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8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49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纳米SiO2为助凝剂,对含有下列微污染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氨氮(NH3-N)或腐植酸(HA)的高岭土悬浊液进行混凝沉降实验。借助形态学理论、电镜观察与图像分析技术,研究纳米SiO2对微污染物的助凝作用效果、吸附特性与絮体结构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1)在含有HA、SDS、NH3-N的模拟原水中,污染物去除率与浊度去除率的相关性随污染物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强;(2)纳米SiO3对HA、SDS及NH3-N的助凝吸附效果,随分子量的降低而减弱。纳米SiO2能促使PAC对HA、SDS与NH3-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40%~50%、20%~30%和10%~15%;(3)纳米SiO2能促使PAC作用下的絮体粒径增大、密实度和分维值增加、沉速加快。  相似文献   
72.
研究不同配置的挺水植物组合对河涌污水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为在河涌污水治理上构建有效的人工湿地植物处理系统提供依据。选择10种净化能力较强的挺水植物,组成6种不同配置的挺水植物组合,采用无土栽培的方式模拟人工湿地的环境进行静态培养试验,测定出不同水生植物组合及在不同污水的停留时间(HRT)下对河涌污水污染物的去除率。6种不同配置的水生植物组合在HRT为5 d时对NH4+-N、TN、TP、CODCr、BOD5的去除率(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2%、81.2%、91.3%、71.8%、79.4%)均较高;以组合1: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美人蕉Canna indica+菖蒲Acorus calamus+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的处理效果为最佳。不同水生植物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效率取决于HRT,当HRT从1~5 d时,NH4+-N、TN、TP去除率每天的增幅均逐渐增加,当HRT从5~7 d时,NH4+-N、TN、TP去除率每天的增幅却均迅速下降;说明3种不同配置的水生植物系统对河涌污水NH4+-N、TN、TP的净化效率均以HRT为5 d时...  相似文献   
73.
以多巴胺(DA)、1,3-二氨基胍盐酸盐(DAG)、氨基化氧化石墨烯(NGO)为改性剂,将氧化沉积和表面接枝法联用于聚偏氟乙烯(PVDF)原膜表面改性,得到NGO/PDA-DAG改性膜,研究改性膜的制备条件及其抗污染性能.结果表明:①改性膜最佳制备条件为DA浓度1.5mg/mL,DA氧化沉积时间4h,DAG质量浓度1wt%,NGO浓度2mg/mL,NGO接枝时间1h;②改性膜的亲水性能改善明显.改性剂向膜面引入了-NH2、C=N、-OH、C=O等亲水性官能团,使静态接触角由68.7°(原膜)下降到38.7°(改性膜);③改性膜比原膜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改性层改善了原膜表面应力传递盲区,使改性膜表面粗糙度由原膜的46.5nm下降到18.3nm.改性膜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分别为22.83和376.25Mpa,比原膜提高了39.72%和13.57%;④改性膜的选择透过性和抗有机污染性能显著提高.与原膜相比,改性膜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截留率提高18.64%、纯水通量恢复率提高34.08%、膜总污染率下降20.67%(可逆污染率提高13.41%、不可逆污染率下降34.08%);⑤改性膜抗菌性能强,且抗菌效果稳定持久.改性膜连续4次抗菌测试(38℃下接触2h)的平均抗菌率分别为92.3%、88.5%、87.9%、85.6%,能有效防止生物膜污染发生,而原膜无任何抗菌特性.  相似文献   
74.
海洋微藻产生的溶血毒素(Hemolytic toxins)对海洋生物影响极大,是造成鱼类和贝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外对于溶血毒素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海洋微藻溶血毒素的成分非常复杂,对于毒素化学结构的分析是制约溶血毒素研究的关键因素。本文总结了已经报道的溶血毒素的化学结构,共分为五类,即糖脂类(Glycolipids)、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长链多羟基多烯类(Long-chain polyenes)、聚醚类(Polyethers)以及卟啉类(Porphyrins)化合物,为深入研究溶血毒素性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5.
