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27篇
安全科学   66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245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58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一株多氯联苯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期受有机污染的土壤中驯化、分离出1株高效多氯联苯降解菌,经生理生化和16S r DNA测序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用其对PCB77进行降解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够以PCB77为唯一碳源生长,在培养温度为30℃、p H值7.5、PCB77浓度1.0 mg·L-1、接菌量2 m L(OD600=1.0)、摇床转速150 r·min-1的培养条件下,7 d后PCB77的降解率为49.6%;菌株在外加相同浓度联苯和邻苯二甲酸时,降解效率分别提高到58.5%和53.8%,而加入苯甲酸时,降解率为40.8%;外加重金属Cr6+和Pb2+对菌株降解PCB77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当重金属浓度较低时抑制作用不显著,而浓度较高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Cr6+对菌株降解能力的抑制强于Pb2+.  相似文献   
332.
垃圾焚烧余热发电的环境保护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某垃圾焚烧余热发电厂的设计过程中,发现垃圾电厂对环境的污染影响比一般的火力发电厂要复杂。针对这一情况,介绍了该类电厂的工艺特点及其运行过程中的三废排放、治理措施,希望从多角度关注此类电厂的环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333.
要生存不要毁灭──务工农民的安全警钟急待敲响特约通讯员张昕,施友弟,孙兆贤喜剧讲故事,悲剧讲事故,生活就是故事和事故的接力赛。故事摔倒了,就会出事故。(一)下面讲给大家些摔倒了的故事。──1993年元月25日,人们沉浸在新春佳节的欢乐中。宝丰县铁路货...  相似文献   
334.
基于PMA-定量PCR选择性检测技术的病原菌消毒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仝铁铮  吴舒旭  李丹  何苗  杨天  施汉昌 《环境科学》2011,32(4):1120-1126
建立了一种核酸染料propidium monoazide(PMA)与定量PCR技术联合选择性检测活性病原菌的技术(PMA-qPCR),以大肠杆菌作为模式菌,研究了氯和一氯胺消毒对病原菌的灭活特性.结果表明,PMA染料能够分别去除99.94%和99.99%的来自非活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DNA,PMA-qPCR技术能够有效区分活性菌与非活性菌;PMA-qPCR技术得到的氯和一氯胺消毒对大肠杆菌的灭活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灭活速率常数分别为 2.24 L·(mg·min)-1和0.0175 L·(mg·min)-1,低于平板培养法得到的灭活速率常数;当大肠杆菌的去除率达到99%时,采用PMA-qPCR技术检测需要的ct值相比于平板培养法从0.6 mg·L-1·min上升到0.9 mg·L-1·min(氯消毒)和从20 mg·L-1·min上升到超过100 mg·L-1·min(一氯胺消毒);随着ct值的升高,常规qPCR的检测结果基本不变,因此常规qPCR不能够反映氯和一氯胺消毒对病原菌的灭活效果.作为一种新的表征消毒特性的检测技术,PMA-qPCR技术有助于更为准确地评价氯和一氯胺消毒对病原菌的灭活效果.  相似文献   
335.
针对室内空气低浓度甲醛污染,设计填充附着纳米二氧化钛玻璃珠(3 mm)空气净化器,并在密闭房间内对其净化效果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甲醛仞始浓度为0.727~1.815 mg/m3时,甲醛减少87.0%~93.8%,并建立了该空气净化器的反应速率方程.通过计算模拟,证实了净化器单个装置空气分布的均匀性.此外,还根据质量平衡建立了有甲醛持续释放污染房间内应用空气净化器后,甲醛浓度变化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结果表明,间歇性应用此空气净化器可维持室内甲醛浓度低于国家空气质量标准0.1 mg/m3.  相似文献   
336.
用于环境污染物遗传毒性评价的重组发光细菌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新新  何苗  施汉昌  蔡强 《环境科学》2008,29(11):3159-3165
基因重组发光菌在水质毒性的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污染物遗传毒性损伤的机制出发,构建2种遗传毒性新型基因重组发光菌载体PUCD-uvrA、PUCD-alkA.用PCR法从大肠杆菌W3110中扩增uvrA、alkA基因,将其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后测序.测序正确的uvrA、alkA片段及PUCD615载体均用BamH Ⅰ、EcoR Ⅰ双酶切,连接后电转化导入宿主菌JM109.挑取克隆,提取质粒用PCR鉴定,阳性克隆再进行测序.结果表明,uvrA、alkA基因PCR扩增出的片段为237 bp、326 bp,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uvrA、alkA序列进行BLAST比对,同源性均为99%,表明扩增序列正确.与PUCD615载体连接后的测序结果表明,uvrA、alkA基因已正确地插入到PUCD615的多克隆位点,方向和读码框正确,2种载体构建成功.通过优化连接及转化条件,可将大片段的PUCD615载体与短片段的插入序列连接成功,构成重组载体.  相似文献   
337.
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及在活性污泥中粘附率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晓莹  施汉昌  全向春  呼丽娟 《环境科学》2008,29(10):2809-2814
以4株小同菌株为对象,研究了培养基类型对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及初始细胞表面疏水性、接触时间等因素与细菌在活性污泥中粘附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培养基类型、培养时间以及菌株的自身特性均会对所培养菌种的表面疏水性产生影响;而初始细胞表面疏水性、接触时间与细菌在活性污泥中的粘附率密切相关.当接触时间较短时(<14 h),初始细胞表面疏水性是影响系统中菌种粘附量的主要因素,且存在某一临界值,当菌种的疏水率低于该值时,菌种粘附量相近,当菌种的疏水率高于该值时,粘附量明显增高,菌种可以迅速粘附到活性污泥中;而当接触时间足够长时(≥38 h),接触时间则成为系统中菌种粘附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经预接触,外投高效菌被系统完全吸附后,营养物质的投加或供氧方式的改变均不会引起被吸附菌种的再释放.  相似文献   
338.
沱江流域水系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沱江流域水系沉积物的系统研究,查明了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质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在两支流交汇之前,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从上游到下游呈上升趋势,矿业活动是水环境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两支流交汇之后元素含量有较明显升高,显示两河汇流叠加对沱江下游水系沉积物有较大的影响;与前人研究相比,各元素含量有较明显的增加;沱江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低,大多属于轻微生态风险,Cd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最严重;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1)表明河流重金属污染属于轻微生态危害,其受危害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沱江>石亭江>绵远河。  相似文献   
339.
模糊综合评判在淮河安徽段干流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将模糊综合评判应用于淮河安徽段干流水质评价中,模糊综合评判根据影响环境质量的各主要因素的权重和隶属度,确定环境质量级别,对污染指标加以综合评判,可以有效地客观地描述水质级别归属时的亦此亦彼性。论文将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与单因子评价结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在确定水环境质量级别,开展水域管理工作时,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水质评价的结果能提供比较客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0.
氯代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定量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蕾  王慧  施汉昌 《环境科学》2009,30(2):606-6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