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1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71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痕量金属元素由于其较高的毒性及难降解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评价大气环境中痕量元素对人群的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为探究南京大气PM2.5中痕量元素的健康风险及其空间分布,基于南京市20个采样点PM2.5中的痕量元素测定数据,利用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样品中10种痕量元素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市大气PM2.5中痕量元素存在较高的非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系数远超出阈值1,且儿童的非致癌风险远超成年人;所有元素的致癌风险总和为8.76×10-5,表明存在致癌风险,但在可接受范围内;Cr、As、Ni、Cd的致癌风险系数均超过10-6,表明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特别不应忽视Cr和As的致癌风险。就健康风险空间分布而言,非城区居民比城区居民面临着更高的风险,这可能与工业源多分布在郊区有关。  相似文献   
82.
为实现混合底物的高效定向转化,以产絮菌根癌农杆菌(Agrobactrium tumefaciens)F2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单一碳源及不同初始浓度对菌体生长、絮凝效能及絮凝剂产量的变化规律,采用BP算法构建絮凝效能及产量预测神经网络.产絮菌F2利用葡萄糖时的絮凝效能和产量分别为88.98%和2.20 g·L-1,过低的初始浓度将影响产量,不低于7.5 g·L-1为佳.以D-(+)-葡萄糖、D-半乳糖和D-甘露糖3种单糖为混合碳源,构建网络结构为3-5-2的产絮效能及絮凝剂产量预测模型,对两个输出层的预测误差范围均在4%以内,预测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浓度的最优解为6.59 g·L-1、1.32 g·L-1、3.57 g·L-1,经验证混合碳源发酵产絮可使絮凝效能和产量比单一葡萄糖发酵时分别提高6.87%和26.82%,本文为产絮菌F2利用含糖有机质废液发酵产絮凝剂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3.
南京北郊冬春季气溶胶数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丹  张璠  刘刚  吴明  夏俊荣  盖鑫磊  李凤英  杨孟 《环境科学》2017,38(10):4015-4023
使用APS-3321对2014年南京北郊冬春季0.5~20μm粒径段大气气溶胶数浓度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观测,对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观测期间南京北郊冬、春季大气气溶胶平均数浓度分别为(364.8±297.8)个·cm~(-3)和(79.6±62.4)个·cm~(-3),细粒子(0.5~1.0μm)分别占整个观测粒径段数浓度的87.8%和86.6%,在不同时间段,数浓度变化很大.南京北郊数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夜晚浓度高,白天浓度低,冬季07:00和春季09:00达到早高峰,冬季17:00和春季18:00数浓度开始迅速增加.数浓度粒径谱分布冬季为单峰型,峰值粒径在0.583~0.626μm之间,春季峰值粒径小于0.542μm,冬季峰值粒径大于春季.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气溶胶数浓度不断增加,同时峰值粒径向较大粒径方向偏移,体现了吸湿增长对气溶胶粒径谱分布的影响.观测期间,霾天比例高达83.3%,随着霾污染加重,在小于2.0μm的粒径段数浓度显著增加且冬季更为明显;春季,细粒子比例随霾的加重而增加,但冬季由于气溶胶老化导致大粒径粒子浓度显著增大,重度霾天时,细粒子比例有所降低.对1月典型污染过程的分析表明,气团来源与地面风向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苏北近距离污染输送和地面小风造成的污染物累积是此次重污染过程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4.
一次周末的星期六,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是一个难得的周末,只可惜要值两天备勤班,又失去一次外出踏青的机会,心里有一丝遗憾。刚起床洗漱,传呼机就急促地响起来,值班员通知:万全路段一辆桑塔纳轿车冲出路外撞到行道树,马上出警。就这样,连早饭都没吃就与陈教导员赶赴50多公里外的现场。倒在路沟的轿车损坏严重,当方面事故处理起来比较容易,很快勘察完现场,我们即调头回队,在路上草草吃了早饭连带午饭,回到队里已经是12点多。  相似文献   
85.
