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66篇
基础理论   46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多重环境因子对氟胺磺隆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宁慧  单正军  石利利  郭敏  许静  孔德洋 《环境科学》2012,33(12):4400-4405
氟胺磺隆作为普遍使用的一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已经对土壤和作物造成了危害,其环境行为受很多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的影响.为探明不同环境因素对氟胺磺隆在土壤中降解程度的影响,通过实验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土壤微生物、不同土壤类型、水溶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温度、土壤含水量等因素对氟胺磺隆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类型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氟胺磺隆的土壤降解速率.土壤微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和DOM的增加均有利于氟胺磺隆在土壤中的降解,并且土壤pH的降低,也会促进氟胺磺隆在土壤中的降解.其中,土壤微生物是影响氟胺磺隆土壤降解的主要因素.该研究结果将为一些生物和物理化学因子调节氟胺磺隆在土壤中消散提供初步数据.  相似文献   
102.
103.
腈醛混合化合物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的QSAR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测定了羟基乙腈与系列醛类化合物和对苯二甲醛与系列腈类化合物对发光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的联合毒性,探讨了腈醛混合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机制,并尝试提出了腈醛混合化合物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的腈醛混合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不同,联合毒性的大小与腈类化合物和醛类化合物之间化学相互作用的程度紧密相关,采用QSAR模型TU=0.842—0.831σ。(n=8,r^2=0.803,SE=0.222,F=24.415,P=0.003)和TU=-0.348—8.450C^*(n=8,r^2=0.874,SE=0.219,F=41.730,P=0.001)分别定量描述羟基乙腈与系列醛类化合物和对苯二甲醛与系列腈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4.
以一种特种陶瓷--炻器为载体,分别用负载TiO2光催化薄膜和添加抗菌剂的方法进行炻器餐饮具的抗菌研究.结果表明,在紫外光和日光下,表面负载了TiO2膜的炻器灭菌率分别为90%和88%,均高于未负载TiO2膜的炻器,且灭菌率随光强的增加而提高.复合银盐显示了很好的杀菌效果,当釉表层银含量为0.2%时,24 h内对所有细菌的灭菌率为94.6%、总大肠菌群为96.9%.复合锌盐也有一定的灭菌效果,当釉表层锌含量为1.1%时,24 h内对所有细菌的灭菌率为56.8%,总大肠菌群为59.3%.但将TiO2粉末加入炻器表层的釉中,却未显示灭菌作用.对掺杂的炻器表面层成分和掺杂后Ag 、Zn2 的溶出量进行了测定,对灭菌结果和机理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5.
煤矸石是煤矿排放量最大的固体废物。它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污染环境,所以研究如何将煤矸石变废为宝,作为资源广泛开展应用,有着积极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煤矸石主要成分是硅、铝、铁等元素,将灼烧过的煤矸石用酸浸泡可制备净水剂,主  相似文献   
106.
对大庆水库的总氮在线监测仪与同步实验室分析进行了比对实验,结果表明:SERES2000型总氮在线监测仪采用的分析方法与实验室采用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为同一分析方法;总氮在线监测仪的自动监测结果和实验室分析结果均具有准确度高、精密度好的特点,二者之间的相对误差范围为-11.8%~14.1%,均在允许的相对误差范围内,满足比对分析要求;总氮在线监测仪能实时掌握水源地水质变化趋势,它的投入使用为完善水质预警系统、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7.
