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28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21.
铬离子对SBR工艺活性污泥毒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重金属铬离子对SBR工艺系统中活性污泥的毒性作用,通过检测不同初始污泥容积指数(SVI)下SBR工艺活性污泥在不同铬负荷下的COD值、挥发性污泥浓度以及受铬离子影响的污泥容积指数(SVI),研究重金属铬离子对活性污泥的毒性作用以及对SBR工艺系统处理污水的影响。研究表明,重金属铬离子会导致SBR工艺系统出水COD升高;将铬离子对活性污泥的毒性作用按照挥发性污泥(MLVSS)铬负荷可划分为耐受范围、非耐受范围、细胞失活范围以及细胞分解范围。耐受范围铬负荷低于约30 mg Cr3+/gMLVSS,此范围内铬离子对于活性污泥的毒性作用不大,不致于导致系统出水水质变差;非耐受范围铬负荷在约30~65 mg Cr3+/g MLVSS,在铬离子作用下系统出水COD值明显高于对照系统;细胞失活范围铬负荷在约70~100 mg Cr3+/gMLVSS范围内,SVI大幅下降,微生物部份死亡和失活,出水COD尽管有一些下降,但与进水COD相比差不了多少;细胞分解范围铬负荷在约100 mg Cr3+/gMLVSS以上,微生物大量死亡,部分死亡细胞分解,系统出水COD值因微生物的死亡分解而超出进水COD值,受铬离子影响的系统SVI值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22.
六六六在饲养鸡体内的残留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器法测定了北京郊区某养鸡场不同生长期的饲养鸡的肌肉、表皮、肝脏、胃、心脏以及鸡蛋、饲料和粪便中HCH的残留浓度.分析结果表明,饲养鸡体内肌肉、表皮、肝脏、胃和心脏的∑HCH湿重浓度分别为(0.35±0.37)、(3.91±2.52)、(1.78±1.26)、(1.00±0.85)和(1.35±0.75)ng/g,脂标化浓度分别为(64.3±171)、(19.6±7.33)、(64.9±27.2)、(74.5±74.1)和(17.8±4.42)ng/g,远低于国家<食品中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肝脏∑HCH脂标化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器官,而未观察到HCH各异构体残留水平在肌肉、表皮、心脏与胃之间具有显著差别.除饲料、胃和粪便内各HCH异构体成分中以δ-HCH为主外,β-HCH是鸡体内与鸡蛋中残留最高的异构体.β-HCH在鸡体内各器官都体现出富集的特性,肝脏对除δ-HCH以外的3种异构体也都体现出显著的富集特性.对成年绿柴鸡(雄)和绿壳蛋鸡(雌)样品中HCHs残留水平的对比分析显示,雄性较雌性具有更强的HCHs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23.
采用抗性筛选法从锡矿山筛选出一株锑氧化菌,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考察了其氧化Sb(Ⅲ)的性能和氧化次生矿物的特征.结果表明:锑氧化菌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将其命名为Pseudomonas sp. AO-1(简称:AO-1);影响AO-1氧化Sb(Ⅲ)的因素主要有溶液pH值、溶解氧和铁锰氧化物(单质铁、FeCl3和MnO2)等;AO-1在好氧和缺氧条件下均能氧化Sb(Ⅲ),好氧氧化Sb(Ⅲ)的米门常数Km和最大氧化速率Vmax值分别为393.05μmol/L和0.271μmol/(L·min),体现了较强的锑氧化性;AO-1和铁锰氧化物的耦合作用能促进Sb(Ⅲ)的氧化,且铁锰氧化物促进AO-1氧化Sb(Ⅲ)的速率依次为:FeCl3>MnO2>单质铁;AO-1和铁锰氧化物耦合氧化Sb(Ⅲ)生成含Sb(Ⅴ)的次生矿物,次生矿物会加速Sb(Ⅲ)的氧化以及影响锑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菌株AO-1的锑氧化性能良好,对于锑的生物...  相似文献   
24.
缓释氧材料应用于黑臭水体原位修复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材料释氧的长期性和有效性是促进黑臭水体修复的关键因素。实验通过在缓释氧材料制备过程中加入膨润土、黄糊精等材料,改进释氧材料的性能。模拟河道实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缓释氧材料释氧速率平稳、释氧时间长,可以使水中DO浓度长期保持在10 mg/L以上。在缓释氧材料中添加一定量的pH缓冲剂对黑臭水体的pH变动有较好的缓冲作用,且对黑臭水体中微生物生存环境影响较小,可将水体pH值维持在适合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提高黑臭水体的生态修复效果。通过模拟2种投加方式对材料释氧效果,比较发现,相比平铺投加,采用释氧格栅的投加方式对水体DO浓度提升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5.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按照系统设计的思想确定了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技术路线,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出发,建立了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网格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定量化模型和表状模型,运用网格技术、GIS和RS技术形成了系统化、程序化的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技术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绛县辖区生态系统为研究载体,对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技术方法体系进行验证。评价结果与绛县实际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相符,验证了所建立方法的正确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6.
