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5篇 |
免费 | 47篇 |
国内免费 | 8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14篇 |
废物处理 | 4篇 |
环保管理 | 53篇 |
综合类 | 187篇 |
基础理论 | 37篇 |
污染及防治 | 39篇 |
评价与监测 | 8篇 |
社会与环境 | 16篇 |
灾害及防治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颗粒污泥是存在于厌氧反应器中具有自我平衡的微生态系统。颗粒污泥的形成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增强反应器的运行稳定性。本文通过对几种工业化运行的厌氧反应器中生长的颗粒污泥的分析,比较了在各种运行条件下颗料污泥的特征,并阐述了颗粒污泥的形成、生长与各种运行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2.
对汶川地震中信息公开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汶川地震中信息公开的特点,信息公开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及总结了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经验,为我国在危机突发时开展信息公开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53.
154.
在微波辐照干化的条件下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WNTs/TiO2复合光催化剂.对该复合材料的表征表明:随着微波功率逐渐增大至400 W,MWNTs/TiO2复合材料管径逐渐变小,且在400 W时制备的MWNTs/TiO2复合材料分散性较好.进一步增大微波功率导致复合材料的管径增大,分散性降低.研究了不同微波辐照条件下制备的MWNTs/TiO2复合光催化剂对1,2,3-三氯苯的光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该复合光催化剂对1,2,3-三氯苯的光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在微波功率为400 W、辐照时间为5 min情况下制备的复合光催化剂对1,2,3-三氯苯的降解速率最快,其反应常数为0.023 7 min^-1,该值比非微波加热干化的同样复合材料的反应速率常数值提高了52%. 相似文献
155.
156.
土壤B[a]P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SOD、POD和MDA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累积试验方法,研究土壤苯并[a]芘(B[a]P)多次叠加污染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体腔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丙二醛(MDA)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B[a]P暴露时间的延长,蚯蚓体腔细胞的SOD、POD活力和MDA含量呈初期(1~14 d)下降速率较快,尔后(14~56 d)下降速率减小的变化趋势.在叠加污染条件下,0~ 20 cm深度土壤中蚯蚓体腔细胞SOD活力和MDA含量在14d时分别比一次污染低20.97%和15.96%,POD活力比一次污染高20.44%;而在>20~40 cm深度土壤中蚯蚓体腔细胞SOD、POD活力和MDA含量在14d时分别比一次污染低52.89%、18.00%和70.60%.表明B[a]P叠加污染土壤中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低于一次污染. 相似文献
157.
以废渣磷石膏为原料水热法制备硫酸钙晶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磷石膏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硫酸钙晶须。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红外光谱仪(FT-IR)等仪器对产物进行表征,研究了反应温度和时间、料浆初始固液比及不同添加剂等因素对产物形貌及可溶磷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2 h,料浆固液比为1∶10,最佳添加剂及剂量为丙三醇(V醇/V总液为50%)。所得产物为六方晶系的CaSO4.0.5H2O,直径1~3μm,晶须长径比为45左右,合成率约95%,产物可溶磷含量由原样的0.41%降至0.21%。 相似文献
158.
160.
污泥活性炭的表征及其对Cr(Ⅵ)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为原料,采用磷酸活化一微波热解法制备得到污泥活性炭,并将其用于吸附水溶液中的Cr(Ⅵ)。分别采用元素分析仪(VarioELcube)、比表面积孔径分布测定仪(ASAP2020)、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仪器对原污泥及污泥活性炭的表面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探讨污泥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参数和表面化学性能。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溶液初始pH,接触时间,初始Cr(Ⅵ)浓度对污泥活性炭吸附Cr(Ⅵ)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污泥活性炭去除Cr(Ⅵ)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pH越低吸附效果越好,吸附平衡时间为100h。不同温度下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30℃时最大吸附容量为27.55mg/g;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速率方程(R2〉0.99);污泥活性炭对Cr(Ⅵ)的去除是一个吸附-还原耦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