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7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263篇
安全科学   550篇
废物处理   51篇
环保管理   133篇
综合类   886篇
基础理论   142篇
污染及防治   133篇
评价与监测   62篇
社会与环境   63篇
灾害及防治   4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741.
气候变化引起的土壤碳源和氮源输入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动态有潜在的重要影响.了解不同团聚体和化学成分的碳、氮组分对碳源和氮源输入的响应,对进一步揭示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土壤碳、氮的响应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土壤不同碳、氮组分及其计量比对土壤碳源和氮源输入变化的响应特征,本研究基于在温带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样地建立的长期(8年)地上凋落物处理和氮添加实验,测定和分析了土壤不同团聚体碳、氮组分、可溶性碳、氮组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等指标.结果表明:长期叶凋落物加倍和混合凋落物加倍(含枝、叶和球果)均显著增加了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可溶性碳、活性碳及大团聚体(250~2000 μm)和微团聚体(53~250 μm)碳、氮组分的含量;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氮及活性碳组分的相对和绝对含量;但土壤黏粉粒(2~53 μm和<2 μm)碳、氮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各碳、氮组分比值在不同处理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地上叶凋落物加倍和混合凋落物加倍处理显著增强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并降低了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芳香性.这些结果表明,高质量和数量凋落物的输入及氮添加量的增加显著促进了土壤不同碳、氮组分的含量,但并没有显著改变各碳、氮组分的比值.  相似文献   
742.
该文研究了以硅藻土及颗粒硅藻土作为吸附剂处理油田采出水生化废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一级硅藻土及硅藻精土对COD的最佳吸附时间均为60 min;一级硅藻土对COD的去除率约为29.3%,最佳投加量为300 mg/L;硅藻精土对COD的去除率为40.6%,最佳投加量为200 mg/L。经1 000~1 200℃灼烧所得颗粒硅藻土对COD有较强的吸附效果,经处理后的油田采出水可达到一级A标准。颗粒硅藻土饱和后经500~600℃灼烧2 h可实现有效再生,在同样进水条件下出水可达一级B标准。颗粒硅藻土对难降解有机物质吸附性能良好,装置出水中丙酮、二氯甲烷、甲苯、正十一烷、四氯化碳、苯等含量均小于1μg/L。  相似文献   
743.
废旧塑料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是环境污染控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人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详细叙述了国内外废旧塑料回收处理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在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开展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744.
日本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日本土壤污染现状,土壤环境标准的制定及其规定的制样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定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45.
预处理对短流程超滤工艺不可逆膜污染影响的中试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东江水为处理对象,进行直接超滤、微絮凝-超滤和絮凝/活性炭-超滤中试研究,探讨预处理对短流程超滤工艺不可逆膜污染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形貌观察、三维荧光光谱(EEM)和高效排阻色谱法等手段对不可逆膜污染物进行表征分析,比较预处理对不可逆膜污染物含量和组分的影响,阐述预处理对不可逆膜污染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在10 L·(m~2·h)~(-1)低通量运行下,微絮凝预处理使不可逆膜污染增长速率从直接超滤的0.32 k Pa·d~(-1)下降到0.16 k Pa·d~(-1),絮凝/活性炭预处理后超滤工艺几乎零污染运行,且当絮凝/活性炭-超滤运行通量增加至17 L·(m~2·h)~(-1)时,仍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不可逆膜污染增长.东江水中不可逆膜污染的主要组分是蛋白质类和富里酸等腐殖质类物质.微絮凝通过改变膜表面滤饼层的结构(厚度和密实性),提高物理清洗效率,减轻不可逆膜污染的积累;絮凝/活性炭预处理提高对不可逆膜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减轻膜污染负荷,控制不可逆膜污染.因此,采用絮凝和絮凝/活性炭预处理工艺,均可有效降低短流程超滤工艺不可逆膜污染积累.  相似文献   
746.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状况对土壤呼吸的初期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以2001年在东北典型黑土上进行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下免耕、垄作及常规耕作土壤进行了室内培养实验,按照田间持水量(water-holding capacity,WHC)的30%、60%、90%、120%、150%、180%、210%、240%、270%设定了9个水分梯度,并分别对其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进行了22 d的短期观测,以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状况对土壤呼吸的初期影响.结果表明:1干土条件下在加水培养初期,3种耕作方式均产生了明显的激发效应,并且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除干旱(30%WHC)及淹水(240%WHC、270%WHC)条件下,3种耕作方式CO_2排放通量分别为免耕垄作常规耕作.3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状况及CO_2排放通量进行了方程拟合,在30%~270%WHC条件下,免耕的CO_2排放通量与水分状况拟合为二次回归方程,而垄作与常规耕作则是线性回归方程.在30%~210%WHC条件下,免耕与垄作下土壤CO_2排放通量与水分状况均可拟合为较好的对数方程,可决系数R~2分别为0.966、0.956.  相似文献   
747.