为考察二氧化氯(ClO_2)杀灭拟柱孢藻是否产生有机副产物,用GS-MS分析了在不同ClO_2投加量下ClO_2与拟柱孢藻反应的产物。结果表明,ClO_2杀灭拟柱孢藻产生有机副产物。ClO_2投加量不同产生的有机副产物种类也不同。ClO_2投加量越大,生成有机物的种类越少。ClO_2与藻反应会产生含氮的有机物,除0.5 mg/L的ClO_2投加量外,其余投加量下都产生甲苯。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下产生的甲苯质量浓度,当原水藻浓度为1.8×108L-1、ClO_2投加量为8 mg/L时,甲苯质量浓度为35.4μg/L。甲苯生成量在前10 min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在10 min时最大,随后随时间延长而减小。甲苯生成量随p H值增大而减小。在温度低于27.5℃时,甲苯生成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当温度高于27.5℃时,随温度增高而急剧下降。在水处理的混凝工艺中,ClO_2在混凝剂PAC投加前投加和与PAC一起投加产生的甲苯量相差不大,但在PAC投加后再投加时产生的甲苯量少。  相似文献   
76.
目的提出针对环境实验室发动机地面开车试验压力平衡系统的压力平衡窗设计方案,研究压力平衡窗对于室内压力的作用情况,并验证优化设计方案。方法基于FLUENT及ADAMS技术,通过动力学及流体力学联合仿真分析得到不同结构作用下的流场变化情况。结果压力平衡窗窗体结构形式决定其动力学特性,压力平衡窗的动力学特性与其受力耦合作用影响环境实验室压力。结论联合仿真模拟结果可以清晰地描述流场变化情况,合理设计压力平衡窗可以有效地保证实验室内压力在规定范围内,所设计的压力平衡窗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7.
对洪泽尾水生态处理工程进行调研,为其他生态工程设计和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洪泽生态工程运行效果良好,在进水水质接近一级B排放标准的情况下,总出水主要水质指标优于一级A的设计标准。南线工程净化效果优于北线工程,南线出水COD、TN、TP分别低于20、2、0.02 mg/L,北线出水COD、TN、TP分别低于60、8、0.1 mg/L;洪泽生态工程设计合理、管理规范,但仍有细节需要完善,其他生态工程设计时,潜流湿地要注重基质的选择,曝气塘运行管理过程中,要注重曝气及挂膜效果,提高工程的净化效率。  相似文献   
78.
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磁性碳纳米管,然后以聚合氯化铝(PAC)通过微波法修饰得到磁性聚合氯化铝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并用以去除水中的腐殖酸(HA),对复合材料的组成与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微波制备条件下复合材料去除HA的效果,研究了吸附工艺中HA去除的影响因素,对复合材料同步去除HA和浊度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能谱、X-射线衍射及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AC和磁性物质Fe3O4、γ-Fe2O3成功负载于碳纳米管上。PAC修饰显著提高了磁性碳纳米管对HA的去除率。在微波功率600 W及微波时间6 min条件下得到的复合材料去除HA的效果最佳,去除率达99.15%。当HA初始质量浓度小于25 mg/L时,HA去除率较高,但高于25 mg/L后吸附量变化不大而去除率下降;HA去除率随材料投加量增大而增大,但大于0.5 g/L后基本不变;在酸性与中性条件下HA去除率较高,在碱性条件下急剧下降;对于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的HA溶液,吸附前5 min的HA去除速率很快,9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平衡吸附量为39.48 mg/g;温度对去除HA没有影响。控制适当的条件,可同步去除HA和浊度,去除率同步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79.
普通石英砂(RQS)滤料对腐殖酸(HA)的去除能力非常有限。以三氯化铁与氧化石墨烯(GO)为改性剂,对RQS进行改性,得到氧化石墨烯-铁氧化物改性石英砂(GO-IOCS),研究其吸附特性,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S)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1)GO-IOCS对初始质量浓度低于5mg/L的HA溶液,吸附去除率高达98.57%,约为RQS的5倍;(2)GO-IOCS表面负载均匀密集的颗粒,且具有利于吸附的大量官能团(如—OH、C—O、C=O、Fe—O—C等);(3)GO-IOCS和RQS对HA的吸附动力学特性都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前者对HA的吸附速率约为后者的3倍;(4)GO-IOCS对HA的吸附除了静电作用外,还包括离子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80.
为探索平邑甜茶育苗质量与栽培基质理化特性的关系,通过设置不同配比的栽培基质,测定了平邑甜茶苗木生长相关指标、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结果显示:(1)不同配比土壤下,微生物数量及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差异显著,其中细菌数量随植物生长先增多后减少,与植物的生长速率趋势一致;(2)壤土为主的栽培基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在整个生长期均较高,平邑甜茶苗木较粗,质量较高;(3)沙土为主的栽培基质,前期根系优先发育,根冠比最大,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在整个生长期最低.说明壤土的营养状况和物理性状更适合平邑甜茶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