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7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62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
重金属对白腐菌降解十溴联苯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考察了重金属(Cu、Cd、Pb)对白腐菌生长及其降解十溴联苯醚(BDE-209)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低浓度重金属(≤1 mg.L-1)可促进白腐菌的生长,高浓度则表现为抑制作用,1 mg.L-1时促进作用大小为:Cd>Pb>Cu;白腐菌可高效降解BDE-209,7 d内对BDE-209(1 mg.L-1)降解率可达69.7%;重金属可显著影响白腐菌对BDE-209的降解(P<0.05),低浓度的Cu(≤1 mg.L-1)和Cd(≤0.5 mg.L-1)对BDE-209的降解表现为促进作用,其中Cu为1 mg.L-1时促进作用最明显,降解率为84.4%,而Pb则为抑制作用;高浓度(>1 mg.L-1)的重金属均会抑制BDE-209的降解,抑制作用大小为Cd>Pb>Cu,且随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降解率与生物量变化不完全正相关.白腐菌对BDE-209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Cu、Cd存在条件下,随着其浓度的增加,降解速率常数k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Cu为1 mg.L-1时k值达到最大,为0.321 2;Pb存在条件下,k值表现为逐渐减小.进一步研究了重金属对白腐菌胞外酶降解BDE-209的影响,并运用SPSS 17.0对胞外酶降解与菌体降解进行距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未添加重金属时胞外酶降解与菌体降解差异不大,其降解率分别为63.7%、69.7%;3种重金属存在条件下其相关系数R值均大于0.9,由此推断胞外酶是起降解作用的主要部分,重金属主要通过影响白腐菌胞外酶的方式作用于BDE-209的降解.  相似文献   
82.
对蒽生物降解中铜绿假单胞菌S6分泌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接种蒽降解菌A10之前1d及与接种A10同时投加60mg.l-1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蒽降解,相比于未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样品,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6.50%和18.03%.过高浓度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蒽的降解.对蒽降解过程的分析表明,提前投加生物表面活性剂能明显促进蒽的降解且一直保持较好的降解效果.蒽降解过程中,生物表面活性剂能够被微生物利用,具有生物可利用性,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83.
BDE209好氧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有效修复广东省贵屿镇环境中十溴联苯醚(Pentabromophenyl ether,BDE209)的污染,从该地区的环境样品中筛选出1株在好氧条件下以BDE209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降解菌J-1,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通过考察不同的环境因素对菌株生长及其降解能力的影响,确定该菌适宜的生长条件为:pH=6.0~9.0,温度30 ℃,溶氧量4.55~7.50 mg/L.降解BDE209的最佳条件为:pH=8.0,温度30 ℃,溶氧量5.94 mg/L.投菌量的增加能较大幅度地提高该菌对BDE209的降解效果.不同的共代谢底物对菌株降解BDE209有不同的影响,乳糖和蔗糖能促进其对BDE209的降解.当体系中存在低质量浓度的Cd2+时(≤5 mg/L),该菌对BDE209的降解效果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4.
微生物絮凝剂对含藻微污染水的除浊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余莉萍  尹华  彭辉  张娜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3):220-221,224
采用微生物絮凝剂JMBF-25和无机絮凝剂复合使用的方法,对含藻微污染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絮凝剂复合使用降低了无机絮凝剂的使用量,减轻了无机絮凝剂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处理含藻微污染水的最佳复配比为ρ(PAC) ρ(JMBF-25)=15mg/L 1.2mg/L或ρ(PFS) ρ(JMBF-25)=8mg/L 2.0mg/L。机理分析表明,絮凝剂JMBF-25絮凝机理以吸附架桥为主。  相似文献   
85.
研究了红螺菌R 0 4对重金属Cu2 + 、Ni2 + 和Cr6+ 的吸附行为。实验表明 ,菌体分别在含 1 0~ 5 0mg/LCu2 + 、Ni2 + 和Cr6+ 的培养液中培养 96h ,最高吸附率分别为 98 9%、90 %和 84 % ;且菌体对Cr6+ 的还原率均达 99%以上。另外 ,观察到 5 0mg/LCu2 + 的培养液 ,菌液褪色 ;而在Ni2 + 和Cr6+ 中没有出现这种现象。最后 ,探讨了共存离子对吸附的影响 ,3种金属离子两两组合、三者共存对菌体吸附Cu2 + 和Cr6+ 的影响不大 ,对Ni2 + 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6.
