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篇 |
免费 | 57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篇 |
环保管理 | 1篇 |
综合类 | 36篇 |
基础理论 | 70篇 |
污染及防治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水中四环素在天然和CaCl2改性沸石上的吸附行为及机制。实验表明,天然沸石对四环素具有吸附能力,CaCl2改性可以提高沸石对四环素的吸附能力。天然和改性沸石对四环素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颗粒内扩散不是吸附过程的主要控制步骤。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D-R)等温吸附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实验所用2种沸石对四环素的吸附行为,D-R等温方程拟合结果显示吸附过程包含离子交换作用。通过对天然和改性沸石吸附四环素前后溶液中主要阳离子浓度变化分析证实了该吸附过程包含离子交换作用。实验研究了pH值变化对沸石吸附四环素的影响,当pH=3~5时,天然和改性沸石对四环素的吸附量均随pH值的增加而急剧下降,而pH=5~10时,天然和改性沸石对四环素的吸附量变化均不明显,推测可能是离子交换作用和化学沉淀吸附作用所致。另外,实验还初步探索了溶液离子强度对沸石吸附四环素的影响情况,随着溶液中Na+和Ca2+离子强度的增加,吸附量先急剧降低随后趋向平稳,进一步说明了沸石对四环素的吸附过程不是由单一机制控制的。 相似文献
102.
环境污染物增加癌症死亡率的潜在机理研究尚需开展。选择与癌症致死显著相关的林丹作为目标物质,将黑腹果蝇作为受试生物进行暴露,对1 000 μg·L-1和对照组的果蝇样本进行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发现参与调控癌症细胞迁移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中的MEKK和p38α、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中的ATF4、Ire1、PERK和XBP1等基因的表达量呈现显著下调(P<0.05)。通过肿瘤迁移品系果蝇统计林丹暴露下肿瘤细胞迁移率,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迁移率随林丹浓度升高而增加,1 000 μg·L-1林丹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果蝇肿瘤细胞迁移率分别为69.2%和45.9%,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的RNA测序结果表明,高浓度暴露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380个基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含169个上调基因和211个下调基因。差异基因主要涉及水解酶催化活性(42个基因)、神经系统(20)、对化学刺激的感知(6)和线粒体(5)。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表明林丹的暴露主要改变蛋白水解过程(83个基因)、胞外区域(84)和催化活性(311),其对应的平均富集因子分别为1.59、1.52和1.24(P<0.001)。差异基因的表达解释了林丹的暴露不仅致使线粒体功能障碍,而且影响蛋白水解酶活性,加速胞外基质降解,为肿瘤细胞迁移供能并提供微环境。 相似文献
103.
合肥市不同下垫面降雨径流水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合肥市4种不同类型下垫面27场降雨径流和自然降雨水样中SS、COD、TN和TP水质指标的分析,探讨了草地、屋面、校内路面和校外道路降雨径流污染物历时变化规律及初期冲刷效应,比较了不同类型下垫面降雨径流和自然降雨水样中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差异,计算了场次降雨径流污染物的事件平均浓度.结果表明,不同下垫面降雨径流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相似,且大多存在初期冲刷现象,一般在降雨初期污染物浓度较高,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污染物浓度呈下降趋势,并趋于平稳;不同下垫面降雨径流和自然降雨水样中TN污染负荷较高,大气湿沉降对降雨径流中TN的贡献很大;校外道路降雨径流水样中SS、COD、TN和TP浓度的变化范围冬半年大于夏半年,不同下垫面条件对降雨径流中污染物EMC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107.
离子对氧化铁纳米颗粒水中聚集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电解质(NaCl、CaCl2、KCl、K2SO4和K2CrO4)对氧化铁纳米颗粒(Fe2O3NP)聚集作用的影响,并用聚集效率来衡量聚集作用变化,用DLVO理论对各因素的影响进行解释.实验表明:浓度和价态的升高会显著增强NP的聚集作用;阴离子对NP聚集作用的影响强于阳离子(以KCl为对照,K2SO4引起了比CaCl2更显著的变化);K2CrO4的影响显著大于其他离子(0.5mmol/L的K2CrO4即可引起剧烈的聚集).通过DLVO理论发现:离子在较低浓度增长或价态的上升,会同时降低ζ电位和双电层厚度以促进聚集作用;阴离子和K2CrO4较阳离子,会更显著地降低ζ电位,从而加速聚集作用;浓度在较高区间变化时ζ电位相对稳定,此时双电层的压缩是促进聚集作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8.
富营养条件下不同形态氮对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的生理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在富营养水平(ρ(TN)为4.0 mg/L,ρ(TP)为0.2 mg/L)下不同ρ(NH4+-N)/ρ(NO3--N)(4/0,5/1,1/1,1/5,0/4)对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生理生化的影响,以期阐明富营养化水体中不同形态氮对沉水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ρ(NH4+-N)/p(NO3--N)对轮叶黑藻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具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培养液中ρ(NH4+-N)比例的上升,尤其当ρ(NH4+-N)/ρ(NO3--N)>1时,轮叶黑藻的相对生长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下降,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蛋白质含量降低.当水体中铵盐含量上升到一定比例时对轮叶黑藻产生的胁迫作用,影响了其生理功能,抑制其生长. 相似文献
109.
双酚A是聚碳酸酯塑料的单体成分,已证明具有内分泌干扰活性。双酚A对哺乳动物的生殖毒性已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双酚A对鱼类的免疫毒性研究相对较少。文章研究了双酚A对鲫鱼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同时与2种天然激素雌二醇,可的松的免疫学效应进行了比较。实验过程中,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3种受试物对两类细胞增殖(PHA诱发)的影响,使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它们对巨噬细胞呼吸爆发(ConA诱发)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双酚A在0.054~5.4mg/L浓度范围内、雌二醇在0.0002~2.0mg/L浓度范围内、可的松在5~50mg/L浓度范围内明显诱导鲫鱼淋巴细胞增殖,而高浓度的可的松(500~5000mg/L)却表现出抑制效应。双酚A在0.005~50mg/L浓度范围内、雌二醇在0.005~800mg/L浓度范围内.可的松在0.005~500mg/L浓度范围内,明显诱导鲫鱼巨噬细胞增殖,而高浓度的双酚A(500~1000mg/L)却表现出抑制效应。此外,50mg/L的双酚A和50、500mg/L的可的松抑制巨噬细胞呼吸爆发,而雌二醇在0.05~500mg/L浓度范围内都诱导巨噬细胞呼吸爆发。研究结果表明:双酚A对鲫鱼具有潜在的免疫毒性,并且在高浓度和低浓度下,双酚A对鲫鱼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变化产生不同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