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5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44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利用自制的简易生物膜反应器,在3500 lx的光照和14∶10的光暗比下,以Zn2+为模式重金属,利用模拟氮磷废水驯化培养鞘藻(Oedogonium sp.)使其形成藻类生物膜,研究不同Zn2+浓度对鞘藻形成的藻类生物膜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综合考虑藻类对Zn2+的耐受范围,选定模拟氮磷废水中Zn2+5个质量浓度水平:1.0、3.0、5.0、10.0、20.0 mg·L-1,定时从反应器中取一定量的藻类生物膜,测定以下生理生化指标:叶绿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硝酸盐还原酶(NR)、蛋白质及胞外多聚糖,并以藻细胞干质量为基准。研究结果表明:藻类生物膜对Zn2+有一定的耐受性,且质量浓度为5 mg·L-1的Zn2+对藻类生物膜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当质量浓度增大至20 mg·L-1时,藻体大量死亡,藻类生物膜生长明显受到抑制。Zn2+质量浓度为3 mg·L-1的实验组对鞘藻的叶绿素含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当Zn2+质量浓度为20 mg·L-1时,鞘藻内的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不同Zn2+质量浓度对鞘藻的生理生化指标也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其中SOD含量随着Zn2+质量浓度的升高明显受到抑制;10 mg·L-1的Zn2+对NR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各实验组蛋白质含量在实验初期均有增加,但随之又均有降低;在实验前2 d,20 mg·L-1的Zn2+对胞外多聚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含量为对照的1.4倍。以上现象均表明藻类生物膜在重金属的作用下其生长代谢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使藻类生物膜能够在一定重金属浓度范围内较好地生长,为藻类生物膜的进一步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2.
煤化工、油气田和石化行业均会产生大量高含盐废水。文章介绍了高含盐废水的生物法深度处 理工艺及方法,包括曝气生物滤池(BAF)、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生物接触氧化(BCO)、膜生物反应器(MBR)、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厌氧好氧工艺(An/O)及其变型工艺 等,阐述了驯化后的嗜盐菌和耐盐菌的使用效果,并对高含盐废水生物处理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提出:微生物 处理高含盐废水具有成本低、几乎无二次污染的优点,能实现高含盐废水有机物组分的有效降解,提高“近零排 放”产品盐纯度,但还需在耐盐、嗜盐微生物的筛选和挖掘方面进行技术攻关,这将是生物法处理高含盐废水的 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3.
为了探讨纳米银对HepG2细胞DNA损伤、染色体畸变等遗传毒性指标的影响,以期为纳米银体外遗传毒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2种纳米银材料(20 nm-PVP包被纳米银、20 nm-无包被纳米银),分别以20μg·mL~(-1)、40μg·mL~(-1)、80μg·mL~(-1)、160μg·mL~(-1)的剂量对HepG2细胞染毒24 h,用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法检测染色体畸变。结果表明,20 nm Ag NPs组在160μg·mL~(-1)时引起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5);20 nm PVP-Ag NPs组在80μg·mL~(-1)和160μg·mL~(-1)剂量组中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1)。2种纳米银引起HepG2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并呈剂量效应关系。彗星试验结果表明,20 nm Ag NPs和20 nm PVP-Ag NPs在40μg·mL~(-1)、80μg·mL~(-1)、160μg·mL~(-1)剂量组中,Olive尾矩、尾长和尾部DNA百分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2种纳米银对HepG2细胞DNA损伤程度为:20 nm Ag NPs20 nm PVP-Ag NPs。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结果表明,2种纳米银均不会引起核质桥数发生明显改变(P0.05),20 nm Ag NPs在高染毒剂量下引起微核总数、I型微核、II型微核、核芽数明显升高(P0.05);20 nm PVP-Ag NPs在各染毒剂量下均会引起微核总数及I型微核数量升高(P0.01),II型微核数在160μg·mL~(-1)剂量下升高明显(P0.01),剂量大于20μg·mL~(-1)时核芽数升高(P0.01)。20 nm PVP-Ag NPs对细胞核的影响大于20 nm Ag NPs(P0.05)。总之,2种纳米银材料均会引起HepG2细胞DNA损伤及染色体畸变等遗传毒性效应的改变,无包被纳米银比PVP包被纳米银更容易引起DNA损伤,PVP包被纳米银比无包被纳米银更容易引起细胞染色体畸变相关效应;2种材料对HepG2细胞的损伤存在浓度-效应关系,浓度越高遗传毒性损伤越严重。  相似文献   
94.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反映土壤有机碳响应环境条件变化的敏感指标。为了解大尺度区域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选取中国东部区域72个土壤样本,分析其溶解性有机碳(DOC)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了自然因素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对二者的影响,为土壤碳循环、改进土地利用管理和解释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中,暗棕壤[(94.56±12.17)mg·kg~(-1)]和黄棕壤[(90.81±19.49)mg·kg~(-1)]的DOC质量分数显著高于红壤[(73.76±13.620)mg·kg~(-1),P0.05],棕壤WSOC质量分数[(63.83±20.49)mg·kg~(-1)]显著高于红壤[(50.54±4.50)mg·kg~(-1),P0.05];不同温度带下,中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土壤DOC含量分别为中亚热带的1.25、1.13和1.24倍(P0.05),中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WSOC含量分别比中亚热带高出20.18%、16.33%和24.12%(P0.05);不同湿度带中,半湿润区土壤DOC和WSOC含量分别是湿润区的1.12倍和1.21倍(P0.05)。不同地貌类型下,平坝区土壤DOC质量分数[(87.13±14.31)mg·kg~(-1)]显著高于丘陵区[(78.61±14.90)mg·kg~(-1),P0.05],且其最低值[(75.78±14.47)mg·kg~(-1)]位于海拔高度150~200 m区域内;土壤WSOC含量在不同地貌类型下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成土母质中,黄土母质发育的土壤DOC质量分数[(95.70±21.07)mg·kg~(-1)]显著高于花岗岩发育的土壤[(76.99±13.67)mg·kg~(-1),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林地土壤DOC含量为水田土壤的1.21倍(P0.05)。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是土壤DOC空间变异的主控因子;而土壤WSOC的变异仅受年平均气温的影响。综上,在该尺度下,气候会显著影响土壤DOC和WSOC的含量分布。  相似文献   
95.