兽药阿苯哒唑对蚯蚓皮肤和肠道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检测了不同剂量的兽药阿苯哒唑对蚯蚓皮肤和肠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暴露于100 mg·kg-1阿苯哒唑时,蚯蚓皮肤角质层增厚,分泌物增加,表皮网状粘液细胞中的粘液被排空;600 mg·kg-1时,角质层变薄,分泌物减少,粘液细胞中的粘液增加,胞浆中出现大量脂肪滴.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肠粘膜细胞器和核染色质损伤加剧.暴露剂量为100 mg·kg-1时,蚯蚓线粒体内膜消失,嵴减少,滑面内质网轻度扩张,而暴露剂量为600 mg·kg-1时,线粒体严重损伤呈空泡状,滑面内质网扩张呈网状,核内染色质出现固缩和边聚现象.  相似文献   
748.
三种丙烯菊酯系列产品的光解和水解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富右旋反式丙烯菊菌、Es-生物丙烯菊菌、右旋丙烯菊菌3种丙烯菊菌系列农药在水体中的光解以及不同温度1pH条件水体中的水解作用。结果表明,在500w氙灯下,3种菊菌类农药在水溶液中的光解均呈一级动力学反应,3种农药的光解半衰期分别为1.以,1.37和1.51h;在25℃的酸性水溶液中,3种农药的水解速率很慢,半衰期均大于162d;水温的升高与碱性的增强均能加速水解过程。在50℃的碱性水溶液中,3种农药的光解半衰期分别为0.21,0.22和0.18d。虽然3种丙烯菊酯异构体含量不同,但其光解、水解特性没有显著差别。本文对有关水解机理也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49.
利用中国气象中心160站点的夏季降水实际观察资料,对中国半个世纪的降水变化按年代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各地的代际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区域对比。结果发现,降水变化幅度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季风区,而非季风区的年代际降水相对稳定。在多数情况下,以四川为中心的区域的降水量变化与东北的北部一致,东南沿海与渤海湾沿岸区域一致。季风区降水量变化的区域差异,可能既受季风的年代际强弱变化的影响,又受微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0.
以动植物来源(鸡粪便和小麦秸秆)的生物质为原料,在350和650℃条件下慢速热解制备生物炭并表征其理化性质,采用批量吸附试验研究不同吸附时间、溶液pH值和Cd~(2+)浓度条件下生物炭对Cd~(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生物炭的pH值和灰分含量升高,芳香性和疏水性增强,极性减弱。相同热解温度条件下,动物来源的鸡粪炭pH值和灰分含量比植物来源的小麦秸秆炭高,芳香结构更完备。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吸附在12 h时达到平衡,吸附过程均由外部液膜扩散、表面吸附和颗粒内扩散共同控制,且后者是主要限速步骤。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2.0~6.0),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均逐渐增加。Langmuir模型能很好地描述植物来源的小麦秸秆炭对Cd~(2+)的吸附行为(R2为0.970 3~0.981 5),Freundlich模型更适用于动物来源的鸡粪炭(R2为0.971 7~0.976 9),动物来源的鸡粪炭对Cd~(2+)的吸附效果优于植物来源的小麦秸秆炭。阳离子-π作用和沉淀作用是650℃生物炭吸附Cd~(2+)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