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3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33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对不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评价方法适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专家评价法和环境技术评价(EnTA)法以定性评价为主,简单易行,应用范围广泛;生命周期评价(LCA)法以定量为主,但由于数据采集困难,目前在应用上还面临很多困难;层次分析(AHP)法把定性与定量评价融合得比较好,对于解决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选择问题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2.
不同基质浓度对ANAMMOX菌短期储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雪健  张杰  李冬  曹正美  郭跃洲  李帅 《环境科学》2018,39(12):5587-5595
在15℃±1℃条件下,将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分别置于基质浓度为0、60、120 mg·L~(-1)添加比例为1∶1的NH+4-N和NO-2-N环境中短期(15 d)储存,探究不同基质浓度对厌氧氨氧化污泥短期保存及恢复的影响.经过短期储存后进行恢复实验,结果表明,1、2、3号反应器(分别对应0、60、120 mg·L~(-1)基质浓度中储存的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中的厌氧氨氧化活性分别下降41. 8%、17. 4%、33. 4.%,1、3号分别由于过度内源呼吸和高基质浓度抑制,导致活性下降较大,2号反应器由于基质浓度相对合适,避免了过度内源呼吸和高基质浓度抑制,使得菌种活性在该基质浓度下保留较好;储存期间,3个反应器内均发生内源呼吸消耗自身有机物的情况,导致EPS含量下降50. 9%、41. 7%、23. 7%和粒径下降31. 6%、16. 7%、8. 2%,表明在基质匮乏期菌体通过内源呼吸的方式维持自身的活性,较高的基质浓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内源呼吸过程;在恢复期间,3个反应器分别经过15、10、7 d实现脱氮性能和厌氧氨氧化活性的恢复,表明同菌种增殖富集相比,原系统通过菌种活性增强的方式脱氮性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3.
张杰  劳会妹  李冬  魏子清 《环境科学》2020,41(11):5097-5105
在(25~28℃)下,接种成熟亚硝化颗粒污泥于连续流反应器,为避免通过蠕动泵的污泥回流所造成的颗粒污泥破碎,采用内置沉淀区进行内回流,调整停曝比为1:1、2:1和1:2,研究不同停曝比对连续流亚硝化颗粒污泥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停曝比为1:1和2:1,亚硝化性能良好,阶段末期亚硝酸盐积累率分别为85.2%和94.5%,控制停曝比为1:2,亚硝化性能逐渐恶化,阶段末期氨氧化率和亚硝酸盐积累率下降至64.1%和58.7%.批次试验表明,间歇曝气相对连续曝气可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相对活性,停曝时间越长,对NOB的活性抑制越好,但由于停曝时间过长也将导致氨氧化率降低,故在亚硝化工艺中,可采用1:1停曝比并协同其他控制条件的方式来实现连续流亚硝化工艺的长期稳定运行.污泥性能分析表明,在停曝比为1:1~1:2范围内,停曝时间越长,颗粒污泥结构越稳定,停曝时间越短,反应器内选择压较小,致使污泥沉降性能变差,部分亚硝化颗粒污泥解体,此外,胞外聚合物(EPS)化学分析及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显示,停曝比为2:1条件下,蛋白(PN)含量较高且蛋白/多糖(PN/PS)值也较高.  相似文献   
14.
活性炭对水中Cr(Ⅵ)吸附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冬  万琳 《环保科技》2010,16(2):14-17
采用批量吸附实验,研究了活性炭对水中Cr(Ⅵ)的吸附行为,探讨了溶液pH值、活性炭用量、吸附时间、吸附过程中加入酸对Cr(Ⅵ)吸附的影响和吸附前后pH值的变化以及活性炭的再生。结果表明,利用活性炭处理Cr(Ⅵ),具有处理效果好、再生容易等特点。在pH为4.00的缓冲系统中,等温吸附线符合Langmuir型,并可以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对其吸附进行描述;在pH为3.52的非缓冲系统中,等温吸附线类型属于BDDT吸附等温线分类中的类型Ⅱ。  相似文献   
15.
