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18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65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针对建筑工地起重机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杜绝建筑施工用起重机械存在的隐患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2.
针对建筑工地起重机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杜绝建筑施工用起重机械存在的隐患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3.
本文通过对酒精精馏塔失稳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事故的处理,对设备安全操作提出了较为可行的措施,半年来设备运行平稳。  相似文献   
54.
分别以印染废水污泥和生活污水污泥接种微生物燃料电池(MFC-I和MFC-M),以刚果红为模型染料,研究了接种源对MFC同步脱色偶氮染料和产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源对MFC同步降解刚果红与产电性能影响显著.产电方面,MFC-I的启动电压高于MFC-M,但稳定运行后二者最大输出电压差别不大.稳定运行阶段,MFC-M最大功率密度达到29.09 mW·m-2,比MFC-I高2.11倍;阳极极化阻抗(R ct)为748.9Ω,比MFC-I低38.0%.脱色方面,MFC-I对刚果红的脱色速率比MFC-M高14.4%~20.3%;但脱色产物一样,均为2-氨基—1,4-萘醌、2,2'-二氨基联苯、4,4'-二氨基联苯.经分离、纯化和鉴定,二者阳极均存在优势菌Pseudomonas sp.,但MFC-M阳极还存在优势菌Bacillus sp.,而MFC-I的阳极还存在优势菌Aquamicrobium sp..  相似文献   
55.
二氧化氯消毒无机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进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生活、生产中,饮用水消毒剂受到广泛关注.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二氧化氯可作为饮用水消毒剂,但其在消毒过程中所产生的无机消毒副产物,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的危害.随着检测和控制技术水平的发展,对饮用水中无机消毒副产物的研究已成为热点.文章参考大量文献,对饮用水中无机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技术进行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56.
生态稳定塘及植物净化法处理造纸废水的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某稻草原料的纸业公司废水治理工程为例,论述工程建设的造纸废水生态处理系统,包括造纸废水厌氧处理塘、混合废水兼氧-好氧处理塘及育苇塘,其中纸机白水、中段废水含有较多的流失填料,采用斜网及沉淀处理后入生态塘系统。混合后的废水经兼氧-氧化塘-芦苇湿地处理系统,大大增加了其处理效果。排水经芦苇人工湿地净化处理,用以生产造纸原料芦苇塘的种植用水。工程配备完善的给排水系统和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实现废水的零排放。  相似文献   
57.
通过对现行国标《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光度法》(GB16488-1996)方法中的萃取、吸附预处理过程进行改进,通过对比实验得出萃取过程采用一次萃取,前处理吸附过程采用分液漏斗代替玻璃层析柱制备硅酸镁层析柱,并辅助真空泵加速,处理效果对测定结果无影响,采取改进方法可大大节约分析时间;四氯化碳(CCl4)毒性较大,大量使用对实验室人员和环境影响较大,实验证明用氯化四氟乙烯(S-316)替代四氯化碳(CCl4)作为萃取剂,实验室前期处理过程以及实际萃取效果与用四氯化碳作为萃取剂无差别,测定结果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氯化四氟乙烯(S-316)的应用可以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可以作为该方法较理性的萃取剂。  相似文献   
58.
PM2.5引起的健康危害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但其确切的损伤机理仍不完全清楚,目前也缺乏有效拮抗PM2.5损伤的天然活性物质。因此本文对北京市PM2.5造成CHO细胞的损伤作用及天然物质的拮抗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可为PM2.5污染治理和疾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通过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用荧光探针DCFH-DA法测定ROS;提取细胞内总蛋白并测定其中SOD含量;以及通过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了p-akt/akt、p65及Bad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1)10~40μg·m L-1的PM2.5可明显降低CHO细胞存活率,并呈现极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r=-0.964,P0.01);15μg·m L-1PM2.5可以显著增加细胞凋亡、引起细胞内ROS增加、SOD含量下降;p-akt/akt、p65表达量增加说明Akt通路与NF-κB通路均被激活。(2)20μmol·L-1阿魏酸、50μmol·L-1绿原酸和10μmol·L-1荭草素预处理可拮抗PM2.5引起的细胞存活率下降以及细胞凋亡率增加,同时降低细胞内ROS并增加SOD含量,下调p-akt/akt、p65及Bad的相对表达量。其中20μmol·L-1阿魏酸的保护作用最佳。结果说明,PM2.5引起的CHO细胞损伤与细胞凋亡与Akt和NF-κB通路的激活有关;三种天然活性物质具有拮抗PM2.5造成的细胞损伤的能力,其保护机理是通过其降低PM2.5引起的细胞内氧化应激反应,进而降低被PM2.5激活的Akt通路与NF-κB通路和下调Bad蛋白表达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9.
通过理论分析与原位实验,研究三维电学监测系统对垃圾填埋场多渗漏点位置的检测能力,分析影响检测效果的主要因素,以为设计经济、合理、有效的实时监测系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膜下电位监测法具有清晰的理论基础;供电电流强弱只影响测量电位值大小,不改变其异常形态,供电强度应以保证测量电位具有较高信噪比为原则;电极系极距大小会影响对相邻漏洞的检测能力,当极距小于相邻漏洞间距时,系统可对漏点位置进行有效反映;供电电极A在填埋场顶层中部布设、B极在膜下多点相连布设的布极方式,有利于漏点检测;漏洞越大,相应位置的测量电位值越高;划痕状漏洞不易被测出。利用膜下电极系测量的电阻率剖面对漏点具有较好的反映能力,并可实现渗滤液在地下扩散过程的监测。  相似文献   
60.
二维单体同位素分析在有机污染物转化研究中的运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体同位素分析(CSIA)作为一门新技术日渐应用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研究。降解过程中,同位素分馏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导致CSIA技术应用存在一定的不足。多维同位素分析通过对不同元素同位素分馏的相关性分析,可消除有机污染物降解过程中环境因素变化对同位素分馏行为的影响,因而对有机污染物降解的评价更为准确。主要总结了二维单体同位素分析(2-D CSIA)技术在有机污染物降解、转化机制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