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7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137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引发的松散物质(即震损物源)剧烈迁移会给震区环境与安全造成极为深远的影响。“8·8”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大量的震损物源加剧了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及湖泊淤积风险。获取震损物源的分布与数量,是减少灾害风险与保护湿地景观的基础。因此,利用DInSAR技术实施地表形变监测,基于形变数据,再结合光学遥感数据解译和实地观测,估算九寨沟景区震损物源,解析空间分布与数量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地震在震中的西北侧造成了较大的沉降形变,在震中东南侧也产生了轻微隆起形变,雷达视线向形变量达-23~11 cm;景区震损物源呈带状分布,沿沟谷和道路较为发育,以五花海区域最为集中,估算数量达1.658×105m3。研究结果将为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防治及河湖湿地的绿色防淤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2.
强化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朱新锋  杨家宽  肖波 《化工环保》2004,24(6):421-425
光催化氧化技术被认为是在环境保护领域内一项有前途的新型高级氧化技术,其他污染治理技术强化光催化氧化成为污水处理和废气净化的一个研究热点。介绍了国内外其他污染治理技术——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强化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了这些技术的强化光催化氧化机理,并对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3.
采用活性炭为吸附剂,强制分散和静态条件下处理焦化废水,对焦化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CODcr、氨氮、酚和氰化物的去除规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考察了强制分散下活性炭不同粒径、投加量、曝气量对活性炭吸附焦化废水中污染物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制分散条件下活性炭对焦化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具有显著的作用:同时活性炭的粒径越小,曝气量越大,效果越好,达到平衡的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124.
基于AVHRR和DEM的重庆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复杂地形上城市热岛(UHI)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给城市生态环境分析提供依据,使用重庆市2006年14个时相的NOAA/AVHRR(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改进的甚高分辨率辐射计)卫星遥感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得到研究区域的亮温场,并参照热力学概念和模型,根据当地高程,以海拔 300 m 为基准高度将亮温场计算成位温场。结果表明:(1)计算后山脉、河谷处的温度场普遍改变;山脉植被对下垫面的降温作用明显;白天UHI范围较大,长江和嘉陵江河谷对UHI的切隔作用显著;夜间嘉陵江两侧的UHI趋为一体,范围缩小;(2)7月 25~26日存在多个UHI中心,下午和凌晨最大强度分别为64℃和22℃,平均值分别为605℃和205℃,昼夜平均为405℃;(3)夏、秋季白天和夜间平均最大强度分别为523℃和329℃;(4)重庆UHI强度白天大于夜间,与成都的同类研究结果相同;但夏、秋季的平均最大强度为426℃,小于成都的650℃。  相似文献   
125.
为了研究不同C/N比值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牛粪堆肥30d时的全量养分和有机质的含量情况,提出了以新鲜牛粪和苜蓿秸秆混合物为堆料,在添加1%的生物腐熟剂的基础上,对堆肥温度及C/N比进行调控,并进行交叉实验。结果表明,(1)采用培养箱进行好氧发酵时,在温度为30℃和45℃的环境下堆肥最佳,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堆肥。(2)牛粪高温好氧堆肥时,添加一定比例的苜蓿秸秆可以调节堆料的C/N比值、含水量,缩短堆肥时间,其中牛粪与秸秆比例为1:l混合堆肥效果较好。(3)堆肥30d时,堆料的TN、TP和TK含量较堆肥初期都有所增加,有机质含量有所降低是因为矿化和释放养分造成的,且各含量均符合国家有机肥标准。  相似文献   
126.
废铅酸蓄电池铅膏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废旧铅蓄电池铅膏的湿法回收工艺提供理论依据,对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破碎分选后的废铅膏进行了XRF、XRD、物理分析及化学分析等,确定了废铅膏的主要成分、理化性质等特性。结果表明,废铅膏粒径细小,碾钵磨细后能过120目的筛下物超过77.4%,这对湿法转化是有利的。废铅膏主要组成为64.5%PbSO4、29.5%PbO2、4.5%PbO、0.8%Pb及其他微量杂质元素,杂质主要包括Fe、Sb和Si等。因此,铅膏湿法处理时应该采取合适的净化工艺。  相似文献   
127.