成都冬季PM2.5化学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1月1~20日在成都地区分昼夜对PM_(2.5)进行连续膜样品采集,并在实验室测定了其主要化学组分(水溶性离子和碳质组分)的质量浓度.观测期间,PM_(2.5)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27.1±59.9)μg·m~(-3);总水溶性离子的质量浓度为(56.5±25.7)μg·m~(-3),其中SO2-4、NO-3和NH+4是最主要的离子,质量浓度分别为(13.6±5.5)、(21.4±12.0)和(13.3±5.7)μg·m~(-3),一共占到了水溶性离子的85.6%;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4.0μg·m~(-3)和6.1μg·m~(-3),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26.8%和4.8%.昼夜污染对比显示,PM_(2.5)白天和夜晚质量浓度分别为(120.4±56.4)μg·m~(-3)和(133.8±64.0)μg·m~(-3),夜间污染更为严重.SO2-4、NO-3和NH+4白天浓度高于夜间,这与白天光照促进了二次离子的形成有关;而Cl-、K+、OC和EC浓度夜间明显升高,可能是受夜间煤和生物质燃烧排放增加的影响.通过对近年来成都冬季PM_(2.5)化学组分的研究进行文献总结和比较后发现,SO2-4浓度显著降低,从2010年的50.6μg·m~(-3)降低到2017年的13.6μg·m~(-3);而NO-3浓度变化不大,维持在20μg·m~(-3)左右.PM_(2.5)中离子酸碱平衡分析表明,成都冬季PM_(2.5)由于NH+4的相对过剩而呈现出碱性,与以往呈偏酸性结果存在差异.对成都冬季NO-3/SO2-4的比值进行计算,NO-3/SO2-4平均值为1.57,表明移动源对PM_(2.5)污染影响更大.OC与EC的相关性表明,白天和夜间OC与E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和0.90(P0.01),OC与EC来源具有一致性.SOC估算结果显示,白天和夜间SOC浓度分别为8.5μg·m~(-3)和11.9μg·m~(-3),占到OC的28.1%和31.8%.K+/EC平均值为0.31,并且K+与OC之间相关系数为0.87(P0.01),说明生物质燃烧对成都冬季碳质气溶胶有一定影响.主成分分析表明,成都冬季PM_(2.5)主要来源于燃烧源(燃煤、生物质燃烧等)、二次无机污染源以及土壤和扬尘源,其贡献率分别为32.8%、34.5%和21.5%.  相似文献   
86.
选取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对象,识别了该区域2014—2019年降雨量、降雨pH、硝酸盐、硫酸盐、氮氧化物(NOx)以及硝酸盐湿沉降率的年内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了降雨中硝酸盐和硫酸盐污染来源,评估了硝酸盐湿沉降对环境营养盐输入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巴南区年均降雨量为1073.92 mm,年际差异较小,年内差异明显;区域...  相似文献   
87.
一、样品采集与分析 在两个地区内按25×25公里的网格布点,共设土壤采样点106个,孝感地区40个点位,黄冈地区66个点位,尽量避开污染源及人为因素影响明显的地方。 样品经自然风干后,在大理石板上用木锤和木滚将其磨碎过20目筛,装入干燥洁净的玻璃瓶  相似文献   
88.
水葫芦繁殖过度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主要介绍了水葫芦的生物学特性及利用途径 ,分析了水葫芦繁殖过度的原因与危害性 ,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9.
国外汞污染防治措施与管理手段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丹  张世秋 《环境保护》2007,(10):72-76
编者按 汞是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生物扩大作用的有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汞污染和损害的特点决定了目前汞污染控制体系的特点.首先,由于汞的长距离传输特征和全球影响特征,使得国际社会通过区域和国际合作方式控制其影响和损害.其次,汞污染排放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必然是多个部门参与共同控制汞造成的污染.最后,汞在低剂量就可能造成损害的污染特征,使得汞污染控制呈现出以减少损害为导向的管理特征.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国外汞污染控制的手段和措施,以期为中国制定和实施汞污染控制战略和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0.
基于典型污染场地中的铬污染土壤,以多种形态划分方法(Tessier法、BCR法、Maiz法)为体系,探讨了铬的污染特征以及多种形态划分方式的适用程度,并利用不同投加比例的FeSO_4、Na_2S、Na_2SO_3,以及复配药剂分别对铬污染土壤进行稳定化处理,通过土壤总铬及六价铬浸出浓度的测定,研究了药剂对铬污染土壤的短期(2 d,28 d)和长期(1 a)稳定化效果。结果表明,该土壤样品中,残渣态的铬含量最大,其次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以及有机物和碳酸盐结合态,不同的提取方法虽然在划分形态方面的技术手段各不相同,但存在着一定的联系;3种药剂及复配剂型对污染土壤中的铬均有很好的稳定化效果,可以在短期内降低总铬和六价铬的浸出浓度,并在长期的稳定化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稳定效果并保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