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4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139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对利用小波变换法对天津引滦原水中日检测叶绿素(藻类表征指标)构成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变换,将原始序列分解为5个低频和较低频的周期性小波系数和3个高频的“噪音”小波系数,发现5个周期性信息变化与季节更替、优势藻种变换及一定条件下藻类生长动态平衡等因素有关;而高频的“噪音”细节信息除检测误差造成外,降雨、风向及取样的深度也会对此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该段时间水源区域内的气温、太阳曝辐照度及降雨数据分析,验证了小波转换系数的意义及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02.
扬水曝气器的水质改善功能及提水、充氧性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扬水曝气器是水源水质改善设备,应用于湖泊水库水源地,抑制藻类生长,控制底泥污染物释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立了扬水曝气器上升流速数学模型,用于模拟计算扬水曝气器的提水能力.建立了扬水曝气器曝气室的充氧能力数学模型.在实验室实测了扬水曝气器上升流速及其对水体的充氧过程,实测值与模拟计算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提水、充氧能力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3.
以粪肠球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自由氯、一氯胺和二氧化氯在不同pH值和温度下的消毒效果,并将灭活速率常数表示为pH和温度的函数,对Chick—Watson模型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随着pH的上升,自由氯和一氯胺的灭活率减小,二氧化氯的灭活率则增大。温度对一氯胺的影响较小,对自由氯和二氧化氯的影响较显著。修正后含有pH和温度两参数的消毒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消毒过程,增强了模型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104.
分别以厌氧污泥、脱氮硫杆菌菌悬液和厌氧污泥并添加脱氮硫杆菌菌悬液为接种物,以硫化物和硝酸盐为进水基质,考察不同接种物条件下,各反应器的硫化物氧化特性、反硝化特性、生化反应机理及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在无菌条件下,硫化物不能被硝酸盐化学氧化。接种脱氮硫杆菌菌悬液的2#反应器的硫氧化速率为1.98 g S/(m3.h),停留24 h硫化物的去除率高达97%,脱硫能力最强,该接种条件下以硝酸盐氧化硫化物为主反应,优势菌为杆菌,进水的NO3--N/S应控制在0.4以下,可以实现高效生物脱硫。接种厌氧污泥的1#和3#反应器的脱氮效果比2#反应器好,停留时间为24 h时,硝酸盐的平均去除率为96%。单独接种厌氧污泥的1#反应器的硫氧化速率为1.78 g S/(m3.h),其优势菌为球菌,该接种条件下以硝酸盐氧化硫化物和硝酸盐氧化单质硫为主反应,进水的NO3--N/S应控制在0.8左右。以厌氧污泥联合脱氮硫杆菌为接种物时,硫氧化速率为1.71 g S/(m3.h),反应器以硝酸盐氧化硫化物、硝酸盐氧化单质硫以及异养反硝化为主反应,驯化后优势菌为球形、卵圆形和短杆状,应控制进水NO3--N/S为1.2,可以实现同步脱硫反硝化,该工艺既可以用于含硫废水的处理,也可以用于C/N低的硝酸盐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5.
针对水源水库的氮源污染和有机物污染问题,研究了原位投菌技术对微污染水源水的修复效果。实验在中试反应器中进行,所投加菌剂为贫营养好氧反硝化细菌。实验结果表明,在菌剂投加量为0.1 mg/L,溶解氧质量浓度为5~8 mg/L,水温为16~25℃的条件下,系统对水中主要污染物NO3--N、TN和CODMn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质量浓度分别从1.68、2.25、5.50 mg/L降至最低值0.75、0.95、3.03 mg/L,最大去除率分别可达到57.5%、57.7%和44.9%。系统对水中氮源污染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均能够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标准,实验结果表明,将原位投菌技术应用于微污染水源水体的水质改善是可行的。同时还探讨了贫营养好氧反硝化细菌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6.