硫酸铅可以在柠檬酸钠-乙酸体系中脱硫转化生成柠檬酸铅。考察了柠檬酸钠投加量、反应时间、固液比以及反应温度对PbSO4浸出转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bSO4的转化率随着柠檬酸钠投加量和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固液比和反应温度对浸出过程影响不大。溶液中溶解的铅含量随着柠檬酸钠投加量的增大而增大,其他条件对其影响不明显。最佳浸出工艺条件是:柠檬酸钠与PbS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固液比为1/5~1/3,反应温度为25℃,反应时间为2h,此时PbSO4的转化率可达到99%左右,溶液中的铅含量为总铅的3.8%左右。PbSO4浸出得到[Pb,(C。H,O,),]·3H2O,它在350℃左右可完全分解,得到PbO/Pb粉末。  相似文献   
128.
硫酸铅可以在柠檬酸钠-乙酸体系中脱硫转化生成柠檬酸铅.考察了柠檬酸钠投加量、反应时间、固液比以及反应温度对PbSO4浸出转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bSO4的转化率随着柠檬酸钠投加量和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固液比和反应温度对浸出过程影响不大.溶液中溶解的铅含量随着柠檬酸钠投加量的增大而增大,其他条件对其影响不明显.最佳浸出工艺条件是:柠檬酸钠与Pb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固液比为1/5~ 1/3,反应温度为25℃,反应时间为2h,此时PbSO4的转化率可达到99%左右,溶液中的铅含量为总铅的3.8%左右.PbSO4浸出得到[Pb3(C6H5O7)2]·3H2O,它在350℃左右可完全分解,得到PbO/Pb粉末.  相似文献   
129.
铁炭微电解/Fenton试剂预处理土霉素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研究了铁炭微电解/Fenton试剂法工艺对高浓度难生化处理的土霉素废水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当原水COD在6 000 mg/L、pH值为2.2时,铁炭微电解反应时间为80 min,铁炭微电解对原水COD的去除率>40%;铁炭微电解出水再投加220 mg/L的H2O2(30%)进行Fenton试剂法处理,常温下反应50 min对原水COD的去除率可提高到75%以上.铁炭微电解 Fenton试剂联合工艺的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成本低廉,适宜对难降解的土霉素废水的预处理.  相似文献   
130.
北京东郊污水与清水灌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遥感影像对北京东郊的凤港减河、北运河、潮白河并行区进行实地调查,在污水灌区、清污混合灌区、清水灌区采集土壤样品,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灌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研究区土壤背景值相比,在污水灌区、清污混合灌区、清水灌区的表土层和心土层中重金属元素Co、Ni、Mn和V没有出现明显积累现象;污水灌区和清污混合灌区表土层中重金属元素Cr、Cu和Zn具有明显的积累现象.污水灌区表土层中Cr平均质量比达84.20 mg/kg、Cu平均质量比达25.67 mg/kg、Zn平均质量比达105.20 mg/kg,均高于清水灌区表土层中对应元素的平均质量比,也均高于污水灌区心土层中对应元素的平均质量比,这可能是由于研究区的碱性土壤、土壤中CaCO3和有机质对这些重金属具有一定的吸附和固结作用,从而降低了这些重金属元素的活性.潮白河沉积物中Co、Cr、Cu、Mn、Ni、V和Zn质量比平均值分别达到19.07 mg/kg、67.19 mg/kg、 20.81 mg/kg、610.64 mg/kg、26.84 mg/kg、84.97 mg/kg、112.37 mg/kg,均与研究区土壤背景值相当;北运河及凤港减河沉积物中Co、Mn、Ni和V质量比平均值分别为18.70 mg/kg、628.47 mg/kg、52.00 mg/kg、69.67 mg/kg,也均与研究区土壤背景值相当;而北运河及凤港减河沉积物中Cr、Cu、Zn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60.96 mg/kg、184.57 mg/kg、533.48 mg/kg,均明显地高于研究区土壤背景值,这表明引用北运河和凤港减河的污水灌溉是造成土壤中Cr、Cu、Zn质量比增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