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氨氮转化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考察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NH4+-N的转化途径,利用氮素计量关系和沿程试验研究了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产生TNloss(氮损失)的原因和NH4+-N转化途径. 结果表明,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DO消耗异常,TNloss不守恒,当进水ρ(NH4+-N)平均值分别为1.262、2.296、3.111 mg/L时,NLR(氮损失率)分别能达到7.89%、12.91%、17.73%. 利用硝化反应和CANON(全程自养脱氮)方程式计算得出理论TNloss和TDOC(理论耗氧量),与实际TNloss和ADOC(实际耗氧量)的差值分别小于±0.030、±0.10 mg/L,各阶段NH4+-N 通过CANON途径转化的比例分别为48.58%、60.77%、68.10%,硝化反应和CANON途径共同参与了NH4+-N转化. 沿程试验结果表明,整个试验阶段,NO2--N在滤层中均有积累,并在滤层厚度为10~18 cm内出现NO2--N和NH4+-N共存的现象,进一步证明CANON途径是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产生TNloss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SBR亚硝化快速启动过程中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李冬  陶晓晓  李占  王俊安  张杰 《环境科学》2011,32(8):2317-2322
在低DO条件下对SBR反应器实现快速亚硝化的途径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控制反应器主要参数为:DO 0.15~0.40mg/L,pH值7.52~8.30,温度22.3~27.1℃,曝气时间为8 h.通过高、低氨氮浓度(245.28 mg/L与58.08 mg/L)交替进水的方式,经过57个周期(36 d)的稳定运行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17.
纵向通风隧道内火灾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狮子洋水下特长隧道为工程背景,利用CFD数值模拟软件FDS 4.01,建立隧道实体物理模型,进行火灾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列车火灾热释放功率为15 MW、不同坡度、不同纵向通风风速下,该类隧道内拱顶附近和2 m高处温度场的纵向分布规律,以及各工况下拱顶的最高温度,并分析其对隧道结构防火和人员疏散救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隧道坡度的增大,在同一通风速率下的烟气回流长度逐渐减小,但随着风速的加大,坡度对烟气回流的影响逐渐减弱;随着通风风速的增大,火区附近的温度下降,而沿程温度上升,纵向通风速率越大,拱顶温度越低。  相似文献   
18.
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颗粒污泥的同步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琪  李冬  高鑫  刘博  张杰 《环境科学》2021,42(6):2946-2956
本实验对3组同规格SBR反应器分别采用分阶段法(A/O-A/O/A)异步驯化、连续曝气A/OA同步驯化和间歇曝气A/O/A同步驯化的方式运行.以人工配水为进水基质,接种絮状污泥,通过水力选择压颗粒化,探讨了不同运行方式下短程硝化反硝化颗粒污泥的驯化及脱氮除磷特性.结果表明,在较短曝气时长(140 min)联合较低曝气强度[3.5 L·(h·L)-1]下,间歇曝气A/O/A同步驯化最具优势,后期稳定运行期间碳、氮、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74%、91.15%和95.66%,可实现同步去除.粒径为895μm,颗粒虽小但均匀致密,f值(MLVSS/MLSS)平稳保持在0.8~0.85,有较高的生物量,这是由于间歇曝气下好/缺氧的交替运行,使得缺氧异养菌作为颗粒的核心,有利于颗粒污泥结构的稳定.批次实验结果表明,间歇曝气A/O/A同步驯化下比氨氧化速率为3.38 mg·(g·h)-1,能利用NO2-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DPAOs)占比达65.46%,更有利于氨氧化菌(AOB)和NO2-型DPAOs的同步驯化及富集,保证稳定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两级CSTR反应器对实际生活污水亚硝化的启动过程及稳定运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向生活污水里投加(NH4)2SO4来提高进水氨氮浓度,并逐渐调整两级反应器的曝气强度至DO浓度分别为(1.5±0.12),(0.35±0.1) mg/L,历经45d即实现了亚硝化的启动,亚硝化率保持在90.3%以上,氨氧化率保持在91.2%以上.低氨氮生活污水运行时,通过第一级反应器中三组DO/ALR的效果对比,表明DO/ALR在1.2~2.0 mg O2/(gN·d)时亚硝化效果最好.降低氨氮浓度以及增大HRT两种情况下导致ALR改变时,维持上述DO/ALR范围依然可以保证亚硝化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改良SBR工艺实现生活污水除磷与半亚硝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温条件下(20~25℃),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应用改进后的运行策略:进水、厌氧搅拌、曝气搅拌、静置沉淀、排水、选择性排泥、污泥床缺氧搅拌,控制污泥龄为20d,溶解氧为0.2~0.5mg/L,实现单污泥系统同步除磷亚硝化的稳定运行.结果表明:总磷去除率为95.9%~97.1%,出水总磷浓度为0.1~0.4mg/L,好氧阶段氨氮去除容积负荷为0.242kg N/(m3·d),出水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比值约为1:1,可以为后续的厌氧氨氧化提供合适的进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