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1.
用14 C标记葡萄糖法研究了外源镧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外源镧在低浓度下可增强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进行呼吸作用 ,而高浓度下则产生显著抑制作用 ,最大抑制率为 3 3 %。土壤微生物呼吸产生的14 CO2 主要是培养初期释放的 ,培养 14d后14 CO2 释放已非常少。外源镧可增强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合成自身的生物量 ,最大增幅为 2 5 %。  相似文献   
12.
堆肥是将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氮素的流失会造成堆肥产品质量的降低,堆肥过程排放的氨气(NH3)和温室气体(N2O、CH4、CO2)会加剧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减少堆肥过程中这些气体的排放,不仅可以提高堆肥产物的氮素含量,还可以减缓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前期研究表明,加入添加剂(沸石、过磷酸钙和硫酸亚铁的混合物)或添加剂与菌株联用可以显著减少NH3和N2O的排放、实现堆肥产物保氮。为了进一步明确这3种添加剂对于堆肥中NH3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影响,选用鸡粪作为原料,将沸石、过磷酸钙、硫酸亚铁进行配伍组合,共设置8个试验处理进行室内模拟堆肥。结果表明,添加过磷酸钙和硫酸亚铁的处理(GL)对于NH3的减排效果最好,为39.00%;添加沸石和过磷酸钙的处理(FG)对N2O的减排效果最好,为7.19%;通过数据比较发现,堆肥氮损失中主要是由于NH3的排放。CO2...  相似文献   
13.
从湖南省石门县的As矿区附近采集不同程度As污染的农田土壤,通过盆栽添加秸秆和接种蚯蚓等处理来研究蚯蚓对玉米根际As、P形态转化及其吸收的影响,10周后收获玉米,测定了玉米生物量、体内As、P含量以及根际土壤中As、P形态.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不论土壤含As浓度高低,接种蚯蚓或同时施加秸秆增加玉米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最高分别高出对照149%和222%.在中、高As土壤中,玉米地下部As浓度是蚯蚓和同时添加秸秆处理中最高,地上部是单接蚯蚓处理高于单施秸秆处理.不同As浓度下,地下部P浓度是单接蚯蚓处理的最高,地上部是单施秸秆处理的最高.逐级提取法分析根际土壤As、P形态表明,低As土壤中Ca-P影响玉米吸收As(r=0.981),中、高As土壤中晶态的Fe、Al水合氧化物态As不利于玉米吸收Al-P,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53、0.997.接种蚯蚓或同时施加秸秆,促进根际土壤中非专性吸附态的、Fe和Al结合态的As形态含量以及O-P含量升高,在中、高As土壤中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双孢菇培养基废料对绿豆生长及AM真菌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添加不同比例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培养基废料(菇渣)对绿豆(Vigna radiate)生长及其根系受AM真菌侵染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接种AM菌剂条件下,添加菇渣在基质中所占质量分数为5%~50%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AM真菌对绿豆根系的侵染率,促进了植株生长与绿豆经济产量的提高,AM真菌侵染率在35 d左右达到高峰.添加20%菇渣的处理效果最佳,60 d收获时比对照植株高58%,生物量增加128%,豆荚干重增加598%,绿豆干重增加577%,经济产量(绿豆干重)与35 d时AM真菌对绿豆根系的侵染率呈显著线性回归关系(P<0.05).这说明添加20%左右的菇渣最有利于促进AM真菌对绿豆根系的侵染以及绿豆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在最适菇渣比例(20%)条件下接种AM菌剂,基质灭菌(包括土壤与菇渣)处理的AM真菌侵染率与非灭菌对照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双孢菇培养基废料可以应用于AM菌剂的扩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江苏省东台市黄海原种场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造纸干粉和糠醛渣对滨海盐碱地土壤微生物活性与玉米(Zea mays)生长及籽粒全氮含量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施加造纸干粉和糠醛渣后土壤pH值均显著降低(P0.05),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则显著升高(P0.05);此外,施糠醛渣处理土壤微生物物种均一度(McIntosh)指数显著升高(P0.05),而土壤脲酶活性亦由对照的过高水平(0.50 mg·g-1·d-1)降至0.33 mg·g-1·d-1(P0.05)。施加造纸干粉后,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比对照分别提高29%和13%,籽粒产量由1 119 kg·hm-2提高到1 515 kg·hm-2;施加糠醛渣后,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比对照分别提高60%和65%(P0.05),籽粒产量则提高到2 371 kg·hm-2,且籽粒全氮含量由对照的过高水平(22.43 mg·g-1)降至18.26 mg·g-1(P0.05)。综上所述,施用造纸干粉和糠醛渣均可缓解盐碱胁迫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同时能提高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并且施用糠醛渣对土壤生物性状和玉米籽粒品质的调理效果优于造纸干粉。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唯一的稻麦轮作臭氧FACE(free-air O3 concentration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臭氧浓度增高)试验平台,研究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稻田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吸收量、土壤氮含量与脲酶活性、土壤氨氧化细菌与反硝化细菌数量以及成熟期土壤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单株水稻(Oryza sativaL.)的氮吸收量趋于升高,土壤全氮含量趋于下降、脲酶活性趋于增强,在成熟期土壤全氮与对照相比平均下降9%,土壤脲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平均升高13%。在水稻整个生长季节,土壤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均呈现出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且均在开花期达到峰值,但臭氧熏蒸土壤与对照相比趋于升高;在水稻成熟期,土壤中单个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活性均趋于下降,土壤硝化强度和反硝化强度与对照相比也平均下降17%和24%。结果表明,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稻田土壤氮素转化因为水稻氮素吸收增强而加快,土壤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均趋于增多,但它们的生理代谢活性均趋于下降。  相似文献   
17.