贫营养好氧反硝化细菌在水环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山东某水源水库沉积物中共驯化分离出216株好氧反硝化细菌,复筛得到3株高效菌株ZN1、ZN2和ZN3。经形态学指标和16S rRNA序列分析,ZN1和ZN3属于铁还原细菌(iron-reducing bacterium),ZN2属于粘液菌属(Zoogloea sp.)。关键酶基因检测表明3株菌均含有周质硝酸盐还原酶基因(nap A)。在30℃、120 r/min条件下,培养47 h后3株菌对培养液中NO3-N的去除率均在80%以上,TN去除率均在40%以上,且无明显的亚硝氮积累。对3株菌分别进行原水适应,以20%的梯度增加原水的比例直至100%原水。原水培养72 h后,3株菌NO3-N去除率为30%~40%,TN去除率为20%~25%。  相似文献   
107.
以扬州古运河河水和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实验室静态模拟实验比较研究了沸石与生物沸石(即附着高效异养硝化菌和好氧反硝化菌的沸石)薄层覆盖削减富营养化景观水体氮效果,考察了生物沸石薄层覆盖削减氮可行性,探讨了生物沸石薄层覆盖削减氮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实验历时21d时,2kg/m^2(2mm厚)的沸石和生物沸石覆盖对上覆水体TN的削减率分别为36.92%和60.41%,生物沸石比沸石对TN削减率提高了23.48%,高效菌的生物脱氮作用明显;21d后生物沸石覆盖对TN的削减率维持在60%~75%,但生物沸石相对于沸石削减氮的效果有降低趋势。实验后期碳源不足是影响高效菌生物脱氮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见,生物沸石薄层覆盖削减富营养化景观水体氮是可行的,但需要进一步研究强化高效反硝化细菌适应能力方法。  相似文献   
108.
水厂常规工艺去除有机物和总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物、总磷是我国地表水源主要污染物,涉及范围广,污染浓度高,是影响水厂出水安全的重要因素。以某水厂净水系统为依托,分析水厂常规工艺对有机物和总磷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地表水源水厂所采用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传统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不高,在22.1%~61.3%之间,平均去除率为38.3%;其中,混凝沉淀是常规工艺中去除CODMn的关键环节,占总去除效果的43%~68%,过滤环节去除率约为10%;温度和混凝剂投加量是影响CODMn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常规工艺对总磷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约为60%~90%,冬季略低,其他季节略高;混凝沉淀单元与过滤单元对总磷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25%~77%和40%~76%。在当前水质条件下,水厂现行工艺可满足常规状况下有机物和总磷的去除需要。  相似文献   
109.
大水深水库内源污染特征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黑河金盆水库水温、溶解氧、pH和底部水质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黑河金盆水库属于稳定的大水深分层型水库,水体分层阻碍了上下层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换,在水体和底泥耗氧的双重作用下,溶解氧从表层水体的8 mg/L左右降低到底层水体的0.1~0.2 mg/L;在厌氧条件下,底部沉积物中N、P、Fe和Mn等污染物大量释放,导致底部水体中NH3-N、TN、TP、Fe、Mn和COD均值分别达到2.22、2.30、0.05、0.13、2.53、74.00 mg/L。针对水体分层对底部水质产生的不利影响,认为扬水曝气技术适宜于大水深水库的水质原位改善和内源污染控制。  相似文献   
110.
选用颗粒方解石,对其表面进行改性,便于磷在其表面的吸附、结晶、沉淀,形成永久性固态磷,加速磷的自然沉淀过程。考察了改性的最佳条件和改性方解石除磷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方解石的最佳改性条件:改性液TP、Ca2+、HCO-3分别为93.00、120.00、244.00 mg/L,浸泡时间2d;改性方解石具有持续的除磷能力,在实验前76h的平均除磷速率为0.053 0mg/(g·d),而稳定阶段的除磷速率为0.021 4mg/(g·d);待处理水样的Ca2+浓度对改性方解石的除磷效果有较大影响,Ca2+为120.00mg/L时除磷效果最好,碱度对除磷效果的影响很小;pH≤7.30,投加改性方解石系统中磷的去除以改性方解石表面Ca-P结晶为主,而当pH≥8.15时,溶液中发生Ca-P沉淀,而Ca-P结晶逐步减少;水温对改性方解石的除磷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