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9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30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几种固化剂组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曾卉  徐超  周航  曾敏  廖柏寒 《环境化学》2012,31(9):1368-1374
选取沸石、硅藻土、海泡石、膨润土和石灰石等5种矿物材料,以6 g.kg-1的浓度分别添加到50 g供试土壤中,熟化两周后进行毒性浸出实验,研究各固化剂对土壤重金属的固化效果.实验表明石灰石对土壤重金属均有较好的固化作用,因此再将前4种固化剂与石灰石以不同质量比组配,并以同样方法研究各组配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固化效果,以期得到固化效果优于单一固化剂的组配固化剂.结果表明,几种组配中效果最好的是硅藻土与石灰石以质量比1∶2的组配,土壤浸提液中Pb、Cd、Cu、Zn浸出量较对照分别降低54.3%、100%、27.2%、63.8%.显然,1∶2的硅藻土+石灰石对土壤Pb、Cd、Zn均有较好的固化作用.  相似文献   
22.
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某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从土壤中吸收特定的重金属(包括放射性核素),并在可被收割的部位富集,人们通过将植物富集部位的收割处理,达到处理污染土壤的目的,这就是植物修复法。利用植物修复法来治理土壤放射性污染问题具有绿色、廉价、清洁、环保的独特优点。本文着重介绍植物修复的机理、超积累植物的概念和研究进展以及影响植物富集效率的因素等。  相似文献   
23.
家庭尘土中多溴联苯醚的含量及人体暴露水平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在广州和海口随机采集了52个家庭尘土样品,用GC/MS定量分析了样品中∑10PBDEs(BDE28,47,66,85,99,100,153,154,183,209之和)的含量、单体组成模式和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估算了成年人和婴幼儿通过尘土摄入对PBDEs的暴露水平.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都检出PBDEs,∑10PBDEs的含量范围为544.2~9 654 ng/g,中位值和平均值分别为2 547 ng/g和3 096 ng/g,广州样品中∑10PBDEs含量明显高于海口样品.尘土中PBDEs含量与家用电器和含聚氨酯泡沫家具数量、电器使用时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家庭尘土中PBDEs的主要成分是BDE209,其平均含量高达3 021 ng/g,占∑10PBDEs含量的73.70%~99.74%,平均值为96.85%.BDE47、99和183是∑9PBDEs(BDE209除外)中含量最丰富的单体,其含量均值分别为24.48%、23.99%和21.66%,广州和海口样品的单体组成没有显著区别.成年人和婴幼儿通过尘土摄入对PBDEs的暴露水平分别为10.59~254.7 ng/d和140.1~509.3 ng/d,由于婴幼儿的尘土摄入量远大于成年人,其对PBDEs的暴露水平也明显偏高.尘土摄入是人体暴露于PBDEs的重要途径,对婴幼儿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4.
硅酸盐和磷酸盐矿物对土壤重金属化学固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重金属离子的迁移转化规律,可以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来治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每种修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而环境矿物法具有成本低廉和效率较高的特点,因此,本文叙述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环境矿物(硅酸盐和磷酸盐),从硅酸盐和磷酸盐矿物的性能、反应机理以及对土壤重金属离子的作用效果等方面综述了硅酸盐和磷酸盐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并且阐述了硅酸盐和磷酸盐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作用效果,以及影响其作用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25.
蔡河山  徐文彬  曾敏 《环境技术》2004,22(4):23-24,28
介绍光催化氧化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有机物的光催化氧化过程,对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法处理有机废水的实验实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活性的方法和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6.
镉胁迫对大豆花荚期生理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重金属胁迫对大豆繁殖期生理生态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Cd2+胁迫对五月王和日本青两个大豆品系花荚期植株生长及叶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质量分数Cd2+胁迫对2个大豆品系的花荚期植株生物量和植株高度均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Cd2+质量分数的增加转而抑制大豆植株的生物量和高度的增加,且质量分数越高其抑制作用越明显.(2)不同质量分数Cd2+处理对花荚期大豆叶片叶绿素合成具有刺激效应,两个大豆品系结荚期的叶绿素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短时间、低质量分数的Cd2+胁迫能增强大豆花荚期SOD活性,长时间、高质量分数的Cd2+胁迫能抑制大豆花荚期SOD活性.(4)随着Cd2+质量分数增加,五月王和日本青结荚期POD活性逐渐升高,但其时间效应有差异;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日本青花荚期POD活性稳步提高,而五月王在长时间、高质量分数Cd2+胁迫下POD活性降低.(5)随着Cd2+质量分数和胁迫时间的递增,大豆MDA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6)大豆五月王和日本青花荚期对Cd2+耐受性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二者的遗传学因素不同决定的而不是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27.
