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3篇 |
免费 | 45篇 |
国内免费 | 6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1篇 |
废物处理 | 4篇 |
环保管理 | 6篇 |
综合类 | 188篇 |
基础理论 | 35篇 |
污染及防治 | 23篇 |
评价与监测 | 6篇 |
社会与环境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黄磷废水处理工艺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黄磷废水的两种处理工艺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对不同规模的黄磷生产厂,可采用不同的处理工艺,但最好是采用主动式黄磷废水处理工艺。主动式黄磷废水处理工艺能使黄磷废水经处理后达到GB8978—1996规定的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12.
113.
复合绝缘子的积污特性与瓷绝缘子和玻璃绝缘子有所不同,研究其积污规律对防止污闪有着重要意义。为此,以3支实际运行后的±500kV直流复合绝缘子为研究对象,系统测量其沿串不同位置的污秽度,用等值盐密(ESDD)和灰密(NSDD)表征。试验发现绝缘子不同伞上下表面的等值盐密和灰密大多呈现出U形的分布规律,尤其以等值盐密的U形分布更为明显,而且不同伞上下表面污秽U形分布规律性的强弱有一定差异。讨论了积污过程中电场对污秽沉积的作用以及自清洗过程中雨水冲洗的随机作用,更好地解释了直流复合绝缘子的沿串积污规律。 相似文献
114.
115.
以洱海缓冲带为研究区,利用现场调查与ArcGIS分析相结合的手段,识别洱海缓冲带模式,分析不同模式下主要入湖河流缓冲带段水质。结果表明:洱海缓冲带共分7种模式,其中模式1面积最大,占洱海缓冲带总面积30.46%;模式4岸线最长,占洱海岸线总长度37.14%;村落紧靠缓冲带内圈的模式,其面积和岸线均占洱海缓冲带60%以上。不同模式下入湖河流缓冲带段水质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劣Ⅴ类,流经模式1即外圈—农田—村落—内圈缓冲带的桃溪、流经模式3即外圈—农田—村落—农田—内圈缓冲带的罗时江、流经模式5即外圈—村落—内圈缓冲带的白鹤溪,主要受缓冲带内农田面源、农村生活源、旅游污染等的影响,水质均为劣Ⅴ类。洱海缓冲带内村落与景区、高施肥种植农田、分散式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的污染,直接影响入湖河流缓冲带段水质。洱海湖岸线系数为2.28,沿岸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易受外源污染输入的影响。应治理临近洱海的村落和农田型缓冲带,削减缓冲带内污染负荷量,减轻对洱海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6.
117.
城市景观河流夏季污染状况及营养水平动态分析--以天津市津河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CODMn、氨氮、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等为主要指标。对天津市一条典型的景观河流——津河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津河水质介于地表水环境标准(GB3838—2002)的Ⅳ和Ⅴ类之间,营养状态为重富营养。且在多个采样点出现蓝藻水华。水体中的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为,CODMn与叶绿素a都是在7月达到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总溶解性氮夏季变化曲线呈倒“S’形。7月最低。8月最高。河道上游总溶解性磷一直比较稳定,而下游在8月上旬急剧升高。藻类演替过程大致为粉末微囊藻-皮状席藻-多种蓝藻。与改造之初相比。水质状况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18.
石灰在石煤钙化焙烧中固硫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石煤清洁焙烧工艺(钙化焙烧)进行了研究,发现钙化焙烧除可完全避免钠化熔烧过程中Cl2,HCl等有害气体的产生外,石灰在焙烧过程中有很好的固硫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焙烧温度不高于1000℃,石灰加入量为理论量的1.4倍以上时,保证适当的焙烧时间与空气量,石灰的固硫率可达99%。 相似文献
119.
湖泊水生植被恢复物种选择及群落配置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水生植物恢复的常用物种及生活型,并从群落配置的物种数,群落的空间配置及节律匹配等方面对水生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在水生植物群落恢复实践中,无论从经济角度考虑,还是从可操作性出发,均应优先考虑选择少量先锋物种,先恢复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随着生境条件的不断改善,逐步栽种新的物种,增加物种的多样性;2)根据湖相生态系列在空间生境梯度上的变化,按水生植物生活型配置群落是群落配置的基本出发点;3)应根据水生植物的季节差异合理配置群落,使植物种群在生长期上密切衔接,形成常绿人工水生植被,这样在冬季也能较好地发挥对湖泊的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0.
针对电镀废水中络合金属采用常规硫化钠沉淀法难以脱除问题,选用螯合沉淀-微滤法对实际电镀废水中低浓度络合Fe、Cu、Zn和Cr进行深度脱除。重点考察了pH值,重金属捕集剂EDTC投加量,EDTC反应时间,絮凝剂PAC投加量及其共存金属等因素对Fe、Cu、Zn和Cr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对EDTC去除各金属的反应机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7,EDTC为60 mg·L-1,反应时间为1 min,PAC为20 mg·L-1,反应时间为2 min,PAM为2.5 mg·L-1,反应时间为2 min条件下,经微滤作用后,出水Cu 0.020 mg·L-1(-1),Fe 0.43 mg·L-1(-1),Zn 0.37 mg·L-1(-1),Cr 0.45 mg·L-1(-1),均低于《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中的特别限值。Fe、Cu、Zn和Cr之间存在抢夺EDTC的竞争关系,而Fe、Zn对Cr的去除又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红外光谱图表明,EDTC脱除金属Fe、Cu、Zn和Cr的反应机制是一致的,EDTC与金属发生螯合反应,EDTC巯基中硫原子捕捉金属阳离子,生成难溶的螯合产物,从而有效地去除废水中金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