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6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根据影响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因素、地形因素、诱发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工作区上选取典型线路开展地质灾害发生发育状况调查,根据调查成果总结规律,提取影响因子,建立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对典型线路穿越的评价试验区进行地质灾害区域评价,验证线路成果应用于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可行性,对于调查人员无法涉足、遥感技术难以应用的地区的地质灾害的评价工作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评价中隶属度函数构造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评价的过程中,隶属函数的构造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参与区划评价的定量因子的隶属度计算采用了一个简化的"二值模型"的方法构造隶属函数,计算隶属度,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前利用机器学习进行易发性评价时,非地质灾害单元通常是在研究区范围内随机选取,会导致部分非地质灾害单元落在潜在地质灾害单元之上,造成模型评价结果偏差,所以非地质灾害单元的有效选取成为当前易发性评价的难点问题。以浙江省长兴县李家巷镇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岩组、距水系距离、距断层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土地利用这9个环境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利用频率比模型(frequency radio, FR)进行非地质灾害单元的选取,然后选用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 RF)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并与未经有效筛选非地质灾害单元的RF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RF模型相比,FR-RF模型的特异性(Specificity)提升了9.51%,说明对非地质灾害单元的预测能力显著提升,同时敏感性(Recall)提升了13.71%,说明对地质灾害单元的预测性能也大幅提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和准确率(Accuracy)分别提高了6%、11.66%,模型整体性能及预测能力得到改进;地质灾害极高和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存在碎屑岩和...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生物吸附(biological absorption,AB)-多级缺氧/好氧(anaerobic/oxic,A/O)-活性焦滤池组合工艺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出水COD、TN、TP平均浓度为20、8.5、0.25 mg·L~(-1),对COD、TN、TP平均去除率为95%、76.5%、80%,3个工艺段对有机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26%、14%。其中生物吸附段主要去除粒径较大的颗粒态有机物,多级A/O段可以去除进水中53%左右溶解性有机物;活性焦滤池利用活性焦丰富的中孔结构有效吸附多级A/O出水中难生物降解的芳香类及环烷类有机物。该组合工艺能实现高标准出水、高效脱氮除磷、能源节约、资源回收,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污水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5.
工程师治国强于文人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东 《绿叶》2010,(7):16-25
1949年以后,理工科的确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人才,此长彼消,文科自然就大为逊色了,而且文人还存在着文艺腔的弊病。因此,尽管理工科知识分子有缺乏大局观等缺陷,但是权衡利弊,他们还是比文人更有资格担当治国大任。要实现文化与技术相结合的理想目标,有技术的人去学文化比所谓“有文化的人”学习技术要容易得多。  相似文献   
16.
王小东 《绿叶》2011,(1):82-90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通过实现工业化来一雪耻辱的决心是无比强烈举世罕匹的,再得益于祖先的遗产,这令我们拥有了完成工业化的最核心的财富:全球最多的高素质劳动力。高于西方的是,中国还要且能够让全世界不如中国的国家也享受到工业化的成果。与西方不同,我们要让工业化惠及地球上每一个人,这就是中国的普世价值,就是我们现阶段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现,有关生态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提出了所谓的“深层生态理念”,其核心大致就是生态保护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生态环境本身——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环保而环保”,也有人将其概括为“生物中心论”。“生物中心论”的提出,使得环境保护似乎具有了某种“绝对的正义性”,只要一祭出环保的“翻天印”,就必然真理在手,正义在手,不容别人质疑,谁要是质疑,谁就是道德败坏。在这里,我就要正面指出:事情不是这样的。环保不是绝对的真理,也不是绝对的正义。“生物中心…  相似文献   
18.
王小东 《绿叶》2008,(9):12-16
起码在未来20年之内,人类不存在彻底替代化石能源的可能。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太阳能技术还是掌握在美国人手中,如果中国太阳能技术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想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支柱无异于海市蜃楼。而这种突破在现在看,还是一个完全无把握的东西。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在能源战略上、科技上当然要加大投入、寻求突破,但从现实角度看,还是要着眼于国际关系,加强国防力量,而不是把希望寄托于幻影上。  相似文献   
19.
王小东 《绿叶》2008,(4):14-19
环境外交也好,整个国家外交也好,不是为了让外国人舒服,而是为了争取最大的国家利益。我们在意识形态上与西方是两个阵营,中国国际形象的好坏并不取决于环保。当务之急,不是我们怎样寄希望于利用环保改善国际形象,而是怎样避免外部势力利用环保来达到别的目的,其中最为根本的是怎样用我们的硬力量争取更多的环境资源,为此我们要和发展中国家捆到一块,既有正义,也有力量。  相似文献   
20.
如果两种生产方式可以满足同样的发展需求,我们当然会选择其中更为环保的那一种,这是毫无疑问的。循环经济如果能够完全实现,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不消耗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无限地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然而,人类迄今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在大多数情况下尚且达不到这个水平。循环经济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当然要努力扩大它的份额,但在现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