阴离子交换树脂生物再生去除硝酸盐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婷  张光  王珂  双陈冬  李爱民 《环境科学》2018,39(8):3753-3758
阴离子交换树脂可高效去除水体中的硝酸盐,但盐水再生所产生的脱附液处理难度大.生物再生可通过反硝化作用降解吸附于树脂上硝酸盐氮,减少盐的使用,降低处理成本.本文在考察不同碳源(葡萄糖、乙酸钠、乳酸钠、甲醇)对生物再生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反硝化细菌对吸附有硝酸盐氮的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了生物再生研究,考察了微生物浓度和共存Na Cl对生物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再生过程由离子交换脱附过程和反硝化过程构成,整体受反硝化过程限制.微生物浓度的升高可显著降低生物再生所需时间,当微生物接种量高于0.6 g·L-1时,树脂上的硝酸盐可以在10 h内完全降解.再生体系中Na Cl可促进硝酸根的离子交换脱附,造成初始阶段溶液中硝酸盐浓度的快速升高,但生物再生仍受反硝化过程控制.当Na Cl浓度高于20 g·L-1时,反硝化生物活性被抑制,生物再生时间显著增加.而吸附生物再生多批次实验表明,生物再生后的树脂吸附量稳定于30~35 mg·g~(-1).  相似文献   
108.
胡健双  王燕  周政  汪雅琴  王秉政  李激 《环境科学》2024,45(4):2259-2267
为探究深度处理阶段污水中细菌的赋存特征及其功能,采集了污水深度处理阶段沿程各单元的进出水样品,并基于宏基因组学对污水中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处理单元出水中细菌的多样性存在差异,臭氧接触池出水中细菌的多样性最低;相比夏季,冬季深度处理阶段污水中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较低.不同季节深度处理阶段污水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较大,反硝化滤池出水中的细菌群落结构与其它样品存在较大差异;变形菌门(41.5%~71.0%)是深度处理阶段污水中的主要优势菌门,其次是拟杆菌门(3.8%~16.2%);反硝化滤池出水中主要菌属有脱氯单胞菌(4.1%~7.4%)、弓形杆菌(3.0%~8.3%)和不动杆菌(2.3%~3.0%).在深度处理阶段各工艺出水中共发现了29种与氮代谢有关的功能基因,并且在各工艺出水中均检测到了与反硝化有关的功能基因,如nosZ、napA、nirK和norB等,表明深度处理阶段污水中的细菌具有持续脱氮的潜力.糖苷转移酶和糖苷水解酶是深度处理阶段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深度处理阶段污水中的细菌表现出了对多种有机物的降解潜力.  相似文献   
109.
为满足军用无人机装备研制的发展需要,基于对无人机环境试验方法应用和研究现状的调研分析,指出军用无人机系统环境试验方法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军用小型无人机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现有军用装备环境试验标准、民用无人机环境试验方法以及其他相关环境试验标准进行适用性分析,结合内外场信息综合法,给出该型无人机系统相关试验项目试验方法的初步研究思路。本文的调研探讨为建立军用小型无人机系统环境试验方法规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磺胺类抗生素(SAs)是自然水环境和污水处理系统中检出频次与残留浓度最高的抗生素之一。过氧乙酸(PAA)作为广谱性杀菌剂,因其氧化性强、环境友好等优势,其用于有机污染物降解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与传统H2O2基芬顿法等无机氧化法相比,PAA氧化反应生成乙酸,经中和后转化的乙酸钠可为后续生化工艺段提供优质碳源,有效降低含SAs废水的处理成本。该文对PAA基碳源补充型高级氧化法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了系统总结。以SAs作为典型水环境污染物,对近年来PAA基碳源补充型高级氧化工艺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比较分析了其对各类水质背景中SAs的去除效能,并对过渡金属、碳基材料等多种PAA活化方式,工艺运行参数、活性氧物种(ROS)的交联作用机理以及SAs降解机制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乙酰氧基自由基和乙酰过氧基自由基为PAA基高级氧化工艺中的基础活性物质,pH、PAA含量、共存物质等会不同程度上影响体系中ROS的生成路径。此外,磺胺类抗生素主要包括五元磺胺和六元磺胺,二者降解机理存在一定差异。五元磺胺降解主要依靠苯胺环上氨基氧化、羟基取代、S–N/S–C键断裂、N中心自由基偶联反应等4种途径;六元磺胺降解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