酵母菌-活性污泥法吸附处理含铬电镀废水的性能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研究了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 1977)、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 1225)和活性污泥处理含铬电镀废水的吸附与还原性能.结果表明,解脂假丝酵母对废水的pH适应范围广.当pH=3.2~6.0时,25g/L菌体对电镀废水中30.2 mg/L总铬的去除率达85.0%;对27.7mg/L Cr6+的还原率高达100%.2株酵母协同处理电镀废水,可以有效的提高铬的生物吸附效率,对30.2 mg/L 总铬的去除率达91.1%.曝气生物吸附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法是本研究中处理含铬电镀废水最有效的方法.10g/L酵母菌,5g/L活性污泥处理50.3mg/L 总铬、46.2mg/L Cr6+水样8h后,去除率达93.8%;而当污泥浓度为10g/L时,去除率高达99.5%.  相似文献   
87.
研究利用甘蔗渣作为廉价原材料制备微生物絮凝剂并探讨其对城市污泥的脱水性能。按0.5%最佳接种量接种,并利用发酵罐进行批式发酵培养,培养60 h后的发酵液具有最佳絮凝效果,投加量为5.0 mg/L时较优,污泥脱水率从75.60%提高到84.2%,污泥含水率从95.82%降至76.21%。此时絮凝剂粗产量为1.16 g/L。培养108 h后,发酵液仍具有显著的絮凝效果,能使污泥含水率维持在76.81%左右。补料发酵实验表明,恒pH培养会抑制微生物分泌絮凝剂,最佳絮凝效果为72 h的发酵液,投加量5.0 mg/L,污泥含水率降至76.47%。通过补料以及不控制pH后,发酵液絮凝效果迅速上升,投加不同量的发酵液使污泥的含水率保持在76.22%~75.60%之间。综合来说,补料在能减少原料浪费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高絮凝剂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88.
为了利用廉价材料规模化生产微生物絮凝剂,以味精废水作为廉价培养基质,对酱油曲霉的摇瓶连续培养和发酵罐连续培养进行了研究。摇瓶中以5%的接种量进行连续培养,最适温度在30~33℃之间,每6 h替换一次新鲜废水培养基,5次替换新鲜废水培养基后最大絮凝率仍达到97.8%。在发酵罐扩大连续培养中以5%的接种量接种后经过9 h预培养达到稳定生产絮凝剂后,以4 mL/min的补料流量进行连续培养,生产的絮凝剂产量达到2.392 g/L,且最大絮凝率为98.1%。生产36 h后对发酵系统中菌体进行稀释,使菌体量保持在50~200 g/L之间可持续进行生产。  相似文献   
89.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除浊性能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采用某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富集的菌种 ,通过筛选获得了 1 0株絮凝除浊性能较强的菌株。以其中絮凝性能最优的菌株GS7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影响其絮凝作用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GS7的最适生长条件为 :培养基pH值 6、培养时间 1 8h、培养温度 30℃。当废水pH值为 8左右时 ,GS7的絮凝效果最好。在废水中投加少量的二价金属离子Ca2 +可大大提高GS7的絮凝除浊率。GS7处理城市河涌污水等实际废水时浊度去除率可达 93.5%。  相似文献   
90.
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PB实验)对酱油曲霉(Aspergillus sojae)利用甘蔗渣分泌微生物絮凝剂的8个营养条件和培养条件进行考察,筛选出影响微生物生长、微生物絮凝剂质量和产量的显著性因素,并对显著性因素进行单因子实验,优化酱油曲霉利用甘蔗渣分泌絮凝剂的最佳营养条件和培养条件。实验结果表明:K2HPO4、还原性糖质量浓度、培养时间是影响菌体生长的显著因素,培养基的初始pH是影响絮凝率的显著因素,还原性糖质量浓度、(NH4)2SO4是影响絮凝剂粗产量的显著因素。对显著因素进行单因子实验确定最佳营养条件和培养条件为甘蔗渣的酶解液(还原性糖质量浓度(13.67±0.54)g.L-1),4 g.L-1的硫酸铵,pH=5,于30℃培养60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