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吸收土壤砷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水稻盆栽试验,研究了淹水灌溉(F)、灌浆期前湿润灌溉(A-F)、灌浆期后湿润灌溉(F-A)、淹水与湿润交替(AFA)这4种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吸收土壤As的影响.结果表明,同F处理比较,A-F处理能显著降低水稻根和茎叶As含量,F-A和AFA处理都能显著降低水稻茎叶、谷壳、糙米As含量和糙米无机As含量.A-F、F-A、AFA处理对水稻生物量影响都不大,仅AFA处理减少了水稻根系生物量.F-A和AFA处理降低糙米As含量的机理是:灌浆期是水稻糙米吸收土壤As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湿润灌溉提高了土壤E h,土壤溶液As(Ⅲ)与As(Ⅴ)浓度之和、As(Ⅲ)/As(Ⅴ)的比例都显著降低,从而使土壤As的迁移能力得到抑制.F-A处理降低水稻糙米总As和无机As含量的效果与AFA处理无显著差异,但F-A处理的操作更简单,因此,F-A处理应当是污染土壤中控制水稻糙米累积As的最佳水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8.
芽孢杆菌制剂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和粪污处理等领域,铜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畜禽养殖,导致畜禽粪便中大量残留,在此压力下芽孢杆菌等会产生铜耐受性,由于芽孢杆菌的抗逆性,这种耐受性可由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在环境中传播.本研究采集了多个规模化养殖场的牛粪、鸡粪和猪粪,从粪便中分离芽孢杆菌,通过PCR技术、最小抑菌浓度测定和全基因组测序方法,了解畜禽粪便中芽孢杆菌对铜耐受性.研究发现:(1)分离出芽孢杆菌属23种芽孢杆菌共235株.分离数量前三分别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77株,占总数的32.77%;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31株,占比13.19%;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28株,占比11.91%.(2)芽孢杆菌对铜耐受表型和基因型研究发现,铜对芽孢杆菌的MIC集中在200~400 mg·L-1,占总数235株的77.87%(n=183),铜耐受能力较高的菌株能够达到500~600 mg·L-1,占总数的16.17%(n=38),5株MIC达到600 mg·L-1的菌株全部来自于猪粪...  相似文献   
29.
王芳婷  包科  黄长生  赵信文  顾涛  曾敏 《环境科学》2022,43(7):3789-3798
了解土壤重金属镉的分布格局及富集规律,掌握其活性及影响因素,对保障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改善土壤环境质量至关重要.测试南沙区第四系剖面重金属Cd含量,采用地质累积指数(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Er)对污染水平进行评价,采用因子分析(FA-MLR)方法,确定镉元素全量及各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pH值的差异导致镉含量随深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酸性环境中深层土壤镉的迁移量及纵向迁移深度更大;第四系沉积物镉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呈双峰分布,镉含量分别在20~25 m和5~10 m达到峰值,该段岩心沉积物多为海相沉积物的淤泥和淤泥质黏土,阳离子交换量及有机质均较高;以黏性土为主的细粒级沉积物中镉元素Igeo和Er明显高于以砂性土为主的粗粒级沉积物;pH变化对镉迁移转化的影响不完全体现在对镉全量的影响上,更重要的是改变了镉的有效态,从而影响了镉的生物有效性;由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态组成的不稳定镉约占总镉的37.92%~49.10%,土壤镉有较强的不稳定性.今后需要进一步研...  相似文献   
30.
水分管理模式与土壤Eh值对水稻Cd迁移与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通过水稻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水分管理模式[水稻全生育期湿润灌溉(M)、灌浆期湿润和灌浆期后淹水灌溉(M-F)、灌浆期淹水和灌浆后湿润灌溉(F-M)、全生育期淹水灌溉(F)]对土壤Eh值、Cd生物有效性及对水稻Cd迁移与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Eh值从负值变为正值时,土壤交换态Cd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与M处理相比,F-M、M-F、F处理显著降低水稻根、茎叶、谷壳、糙米Cd含量,其中M-F和F处理水稻糙米Cd含量分别为0.19 mg·kg~(-1)和0.10 mg·kg~(-1),均低于国家食品污染物限量0.2 mg·kg~(-1)的标准(GB 2762-2012).与M处理相比,F-M、M-F、F处理显著降低水稻地上部Cd累积量和水稻中Cd的转运系数.水稻地上部分Cd累积量、水稻中Cd的转运系数、水稻糙米Cd含量与土壤Eh值均存在正指数关系.4种水分管理模式中,M-F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虽然威优46被认为是Cd高累积水稻品种,但是在5 mg·kg~(-1)的Cd污染土壤中进行适当的水分管理,威优46糙米Cd含量也能够达到国家标准.因此,为了保证水稻的食品安全和水稻产量,建议采用M-F处理作为水分管理模式,且灌浆期后的土壤Eh值保持在-160~-130 m V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