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23篇
安全科学   114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351篇
基础理论   58篇
污染及防治   49篇
评价与监测   30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全国环境保护科技情报网第六次中心组扩大会议于1983年7月14至17日在安徽省黄山召开。中心组成员单位和各专业情报组组长单位的代表共33人出席了会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情报所负责人范垂生同志向会议汇报了全国网今年上半年的工作情况,着重谈了成都会议以来情报网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并对上半年的工作作了估价,对下阶段工作提出要求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2.
厌氧膨胀床处理聚醚类化工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醚类化工废水为例,探讨了厌氧膨胀床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实际效果。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在进水浓度为COD900mg/l情况下,考察了温度,停留时间、回流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膨胀床对难降解的聚醚类化工废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温度、停留时间对COD去除率的影响显著,回流比对COD去除率的影响不甚明显。在此基础上,根据温度、停留时间、回流比与去除率的关系,探讨了厌氧膨胀床处理醚类化工废水的有关  相似文献   
143.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指明了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工作目标。新农村应该有新环境,为治理日益凸显的农村环境问题.辽宁省率先实施了以建设“清洁水源、清浩家园、清洁田园”为目标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环境安全保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4.
杜佳贵  江飞宇 《环境》1997,(10):16-17
一、引言不管污泥是否被消化,一个典型的污水处理厂必须处理大量低固体含量的污泥。对一个中等规模人口当量为100,000的处理厂来说,每天有多达700M~3的污泥要处理。污泥浓缩和消化可使之减少到每天250M~3,但即使如此仍有大量的污泥要处理。下面显示了那些可以使用或已经使用多年污泥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5.
上海市郊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上海市郊河流底泥有很高的氮、磷负荷。为了研究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取一定量的新鲜底泥在室内进行通气和厌气培养试验;同时,用鱼塘底泥作对照。结果表明:(1)厌气条件下,底泥NH3-N释放速率和释放量高于通气条件,培养液NH3-N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峰值水平;通气条件下,由于硝化作用较强,培养液NH3-N含量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2)厌气条件下,底泥水溶态磷的释出量远远高于通气条件。厌气条件下释放的正磷酸盐大部分源自Fe-P的还原解吸。(3)鱼塘底泥氮、磷释放量高于河流底泥,但其氮、磷负荷却非最高,这与其含有大量的易降解性有机质有关。  相似文献   
146.
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对策探讨龙伦成何江(万县市环保局,万县634000)三峡工程具有发电、航运、供水、防洪等巨大综合效益,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三峡工程也将给库区带来广泛、深远的影响,其中库区形成后的水环境质量是否恶化是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  相似文献   
147.
148.
目的为了简化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建模过程,节省模型处理时间,利用python语言进行ABAQUS二次开发。方法通过编写主控文本程序Damagemodel.py,图形界面编辑程序DamagemodelDB.py和衔接程序Damagemodel_plugin.py,实现系统建模界面定制,复合材料层合板和弹头的快速建模参数化,以及分析步和接触属性定义自动化。结果在快速建模完成的基础上,对冲击过程进行模拟。冲击过程中,层合板冲击面产生凹坑,背部凸起。仿真深度与实测深度误差为0.2 mm,损伤面积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为4.2%。结论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表明快速建模可以为冲击模拟提供有效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9.
以溶解态木质素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直流电场条件下活性污泥反应器(R1,无电流,悬浮污泥)、电极生物膜反应器(R2,电流I=10~60 mA,无悬浮污泥)与电极生物膜-活性污泥反应器(R3,I=10~60 mA,悬浮污泥)中木质素废水的处理效能、污泥生理特性(活菌比、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三磷酸腺苷(ATP)等)、细胞膜磷脂脂肪酸组成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同的外加电流下,R3的木质素去除率均高于R2(p0.05),其中,30 mA时达到最大值30.19%±0.47%,分别为R1、R2木质素去除率的2.01倍和1.46倍.反应器R2在20~40 mA时的总氮去除效果最好,达到71.96%±5.79%.分析R1、R3悬浮污泥发现,外加电流升高不改变悬浮污泥的活菌比(p0.05),木质素去除率受LiP酶活影响不大;与低电流(10~30 mA)相比,高电流(40~60 mA)下悬浮污泥中C15∶0 ANTEISO的含量降低,长链磷脂脂肪酸(C19、C20)的相对含量增加;R3悬浮污泥中Flavobacterium、Pseudomonas和Janthinobacterium等可降解木质素的菌属在10 mA外加电流的刺激下相对丰度均最高.在电极微生物方面,与R3相比,R2阴极微生物中具有反硝化能力的Methyloversatilis成为优势菌属,阳极微生物中存在更多具有电子传递能力的菌属(Pseudomonas、Ralstonia).冗余分析(RDA)表明,悬浮污泥中Mycobacterium(降解木质素的好氧细菌)丰度与电流(I)显著正相关(p0.05),与不饱和脂肪酸(UFA)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50.
为了研究重庆市北碚区城区气溶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和分布特征,于2014年3月~2015年2月利用安德森采样器连续采集大气气溶胶分级样品,并用离子色谱法分析了不同粒径(9.00、5.80、4.70、3.30、2.10、1.10、0.65和0.43μm)中Na~+、NH~_4~+、K~+、Mg~(2+)、Ca~(2+)、F-、Cl-、NO_3~-、SO_4~(2-)这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结果表明,SO_4~(2-)、NH~_4~+、NO_3~-、Cl-、Na~+、K~+主要分布在细粒子中,Mg~(2+)、Ca~(2+)、F-主要分布在粗粒子中.SNA(SO_4~(2-)、NH~_4~+和NO_3~-三者的简称)呈明显单峰型分布,其峰值均出现在0.65~1.10μm的液滴模态,且在细粒子中主要以(NH4)2SO4和NH4NO3形式存在.SO_4~(2-)的形成主要来自云内过程,部分来自SO_2的氧化.Na~+、Cl-、Mg~(2+)在粗、细粒子中呈双峰型分布;K~+在0.43~1.10μm呈单峰型分布;F-、Ca~(2+)在粗粒子中出现峰值.观测期间,PM2.1和PM9.0中总水溶性离子的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2.68±15.28)μg·m~(-3)和(48.01±19.66)μg·m~(-3),且浓度具有相似季节变化特征,均表现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大部分离子(Na~+、NH~_4~+、K~+、Cl-、NO_3~-、SO_4~(2-))浓度表现为冬春季偏高,夏秋季偏低;而少数离子(F-、Mg~(2+)、Ca~(2+))浓度在秋季最低,其他季节浓度变化稍有不同.SNA是PM2.1中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而PM9.0中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成分除了SNA外,还包括Ca~(2+).PM2.1和PM9.0中阳离子总浓度明显高于阴离子,且不同离子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来源包括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源、燃烧源、土壤源和建筑道路扬尘.分析气象因素的影响,发现气温对二次离子的生成有明显关系(P0.05),而相对湿度、风速的影响则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