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57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149篇
基础理论   43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本文用模糊集方法建立了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的数学模型,是文献[1,2]所述风险模型在地震灾害分析中的具体应用。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确定模糊超越率μz(y,x)的途径,并提供了计算承灾体灾害程度可能性分布POSS(l,y)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2.
面向保险业的大面积自然灾害防灾核损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依据区域自然灾害的组织体系,在Windows环境下,以MapInfo(GIS)软件为主要支持工具,结合FoxProw、VisualC++,提出了一整套保险防灾核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概念化模型,并以湖南省为例,建立了全中文界面、面向湖南保险业的大面积防灾核损信息系统。最后,结合本系统给出几个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53.
以农林废弃物荞麦皮为原料制备生物炭(BBC),采用XRD、Raman、N2吸附/脱附、FTIR和XPS方法对BBC进行表征,研究其对奥硝唑(Ornidazole,ONZ)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在400~800 ℃, BBC的得炭率为24.5%~34%;温度升高,BBC的芳香性和稳定性增加(H/C由0.047降低至0.013),比表面积和孔容升高,对ONZ的吸附率增加.采用不同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模型对不同热解温度BBC吸附ONZ的过程进行模拟,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表明BBC对ONZ的吸附为单层吸附.其中热解温度为800 ℃时的BBC(BBC-800)对ONZ的吸附效果最好,最大吸附量达到27.12 mg?g-1.初始pH为3.02~11.03,对BBC-800吸附ONZ的影响不大;共存离子(Na+、NH4+、CO32-、HCO3-和SO42-)对吸附过程有一定促进作用; 腐殖酸(HA)抑制吸附效果, 5.0 g?L-1时ONZ的吸附率由97.15%下降至56.86%. FTIR、N2吸附/脱附和XPS分析结果表明, BBC-800对ONZ的吸附机制主要包括孔隙扩散,生物炭表面与ONZ分子间的氢键、π-π和p-π共轭作用. BBC-800能够有效去除实际水体(污水厂二沉池出水、湖水)中ONZ的残留. 吸附-解吸3次循环实验表明,BBC-800仍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对ONZ的吸附容量为14.10 mg?g-1. 研究结果对荞麦皮的资源化及奥硝唑类药物的有效去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4.
为探讨实现强度减排目标的可能路径及每种路径下的可行性,在能源效率随机前沿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最大似然法对84个国家1971—2014年平均能源效率进行估计。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人力资本、资本存量和潜在能源效率5个要素,结合权威机构对上述要素未来发展的预测数据及参数,构建单一要素和多要素组合的96种模拟情景,系统分析每种减排路径下的中国碳强度减排情形及实现减排目标所要付出的减排努力。研究发现:(1)提高潜在能源效率对于实现减排目标的贡献度最大,且仅通过调整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人力资本、资本存量或潜在能源效率的单一减排路径难以实现中国强度减排目标。(2)中国若要实现减排目标,必须从能源结构(化石燃料占比要低于80%,且平均增速要降低2.2%),经济结构(服务业占比要高于60.4%,且非服务业增速要降低2.4%),人力资本(持续稳定),资本存量(持续稳定)和潜在能源效率(提高1%)来优化减排路径。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给出如下政策建议:(1)通过技术创新和能源市场机制创新,不断提高能源效率。(2)加快工业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生产生活碳排放量。(3)不断优化国家能源结构,促进源头排放量降低。(4)给予人力资本和资本存量稳定合理的发展空间,为碳减排提供要素支撑。  相似文献   
155.
基于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天然次生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及过熟林生物量调查,探讨了不同龄组山杨天然次生林单株木、林分、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的生物量及群落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大,山杨天然次生林木和各器官生物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树干所占比例增加,中龄林增加尤为明显;林下植被层、枯落物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大呈增加趋势。群落总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序列是:乔木层〉枯落物层〉林下植被层。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群落的碳储量分别为27.146 6、53.545 1、60.889 8、77.915 8、79.135 3t.hm-2,乔木层碳储量分别为22.206 5、47.215 7、52.056 3、68.445 3、68.773 1 t.hm-2,枯落物层和林下植被层碳储量平均值分别为5.814 4、2.172 7 t.hm-2。乔木层、枯落物层和林下植被层碳储量占总量的平均率分别为86.05%、10.39%和3.57%。研究认为山杨天然次生林群落碳储量随林龄增加的变化规律明显,碳汇潜力巨大;中龄林为碳储量增长迅速期,且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是林分管理的关键阶段;自然稀疏有利于促进林木生长,林分碳储量并未随林分密度下降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6.