铬污染是目前最为普遍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一定浓度的Cr(Ⅵ)会威胁动植物健康。用微生物修复技术降解高毒性的Cr(Ⅵ)可为环保高效的铬污染治理开辟新途径。针对从湖南某铬盐厂污染区土壤中分离筛选出的铬还原菌G12进行菌种鉴定及铬还原特性研究,明确该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考察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铬还原效果,为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菌株形态特征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研究发现B.pumilus G12的最佳生长温度和p H分别为30℃和9.0;且菌株铬还原能力随着初始Cr(Ⅵ)浓度的升高而下降;在50、100、200、400和600 mg·L~(-1)初始Cr(Ⅵ)浓度条件下其铬还原率分别为66.2%,35.7%,26.1%,16.0%和6.0%。在改变环境过程中,该菌株以甘油为外加碳源电子供体时对Cr(Ⅵ)的还原率可达100%,在60 h可将50mg·L~(-1)Cr(Ⅵ)还原为零;菌株G12培养可耐受较高盐浓度,在10 g·L~(-1) Na Cl盐浓度下菌株的还原能力最佳,Cr(Ⅵ)的去除率为70%;将菌株分别培养在含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培养液中,菌株G12还原能力均受到抑制。对菌株G12的铬还原能力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G12在铬污染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7.
乡村旅游发展的起源及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静  卢东  杨宇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8):764-765,733
乡村旅游已日益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特色和重要支柱。通过对乡村旅游的起源、研究综述、定义的比较研究,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乡村旅游的定义,并以此在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向上给出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来审视乡村旅游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8.
选取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行政区域为研究尺度的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决策分析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确定满足主客观条件的综合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模糊识别模型,对2000—2013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风险水平进行了评估,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间,中国水风险水平不断下降,大部分地区从高值、中高值向中值及中低值靠拢;2)3个子系统中,胁迫性风险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中国水资源压力较大并有极大可能继续上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水风险形势严峻;敏感性风险在3个子系统中贡献较低,各地区抵抗风险能力逐步提高;适应性风险稳步下降,适应风险能力提高,但下降速度减缓,表明治理水问题的难度增大;3)各地区风险来源从单一性演变成复合型,风险来源不同且空间分布不均,治理中国水风险需针对各省(市、自治区)风险来源制定针对性政策。  相似文献   
29.
为寻找新的浸矿细菌,从江西城门山矿区硫化矿矿坑水中使用平板分离法得到了一株能够浸矿的细菌,命名为CMS.经电镜和生理生化试验,鉴定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短杆状,菌体大小为(0.4±0.1)靘祝±0.5)靘, 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 ℃,最适pH值为2.0,化能自养型,能利用亚铁、单质硫和葡萄糖生长,不能利用硫代硫酸钠、蛋白胨生长.16S rRNA系统发育树的结果表明,CMS菌株与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简称A.f)AFY菌株位于系统发育树一个同的分支中,相似度99.72%.克隆其代谢系统关键基因亚铁氧化酶(Iro protein)基因并测定其序列,与其他相关菌株比对,结果显示编码区的核酸序列与报道序列完全一致.另外,其铁闪锌矿(ZnFe)S摇瓶浸出试验显示,在浸出28 d后,含菌株的摇瓶的锌离子质量浓度即达到615.50 mg·L-1,而无菌浸出仅有392.25 mg·L-1.  相似文献   
30.
天津地区地表水中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以天津地区46个水样中8种多环芳烃的监测浓度及其对6至38种水生生物的LC50为基础资料,用重叠面积和联合概率曲线两种概率风险评价的方法分析这些多环芳烃的相对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化合物中蒽的风险最大.进一步,基于"等效系数"概念,计算各样点多环芳烃的等效总浓度,用概率风险评价方法分析了8种多环芳烃联合作用的总生态风险,并与风险商结果对比.结果显示,总生态风险显著高于任一多环芳烃的单独作用.计算采用的两种剂量 效应关系的不同假设对最终结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