为了解秦岭山地土壤侵蚀及土壤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InVEST 土壤保持模型,从研究区、流域、县域3个尺度,对其潜在与实际土壤侵蚀量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该模型量化研究区土壤保持生态服务价值,得到土壤保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1)2012年秦岭山地潜在与实际土壤侵蚀量分别为4588×108 t、152×108 t,五大流域和各县区以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较为严重的地区为汉江流域南部紫阳县6323 t/(hm2[DK]·a)[JP2]和岚皋县5869 t/(hm2[DK]·a),属强烈侵蚀。(2)全区土壤保持总量4337×108 t,[JP]其中泥沙持留量143×108 t,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71979 t/(hm2[DK]·a);减少泥沙疏浚工程和水质治理花费的土壤保持服务价值共计4184亿元。各县区土壤保持服务价值量在001亿元至475亿元不等,价值量在096~191亿元之间的县区占全区的4413%,其次为191~285亿元(2522%)。(3)对于秦岭山地土壤侵蚀的防治及其生态效益的建设,保证林地面积的绝对优势是首要条件;对于大于25°的坡耕地,应继续推行还林还草政策  相似文献   
96.
索式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婷  窦筱艳  朱卫平  丁梅梅 《青海环境》2010,20(2):86-88,98
采用索式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紫外检测器以及PAHs专用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淋洗的方式,测定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该方法线性范围良好,平均回收率为69%~86%,RSD为0.061%~0.178%,检测限(S/N=5)为1.3×10-3~9.9×10-3mg.kg-1,具有精密度良好、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97.
三峡蓄水后的支流回水区平均流速在001m/s以下,因此将其近似视为静止水体,通过构筑光照对蓝藻种群垂直迁移影响理论模型,分别以1 a和1 d为研究期限,对蓝藻种群的垂直迁移进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蓝藻垂直迁移过程具有明显季节特征,每年冬季,蓝藻处于休眠期,并停留在水底;4月蓝藻开始复苏,11月处于休眠期的过渡阶段,这两个月具有微弱浮力;5和10月蓝藻开始接近水表,易发生垂直迁移;6~9月蓝藻垂直迁移速率增加,易发生水华。计算表明:6和9月蓝藻上升/下沉速率较大,易发生快速的上浮/下沉垂直迁移运动,宏观上表现为水华的急剧暴发/消退;6月易暴发水华的时间为早上8点到10点,9月易暴发水华的时间为早上10点到11点,预测结果和实测资料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  相似文献   
98.
李婷  张鹏 《绿色视野》2009,(9):46-48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忙碌的人们身心憔悴,抹去眼角的岁月痕迹,留住青春远走的脚步,成为诸多都市人尤其是爱美女性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于是,承载着人们对美丽事业的追求与渴望,美容院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9.
为揭示大屯海和长桥海表层沉积物粒度及营养盐分布特征,测定蒙自盆地两大浅水湖泊共计65个样品的粒度、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分析上述指标的空间分布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湖泊表层沉积物以粉砂和黏土为主,粉砂是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优势粒度,反映了水动力状况;粒度空间分布特征与入湖河流有关。大屯海表层沉积物TOC和TN质量分数分别为1.91%~8.78%、0.21%~0.81%,而长桥海为0.17%~4.70%、0.01%~0.53%。大屯海表层沉积物TN、TOC与黏土呈负相关,与砂呈正相关。两大湖泊属于浅水型湖泊,水动力强,TN和TOC分布主要受控于表层沉积物中粗颗粒和水动力状况;表层沉积物中TN和TOC主要分布在远岸深水至较深水的湖心静水区,形成类似于同心圆状的分布特征,表层沉积物是湖泊富营养化的潜在内源。  相似文献   
100.
张迪  吴晓霞  丁爱芳  李婷  方炫 《环境化学》2019,38(11):2526-2534
以南京近郊某蔬菜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熟石灰和生物炭两种钝化剂对镉铅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效果以及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熟石灰和生物炭能够增加土壤pH和有机碳等养分含量,促进Cd、Pb由酸溶态向还原态和残渣态转化,降低Cd、Pb有效态含量.与对照处理相比,熟石灰和生物炭5.0%用量下,Cd有效态含量(DTPA、TCLP和CaCl_2等3种提取态)分别下降37.74%—41.46%和22.22%—31.71%,Pb有效态含量分别下降45.59%—52.82%和35.47%—41.94%.生物炭的施用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促进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其中生物炭5.0%用量下土壤微生物活性最高.熟石灰和生物炭的添加显著降低小白菜可食部位和根部对Cd、Pb的富集,与对照处理相比,可食部位Cd、Pb含量分别下降7.14%—47.62%和45.93%—74.82%,但所有添加钝化剂处理小白菜可食部位含量均超出国家安全食用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