以计算流体力学(CFD)为基础,在三维坐标系下采用κ-ε标准湍流模型、传热模型求解流场温度及速度,采用Lagrange模型追踪粒子轨迹,对冷凝塔内流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高度气体的速度、温度分布均不相同,喷淋水使气体的分布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在塔内气体温度与速度变化趋势相同,水滴的运动受气体流动影响。模拟结果对黄磷冷凝塔的改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7.
为保证海洋平台服役期间安全运行,以实验室海洋平台模型为研究对象,开展有关振动监测技术的试验研究。通过预制损伤等物理手段,模拟海洋平台模型完好与损伤状态。使用加载设备对平台模型加载,采集其在不同加载角度、频率与增益下的动力响应。对振动传感器校准后,利用传感器、信号调理仪以及信号采集软硬件设备,组成监测系统。分析试验数据,调整相关试验参数,选取最佳信号采集状态。选取双谱分析法对试验数据进行信号处理,得出平台模型完好与损伤状态的数据变化。结果表明:根据振动监测数据的双谱模量与频率分布,能够识别损伤。  相似文献   
158.
以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大叶黄杨(Buxus megistophylla)和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4种抗污染木本植物苗木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置0、250、500、1000和2000 mg·kg^-1 5个锑的质量分数梯度,分析胁迫过程中苗木苗高、地径、生物量、耐性指数、相对叶绿素含量、POD活性和SOD活性等指标的变化,探讨这4种苗木对锑胁迫的生理响应,并通过测定苗木地上、地下部分锑的质量分数,明确这几种植物对锑的积累特征,以期为锑污染植物修复材料筛选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在不同质量分数锑胁迫下,4种木本植物的苗高、地茎、生物量及耐性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大叶黄杨在不同质量分数锑处理下的耐性指数均大于90%,表现出对锑较强的抗性。除大叶黄杨外,在中、中高质量分数(500、1000 mg·kg^-1)锑处理后,其他3种木本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较对照均显著下降。而在高质量分数锑胁迫下,4种木本植物的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表明锑能通过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来降低这4种木本植物的生物量合成。在中高质量分数锑胁迫下,4种植物根系的POD和SOD活性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在高质量分数锑胁迫下,臭椿、构树和紫穗槐的POD及SOD活性增加幅度减少或受到抑制,表明抗氧化酶系统在植物抵抗锑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高质量分数的锑胁迫又能降低抗氧化酶系统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在不同质量分数的锑胁迫下,4种木本植物地上、地下部分锑的质量分数存在差异,分别为构树>紫穗槐>臭椿>大叶黄杨,紫穗槐>构树>臭椿>大叶黄杨,表明大叶黄杨可能通过对锑较强的排斥能力,减少锑对叶绿素合成、POD和SOD活性的抑制作用,近而增强了其对锑胁迫的抗性。固氮植物紫穗槐根系最大锑?  相似文献   
159.
充填材料性能是充填开采控制地表沉陷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克服传统充填材料性能优化试验耗时长、成本高、人为误差较大的缺点,探索将传统正交试验与模糊决策相结合进行充填材料性能优化。基于L9(33)正交试验,确定了S1~S55组充填材料性能优选方案。在综合分析充填材料性能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充填材料性能优化指标体系,构建AHP-FUZZY模糊综合优选模型对方案进行比选,并分析了正交试验中各因素水平变化对最优方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膏体充填材料性能最优方案为“S4”即水泥含量15%,灰矸比1∶2,质量浓度75%,决策结果与试验结果相符,且“灰矸比”对充填材料性能优化的敏感性程度最高,在实际膏体充填开采中要严格控制粉煤灰和煤矸石掺量。  相似文献   
160.
合流制溢流与降雨初期的径流污染日益成为影响城市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水质的主要因素。调蓄池可以将降雨径流截流并滞后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这是一种控制城市径流污染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中国各地逐步建起了调蓄池并投入运行,然而缺乏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已建调蓄池进行评估。围绕调蓄池在污染减排指标、排涝能力指标、截流能力指标、利用效率指标、综合感官指标等方面的作用,构建了一套调蓄池综合环境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并用于调蓄池建设与数据监测较完善的深圳市龙岗区丁山河流域调蓄池评估。结果表明,在多种设计降雨量和实测降雨量工况下,使用该指标体系能够简单直观地对调蓄池削减污染、调蓄水量等作用进行较客观的评估,为全面定量分析调蓄池的综合环境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