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17篇
安全科学   87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441篇
基础理论   51篇
污染及防治   58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31.
固定化小球藻与活性污泥的共生系统处理含锌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固定化小球藻与活性污泥的共生系统对含锌废水中Zn2+的去除效果,分析菌藻状态、初始Zn2+浓度、pH、固定化菌藻小球投加量和菌藻体积比等5个因素对固定化菌藻共生系统去除Zn2+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活性污泥、固定化小球藻和固定化菌藻对Zn2+的去除效果均优于悬浮小球藻,其中固定化菌藻对Zn2+的去除效果最好;废水中初始Zn2+浓度小于100 mg/L时,固定化菌藻系统对废水中Zn2+的去除率达到90.5%;固定化菌藻系统去除废水中Zn2+的最佳条件是:初始Zn2+浓度为80 mg/L,pH=7,固定化小球投加量为80 mL,菌藻体积比为1∶2。  相似文献   
732.
采集滇池流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样品,进行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静态解吸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时间下溶入水相的COD量,探究不同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下DOC的流失特性,从而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滇池流域面源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类型土壤中DOC的溶出平衡时间为壤土>粘土>粘壤土,其中退耕区(粘壤土>粘土>壤土)、大棚(粘土>粘壤土=壤土)土壤不符合该规律,溶出平衡时间基本为1.5~2.5h;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DOC的溶出率为1.00%~2.75%,同一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类型土壤中DOC的溶出率存在一定差别,这是由于不同类型的土壤中砂粒、粉粒、粘粒的含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733.
以模拟酸性大红3R染料废水为对象,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温度、初始染料浓度、酵母粉浓度三因素为影响因子,以染料脱色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各因素对一株广谱型染料脱色菌株Enterobacter cloacae strain M3脱色效果的影响及各因素间交互作用,建立了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确定了菌株脱色酸性大红3R废水的优化条件。结果表明:回归方程极显著,拟合性好。最优脱色条件为温度36℃,染料浓度121.12 mg/L,酵母粉浓度1.99%,在此条件下,染料脱色率可达99.21%。经实验验证,实际值与模型预测值拟合良好,偏差仅为0.79%。  相似文献   
734.
土壤和底质中砷形态分析前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可溶性砷(包括有机砷、砷的无机含氧化合物)和硫化砷的特性进行砷的形态分析。在2mol/L盐酸中提取可溶性砷,与硫化砷进行分离,分别测定总砷和可溶性砷后差值为硫化砷,在9mol/L硫酸-碘化钾溶液中用苯萃取砷的无机含氧化合物与有机砷进行分离,可分别测定有机砷的砷的无机含氧化合物。  相似文献   
735.
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一种由超分子受体化合物磺化硫杂杯芳烃(TCAS)与树脂结合的产物——新型TCAS吸附树脂对重金属Cd^2+的吸附去除性能,并初步探讨了吸附机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TCAS吸附树脂对Cd^2+的饱和吸附量为14.45mg/g。当温度为20℃,0.5gTCAS吸附树脂对10mL浓度为5113g/L的Cd^2+溶液吸附60min时,Cd^2+的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pH值是影响TCAS吸附树脂吸附效果的重要因素,在pH=5—9时,Cd^2+的去除率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大。在试验范围内,TCAS吸附树脂对Cd^2+吸附符合Freundlich方程。吸附在TCAS吸附树脂上的Cd^2+可洗脱回收,TCAS吸附树脂也可再生利用。TCAS吸附树脂对重金属Cd^2+的吸附机理主要归因于TCAS对Cd^2+的络合作用。  相似文献   
736.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无论是对发达区域(产业转出区)还是落后区域(承接区),都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最佳选择。采用对比的实证分析,从西部的动态比较优势出发,通过西部各省的优势比较从总体上确定了西部承接产业的优先承接区、一般承接区和承接障碍区,然后将西部各省的竞争优势与中部地区进行比较,确定西部地区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适宜承接产业转移的类型。  相似文献   
737.
<正>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是在连续收集历史和实时数据的基础上,监测和分析自然灾害现状、发展趋势和未来风险,对业已开始、正在发展或即将发生的灾害影响发出警报,是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前瞻性工作。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中央和地方层面开展了监测预警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系统开发、业务服务等工作。2018年10月10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指出,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  相似文献   
738.
应英美煤炭公司和挪威船级社(DNV)的邀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会同国务院法制办组织的矿山立法考察团,于2007年8月26日--9月6日对挪威和南非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739.
和富平  张新国  吴秀强 《安全》2008,29(10):37-39
安全生产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煤炭企业的关键性难题。企业的经营者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现在作业条件改善了、装备水平提高了、教育培训配套了、员工技能素质提升了,为什么在企业内部还是经常发生大大小小的事故?其实答案很简单,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员工安全意识的问题,员工安全意识不提升、不改善,即使作业条件、  相似文献   
740.
为跟踪各地落实《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实践进展,本文通过比较各地发布的相关实施意见文本,结合实地调研座谈,总结典型案例,分析发现:①由于各地对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内涵的理解存在差异,关注的重点领域有所不同,部分地方突破了“七大体系”。②实践中,在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优化政府监管服务、规范市场化建设、协同推进区域共建共保、激活基层治理效能、增强科学精准治理能力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实践经验。③《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的“七大体系”推进程度不均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三大主体的力量结构失衡状态改善不明显,主要体现为“三多三少”,即政府责任体系和监管体系建设多,企业环境责任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少;关注规范第三方环境服务、落实“放管服”多,运用市场调节机制的案例少;社会治理以宣传活动和网格员机制多,践行绿色生活的全民行动体系成果少。为此,本文提出,加快建立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评价体系,针对环境治理薄弱环节,协调推进“七大体系”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