中规划的编制程序、内容、方法、标准和管理制度等如何与包括规划环评在内的现行相关制度进行整合至关重要。规划环评技术导则和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指南分别由生态环境部和自然资源部负责编制与实施,两者均是为了避免规划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两者在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程序、评价方法等方面密切相关,但也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本文基于对评价五要素的SWOT分析,明确了“双评价”和规划环评在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的功能和应扮演的角色,归纳和研判了“双评价”和规划环评在执行上可能会面临的困境,深入解读分析规划环评技术导则和“双评价”指南的制度文本,提出以规划环评制度为基础,整合二者的相关内容、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提高规划的编制效率以及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6.
战略环境影响识别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是战略环境评价的基础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战略环境影响发生的2个战略根源和3类环境影响受体,提出战略环境影响发生机理.2个战略根源分别是战略缺陷和战略的"超域效应和外部性";3类环境影响受体包括全球可持续性因子、自然资源因子和当地环境质量因子.对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影响范围识别和时间跨度识别等3个方面的战略环境影响识别内容进行了研究,并对战略环境影响识别依据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可应用于战略环境评价的识别方法.同时,以上海市能源专项规划为例,进行战略环境影响因子与影响范围的识别,建立了能源专项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7.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推进酒精企业清洁生产政策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补贴、资源与能源价格、排污收费等政策是影响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某酒精企业推进清洁生产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为例模拟政府的政策对于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收益的影响,为决策者调节其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8.
当前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和实践中,一方面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指数构建方法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刻意追求统一的指标体系而忽视了不同行政层级间的差异性,对层级间指标衔接等问题缺乏考虑。依照生态文明内涵以及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生态文明考核指标要求,提出各行政层级构建“橄榄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框架体系。该指标体系强调国家的顶层宏观引导作用,并以市县级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为基础,向上构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向下构建乡镇级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体现“国家—省—市县—乡镇”之间的整体性、衔接性、协调性,真正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是“自上而下引导力”和“自下而上推动力”的合力作用的结果,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开展和长效管理。  相似文献   
39.
为了发展循环经济,我国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已建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和传统产业区都面临生态化改造的需求。由于这两类产业区的特点不同,应根据各自的特点确定生态化改造的侧重点。本文比较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与传统产业区生态化改造方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40.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对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广泛的关注。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几乎包含了当前规划领域中的所有挑战,是速度和质量兼顾、人性与理性权衡、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统一、多方博弈的过程,对灾后重建规划环评也从理论到实践层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对灾后重建规划特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灾后重建规划环评相应具备的特点,即早期介入、与规划过程融合、增加灾害情景、突出规划协调性分析和应用反规划思路等特点,并进一步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为例说明了与灾后规划融合的环评流程、灾后规划环评的关键内容和评价思路。在对常用规划环评方法从信息成本、工作成本、客观和量化程度等原则进行评价后认为灾后重建规划环境评价中应有效利用比较评价法、GIS叠图法、生态承载力评价法等相对快捷、成熟或客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