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64篇
安全科学   41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184篇
基础理论   35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在水-土环境中,单一物质引起的污染很少,绝大多数污染是多种污染物质共存所造成的.利用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研究了氨氮与镉单一和复合作用对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和轮叶黑藻光合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氨氮浓度在4.0 mg·L-1时,对轮叶黑藻有较强的胁迫作用,表现为光合作用的产氧量与呼吸作用的耗氧量均下降,而此浓度对穗花狐尾藻没有表现出胁迫作用;当镉处理浓度为0.2 mg·L-1时,镉对2种沉水植物都表现出明显的胁迫效应,且对轮叶黑藻的胁迫作用更强;当镉与氨氮复合作用时,对轮叶黑藻产生联合毒害作用,但对穗花狐尾藻毒害作用较轻,可能原因是穗花狐尾藻所含的粗纤维比轮叶黑藻少,细胞壁上能结合重金属的位点较少,所以吸附的镉相应减少,毒性较小.实验结果表明在进行湖泊水生植物修复时,相对于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更适合作为生态恢复的先锋物种.  相似文献   
102.
以滇池草海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工程为例,分析了湖库底泥疏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因素识别与评价重点,探讨了施工期对水域水质及周围景观影响、施工期恶臭、噪声等的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底泥堆放对地下水与土壤环境影响、堆放恶臭对环境影响的评价要点,及疏挖工程的环境效益与运营期对周围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的要点。针对该类工程在疏挖、余水处理和污染底泥堆存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二次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3.
3种类型人工湿地处理富营养化水体中试比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针对五里湖富营养化水体,在同等条件下开展了3种类型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比较研究,试验采用现场中试规模,水力负荷为0.8 m3/(m2·d).结果表明,垂直流、潜流和表面流3种人工湿地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3.2%、27.4%和14.1%;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2.3%、50.1%和19.2%;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8.8%、57.9%和26.3%;对锰酸盐指数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7.2%、38.3%和14.8%;对叶绿素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9%、96.1%和55.3%.可见,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最好,潜流人工湿地对高锰酸盐指数和叶绿素a的去除效果最好,但垂直流和潜流人工湿地之间的差异较小,表面流人工湿地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均远低于前两者.从出水水质稳定性来看,垂直流人工湿地出水水质最稳定,潜流次之,表面流最差.  相似文献   
104.
沉积物-水系统中氮磷变化与上覆水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少勇  金相灿  郭建宁  盛力 《环境科学》2007,28(10):2169-2173
研究了灭菌、抑制剂添加和磷添加对沉积物-水模拟系统中氮磷转化的影响,并利用试验后的上覆水培养四尾栅藻.结果表明,灭菌增大了系统平衡时上覆水的总磷(TP)浓度,对系统中氮的影响不大; 添加抑制剂组与对照组沉积物-水模拟系统的TP、溶解性总磷(DTP)和总氮(TN)的浓度接近,但抑制剂组的NO-3-N含量为19.2 mg·L-1,明显高于对照组;沉积物对添加的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导致系统平衡时上覆水TP的浓度降低.灭菌组上覆水的藻类生物量高于对照组,主要是因为灭菌导致上覆水TP浓度高于对照组;抑制剂组的最高藻类生物量(224.5×104个·L-1)远远超过对照组(26×104个·L-1),且为其它2组试验(灭菌组22.5×104个·L-1和磷添加组38.5×104个·L-1)的5~10倍,抑制剂的添加抑制了沉积物-水模拟系统中微生物对某些元素的利用,而这些元素对藻类生长起重要作用;磷添加对试验初藻类生长无明显影响,随着试验进行,磷添加组的藻类适应生长环境,迅速增长,生物量远远超过对照组.灭菌和添加抑制剂组生物可利用磷的增加是由于藻类生物量的增加,而导致了不稳定态的有机磷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5.
间歇式运行对人工湿地处理富营养化湖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五里湖富营养化水体,进行了中试规模人工湿地间歇式运行与连续式运行处理效果的比较研究,现场试验采用0.8 m3/m2·d的水力负荷.研究表明,采用间歇进水方式增强了人工湿地的复氧能力,出水溶解氧(DO)含量为2.6~4.5 mg/L,较连续进水方式平均提高了51.06%.间歇式进水对TN和NH4 -N的去除影响较大,与连续进水方式相比去除率分别提高了51.5%和30.5%;而对NO3-N、TP和CODMn的去除影响较小.采用间歇式运行TN的出水浓度较连续式运行稳定,受季节变化和进水浓度的影响较小,出水浓度<2 mg/L;而间歇式运行对TP和CODMn出水浓度的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6.
湖泊水-沉积物界面三相结构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论述了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研究中传统的两相结构模式及其存在的不足,讨论了生物相在湖泊水-沉积物界面中的存在和作用,初步构建了界面三相结构模式,明确了其结构模式和特征,并提出了今后关于界面研究的重点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7.
2005年7月14日,在全国建设科技工作会议上,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十五’全国建筑业技术创新先进企业”称号。这是继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大会授予SEI“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称号后,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石化系统唯一的建筑业技术创新先进企业称号。  相似文献   
108.
储昭升  金相灿  庞燕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1):1815-1820
为了模拟富营养化状态下2种蓝藻在湖泊中的生长特征,采用大型室内湖泊模拟装置进行了模拟研究,并通过三角瓶实验以及光合作用速率的响应实验对模拟装置中藻的生长特征进行了分析.湖泊模拟装置中,铜绿微囊藻和孟氏颤藻在对数生长期的特征生长速率分别为0.43d-1和0.32d-1,但对数生长期很短,仅3~4d.在对数期后有一个很长的"线性期",即生物量随时间近似成线性增长.在氮、磷较为充分的条件下,由于较强的光合作用导致了水体pH的升高,以及生物量增高导致了藻的自遮蔽作用,使藻的生长容易出现碳源限制和光限制.受水下光的影响,2种藻细胞内叶绿素a含量在对数期内一直增大.随后颤藻细胞内叶绿素a含量又逐渐降低,而微囊藻细胞内叶绿素a含量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其原因可能是微囊藻能适应更高的pH.  相似文献   
109.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几个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磷吸附等温线和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结果表明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等温线同时符合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据Langmuir模型计算,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容量为0.122~0.893 mg/g,且吸附容量与Al2O3,TFe2O3和有机磷(O-P)的含量均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存在吸附/解吸平衡点,不同沉积物在该点质量浓度为0.02~0.45 mg/L,有较大差异.该值与沉积物中总磷及无机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与铁/铝磷及有机磷和有机质含量也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而与钙磷及氧化钙只有较弱的正相关关系.结果还表明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沉积物有向上覆水释放磷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0.
采用沉淀浮选法对矿山井下酸性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铅、铜、锌等离子有很高的去除率,处理后的地下水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回用要求和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铅铜混合浮选精矿中,铅、铜品位分别达到30.2%和16.3%,具有极高的资源回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