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81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202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282.
利用白云石回收污泥厌氧消化液中的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梅翔  杨旭  张涛  王欣  严伟  何珣  张怡  周宇翔 《环境工程学报》2012,6(11):3809-3816
为经济有效地从污泥厌氧消化液中回收磷,构建了以白云石提供钙镁源的磷回收方法,探讨了磷回收的工艺条件与效果。通过盐酸酸化厌氧消化液以降低其碳酸盐含量,同时利用白云石溶于冷稀盐酸的特性使其钙镁缓慢释放到酸化的厌氧消化液中形成第一步磷回收体系,考察体系酸化pH、白云石与厌氧消化液的固液比以及反应pH对白云石的钙镁释放和磷回收效果的影响;第一步磷回收后的上清液为第二步厌氧消化液磷回收提供钙镁源,研究投加钙磷摩尔比对磷回收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固液比为5.0时,在酸化pH为4.0~4.5且酸化溶出时间为10 h以及反应pH为9.0的条件下,第一步磷回收产物以磷酸钙盐沉淀为主,厌氧消化液磷回收率及回收产物含磷率(以P2O5计)分别达到99.43%和38.49%;第一步磷回收后的上清液按一定的钙磷摩尔比投加到酸化后的厌氧消化液中进行第二步磷回收,当投加钙磷摩尔比为0.20时,在反应pH为9.0的条件下,回收产物同时含有磷酸钙盐和磷酸铵镁,厌氧消化液中氮、磷回收率分别达到13.19%和90.90%,回收产物氮、磷含量(以P2O5计)分别为0.26%和39.58%;经XRD、XRF、ICP及SEM等分析表征,2步磷回收的产物以磷酸钙盐和磷酸铵镁为主要成分,杂质少。研究表明,利用白云石为钙镁源,通过分别构建不同的磷回收体系可以分步从污泥厌氧消化液中经济有效地回收磷,且磷回收率和回收产物含磷率高。  相似文献   
283.
饮用水臭氧氧化处理过程中溴酸根的产生及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述了给水处理中溴酸根(BrO3-)的健康危害、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和去除方法。采用臭氧氧化处理含溴离子(Br-)水时,会产生以BrO3-为主的臭氧化副产物。BrO3-的生成与Br-初始浓度、臭氧投加量、水温、无机碳浓度、水中天然有机物(NOM)的种类和浓度、以及水的pH值等因素有关。目前研究较多的削减BrO3-...  相似文献   
284.
珠三角地区不同季节颗粒物数谱分布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珠三角大气超级站不同季节3 nm~10μm颗粒物数谱分布在线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不同季节颗粒物数浓度、表面积浓度与体积浓度的水平与构成及数谱分布日变化规律,揭示了珠三角地区颗粒物数谱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冬季、春季和秋季珠三角大气超级站总颗粒物数浓度分别为2.17×104、1.97×104、2.24×104个/立方厘米,总颗粒物表面积浓度分别为2.98×103、2.28×103、2.78×103μm2/cm3,总颗粒物体积浓度分别为1.33×102、1.04×102、1.40×102μm3/cm3。颗粒物总数浓度中,爱根核模和积聚模态颗粒物是主要贡献者,在总数浓度的比例均达到40%以上;总颗粒物表面积浓度中,积聚模态颗粒物是主要贡献者,月平均比例高达88%以上;总颗粒物体积浓度中,积聚模态颗粒物也是主要贡献者,月平均贡献为65%~80%,其次为粗粒子模贡献较大,比例为20%~30%。积聚模态颗粒物的重要贡献较好地体现了超级站的区域性。冬季、春季和秋季颗粒物数浓度平均日变化趋势均为7:00~9:00和18:00~20:00存在较高的爱根核模态颗粒物数浓度,意味着机动车排放对细颗粒物污染的影响较显著。10月颗粒物数谱分布平均日变化中存在明显的颗粒物增长过程,体现了新粒子生成事件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85.
采用便携式气相色谱法测定石油污染地地下水中苯、乙苯和二甲苯,通过试验选择出测定的最佳色谱条件和适宜内标物,并对样品平衡时间、NaCl用量、取样后VOA瓶中液-气体积比等条件进行优化。试验表明,该方法在0 mg/L~2.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0.98;方法检出限为0.05 mg/L~0.15 mg/L。用该方法和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测定实际水样,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86.
基于可获取的太湖国控监测点位总氮监测数据,分析了1987—2016年太湖总氮浓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0年来,太湖湖体总氮浓度年均值在1.74~3.88 mg/L之间,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1996年浓度达历史峰值;其变化具体可分为上升期、波动期、下降期三个阶段,约以10年为一个阶段。分湖区分析,西部湖区、北部湖区2000—2016年总氮年均浓度与全湖总氮浓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为影响湖体总氮浓度的主要湖区。总氮多年月均值浓度变化显示,2000—2016年湖体总氮多年月均值年内呈较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月均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出现在3月和9月。空间变化分析表明,西部湖区的宜武片区及南部湖区的湖州长兴片区为湖体总氮的两个污染扩散核心。湖体总氮主要受15条主要入湖河流汇入影响,这些河流总氮年均浓度整体高于湖体,是太湖总氮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287.
张涛 《中国安防》2021,(1):60-63
一、2020年出入口控制市场整体发展情况回顾 回顾中国安防行业“十三五”的发展,从天网工程到平安城市,从平安城市到雪亮工程,从雪亮工程再到智安社区建设,政策机遇推进行业快速发展.据统计,从2015年到2019年中国安防企业收入总额依次为4900亿元、5400亿元、6016亿元、6900亿元、7562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  相似文献   
288.
水性油墨废水的活性炭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水性油墨废水的活性炭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混凝沉淀预处理后的废水,采用颗粒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处理效果较好。吸附操作的最佳pH范围为4 ̄7,吸附平衡时间为1h,当进水COD浓度400mg/L,要求出水COD浓度<100mg/L时,颗粒活性炭用量约为4g/L。  相似文献   
289.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得今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了》唱红大江南北,同时也让人们感慨万千,恨不得马上再回到儿时、回到父母的怀抱。陪家人说会儿话、聊会儿天。 是啊,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六月的天气已经很热了,但是对于我来说,工作的热情永远在高温之上,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根本停不下来!”  相似文献   
290.
采用共沉淀和焙烧法制备蔗渣炭/镁铝双金属氧化物(LDO),研究了pH、吸附时间、初始As(Ⅴ)浓度等因素对其吸附As(Ⅴ)的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蔗渣炭/镁铝双金属氢氧化物(LDH)、吸附As(Ⅴ)前后的蔗渣炭/镁铝LDO进行表征,探讨其吸附As(Ⅴ)的机理。结果表明,蔗渣炭/镁铝LDH具有水滑石层状结构;在pH为3.0~10.0时,蔗渣炭/镁铝LDO对As(Ⅴ)的平衡吸附量较高。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用于描述其对As(Ⅴ)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45℃时,其对As(Ⅴ)的饱和吸附量为26.120mg/g。蔗渣炭/镁铝LDO受共存阴离子影响表现为HPO_4~(2-)CO_3~(2-)SO_4~(2-)Cl~-NO_3~-;材料再生循环利用4次后,对20.0mg/L的As(Ⅴ)的去除率为89.63%。XRD和FTIR分析表明,吸附后AsO_4~(3-)嵌入水滑石层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