古水稻土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判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测定了马家浜文化(距今约6 000a)遗址2个剖面表层土壤、古代水稻土和古代旱地土壤、以及底层土壤中15种多环芳烃的含量,并对其可能来源进行了判定.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PAHs的含量分别为202.9μg·kg-1和207.7μg·kg-1,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古水稻土中PAHs含量明显降低,仅为56.0μg·kg-1,但高于古旱地土壤及底层土壤。古旱地土壤及底层土壤PAHs含量在32.0~36.9μg·kg-1.古水稻土中,2环和3环所占比例较大,达63%,萘和菲含量最高,而4环以上的多环芳烃含量较低.Phe/Ant和BaA/Chr比值和有机质13C-NMR图谱显示,古水稻土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水稻秸秆的焚烧,同时还原条件下的生物合成可能是其另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可以降解多种有机污染物,其中包括多环芳烃。但是由于纯漆酶的价格昂贵,限制了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采用液态和固态2种方式培养了食用菌Pleurotus ostreatus和Coprinus comatus,并考察了固态培养的粗酶液对多环芳烃的降解和去毒能力,结果发现2种真菌均可产漆酶,但不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其中固态培养的漆酶产量高于液态培养,且C.comatus的漆酶产量大于P.ostreatus。2种真菌固态培养的粗酶液对多环芳烃均有一定的降解和去毒作用,且P.ostreatus粗酶液的漆酶活性虽然较低,但是对多环芳烃降解率和去毒效果却优于C.comatus,这可能是P.ostreatus的粗酶液中含有较多的调节物质造成的。P.ostreatus的固态发酵粗酶液对蒽、苯并[a]芘、苯并[a]蒽、苊等均有较高的降解率(50%以上),但是对生物有效性高的萘的降解率却较低,这种降解特征可能与底物的电离势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9.
VA菌根对土壤中DEHP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豇豆为供试植物,分别接种泡囊丛枝菌根(VAM)真菌Acaulospora lavis(光壁无梗球囊霉,菌号:34)和Glomus caledonium(苏格兰球囊霉,菌号:90036),研究VA菌根对菌根际(A)、菌丝际(B)和常规土(C)土层中不同浓度DEHP(4、20、100mg/kg)降解的影响。试验持续60d。结果表明:接种VAM真菌促进了DEHP在A、B、C土层中的降解,尤其在B层的降解,说明菌丝在DEHP降解和转移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34号菌接种效果较为显著,A、B土层中的DEHP残留浓度分别比不接种最大下降25.1%和10.1%。受VAM直接影响的A、B土层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呈下降趋势,而在C层中呈增加趋势,A、B、C土层中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也呈现出同样变化趋势。微生物数量和中性磷酸酶活性的下降可能会影响VA菌根在DEHP降解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土壤氨氧化细菌对大气CO2浓度增高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要:利用FACE(free.aircarbondioxide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试验平台,研究大气CO2浓度增高对土壤氨氧化细菌的数量、优势菌群及其硝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增高时,土壤氨氧化细菌的数量在常氮水平上趋于而在高氮水平上与对照没有差异。大气CO2浓度增高对土壤氨氧化细菌的优势菌群也产生明显影响。CO2浓度增高条件下,亚硝化球菌(Nitrosococcus sp.)和亚硝化弧菌(Nitrosovibrio sp.)是优势菌属;而在对照条件下,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 sp.)和亚硝化球菌(Nitrosococcus sp.)是优势菌属。另外,CO2浓度增高条件下优势菌株的硝化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