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43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三江平原典型环型湿地主要植物群落枯落物的热值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小叶章(Calamag rostis angustifolia)、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和漂筏苔草(Carex pseudocuraica)群落枯落物在1个生长季内的分解热值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环型湿地3种植物群落由于各自的微环境不同致使其枯落物热值变化有所差异。6月至10月,小叶章群落枯落物热值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毛果苔草群落和漂筏苔草群落由于所处环型湿地位置不同而形成不同于小叶章群落的湿地水热条件,从而造成其枯落物热值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先下降再上升,最后又下降。同时,同一群落不同深度枯落物热值变化也不同。0—10、10—20和20—30 cm土层热值变化相似,而30—40 cm土层热值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42.
为研究武汉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原因,以长江新城为研究区,于2019年7-9月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样品,对区内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测试分析.基于水化学结果,运用数理统计、离子比值分析、矿物饱和指数等方法,揭示了长江新城的水化学演化过程和主要离子来源.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阳离子以Ca2+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补给来源密切相关.地下水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同时还受一定程度的蒸发浓缩作用影响,主要离子来源受碳酸盐岩溶解沉淀控制,也存在硅酸盐岩和蒸发盐岩风化溶解作用的影响.地下水受生活污水和农业肥料施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3.
水污染源评价是对水污染源调查中所得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处理,按其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大小,来确定各行业,各地区或各流域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进一步控制水环境质量恶化。现对水污染源评价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1.排污量法采用排污量法进行水污染源评价,主要是针对废水排放量或污染物总量而言,通过简单地统计各污染源的排污量后,以最大排污量居首,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则可反映出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44.
传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在生态补偿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困境。本研究提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三元价值理论,通过能值方法剥离纯自然贡献带来的服务价值、自然贡献和人类投入共同作用形成的服务价值及基于人类偏好的存在价值这三类价值,通过自然贡献可以确定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线,而人工投入(基于人类投入绩效的支付)和存在价值(基于偏好的支付)可对基线进行二级修正,进一步提出了利用三元价值理论系统解决"生态系统服务—受益区—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受偿主体"问题的生态补偿路径。  相似文献   
45.
为研究小清河污染治理前后浮游植物群落与水质变化,分别于2015年(治理前)和2020年(治理后)在小清河上游进行采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样品中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35种,2020年样品中共检出4门31种。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污染治理前后的浮游植物种类、密度都发生了显著改变。相比治理前,治理后的硅藻门和绿藻门相对丰度分别上升了51.6个百分点和13.3个百分点,蓝藻门下降了62.9个百分点,小环藻(Cyclotella spp.)取代微囊藻(Microcysitis spp.)成为绝对优势种,群落类型由蓝藻型演替为硅藻型。相似性分析结果和相似度百分比分析结果表明,小清河上游群落特征发生显著改变。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结果显示,治理后的S2与S3采样点群落特征表现出差异,S4与S1采样点群落特征相似。通过冗余分析发现,治理后,TP、DO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明显减弱,TN、NH3-N、pH是目前影响群落特征的主要指标,主城区氮磷污染对浮游植物的影响范围由S2、S3、S4采样点缩小到S2采样点。治理前后的小清河上游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lef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看,治理后的小清河上游水质处于α-中污染状态,较治理前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6.
地下水浅埋区某加油站特征污染物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油站渗漏污染地下水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由于浅埋区加油站储罐与地下水密切接触,更加剧储罐的腐蚀。为揭示加油站渗漏的典型污染物石油烃(TPH)、苯系物(BTEX)、萘和甲基叔丁基醚(MTBE)在该水文地质条件下的迁移变化,在浅埋区某加油站开展了平、枯、丰水期的地下水监测工作。在水平分布上,TPH、BTEX、萘基本相似,均在加油岛附近形成高浓度区,而MTBE则更易随地下水流动而迁移,呈现出不同的污染晕。在垂直分布上,地下水的水位变动是污染物浓度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7.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现状,在分析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特点和现有应急救援系统,以及现有系统在应急组织协调、应急监测分析和信息传递应急响应等方面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系统.将该系统分为应急组织结构、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技术支持3部分,并对其中不同行政主体在应急响应中的作用以及应急机制的立法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8.
春季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11年5月对北黄海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数量及其平面分布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门24属52种,其中硅藻有19属45种,占总种类数的86.54%;甲藻5属7种,占13.46%。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介于(1.35~221.45)×104/m3,平均为41.44×104/m3,鸭绿江口海域和渤海海峡以东山东半岛和辽宁半岛之间海域为浮游植物细胞密集区,北黄海中部海域为浮游植物稀疏区。北黄海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柔弱根管藻(R.delicatula)、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和笔尖根管藻(R.styliformis)。与历史资料相比较,半个世纪以来北黄海春季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但在1982年和1998年同期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出现明显波动。  相似文献   
49.
加油站地下储罐系统渗漏污染物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油站地下储罐系统渗漏污染已成为土壤和地下水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以国内研究现状为基础,参照国外加油站地下储罐渗漏污染监测的相关规范,以污染物危害性为主要筛选原则,综合参考渗漏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能力及与现有标准之间的衔接程度,初步筛选TPH、VOC、SVOC、BTEX、PAHs和MTBE为加油站渗漏污染的特征污染物。结合成本效益,拟定TPH、BTEX和PAHs为加油站地下储罐系统渗漏污染监测的首选特征污染物指标,建议在加油站地下储罐系统渗漏污染监测过程中,重视该类污染物定期跟踪监测;VOC与SVOS作为可选测定指标;在饮用水源地周边加油站渗漏污染监测过程中应选取MTBE为选测指标。  相似文献   
50.
迟杰  杨青 《环境科学》2012,33(5):1570-1574
模拟海河干流水体构建了室内菹草微宇宙,同时设置了无菹草微宇宙为对照,对微宇宙中酞酸二丁酯(DBP)和酞酸二异辛酯(DEHP)的消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有草组水和沉积物中这2种酞酸酯(PAEs)的浓度始终低于对照组;实验结束时,这2种PAEs主要分布在沉积物中,其次是水中,并且在菹草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富集,尤其是疏水性较强的DEHP;菹草(以湿重计)对水中DBP和DEHP富集系数(BCF)的平均值分别为22.4 L.kg-1和180.7 L.kg-1;计算得出整个实验过程中,有草微宇宙中DBP和DEHP的降解率分别为输入量的94.2%和60.8%,较对照组(DBP和DEHP分别为91.0%和45.5%)分别提高了4.1和15.3个百分点;有草组DBP和DEHP的残留率分别为输入量的-0.6%和30.7%,而对照组为4.7%和37.7%.可见,菹草体系不仅能够有效增强这2种PAEs的降解作用,还能减少系统残留量,降低内源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