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59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用量对稻田氮素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军  王德建  张刚  王灿 《中国环境科学》2010,30(12):1650-1657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用量对稻田田面水、渗漏水中氮素动态变化和淋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季秸秆还田量为6t/hm2,氮肥用量分别为0,120,180,240,300kg/hm2时,稻季田面水、渗漏水中无机氮(NH4+-N与NO3--N)浓度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秸秆还田显著降低田面水和渗漏水中NH4+-N和NO3--N浓度;田面水中NH4+-N浓度在每次施肥后的第2d、NO3--N在第2~4d达到峰值,渗漏水中NH4+-N在每次施肥后的第2~4d, NO3--N在施基肥后的第20d左右达到峰值;不同处理田面水中NH4+-N、NO3--N的平均浓度及变幅分别为1.23±0.88(0.01~9.89)、1.14±0.18(0.14~2.86)mg/L,渗漏水中分别为1.78±1.60(0.03~22.66)、1.42±0.24(0.22~2.66)mg/L.稻田渗漏量与水稻移栽后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整个水稻生育期内的总渗漏量为298mm.不同施氮处理稻季NH4+-N、NO3--N的平均净淋失量分别为4.77±4.37 (0.45~12.33)、1.76±1.08(0.49~3.31)kg/hm2,占施氮量的2.57%~4.11%、0.41%~0.56%,氮素损失以NH4+-N为主.  相似文献   
42.
藻毒素的性质及其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探讨了藻毒素的结构及其理化性质 ,系统总结迄今为止的各种藻毒素降解方法的研究进展 ,指出今后在藻毒素污染控制和处理方面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3.
在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要求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将扮演重要角色。目前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在中国尚处于工业示范阶段,面临技术成熟度不足、经济成本高、融资渠道单一、应用领域有限、盈利能力差等障碍,迫切需要建立合理的商业模式以推进技术部署。本文梳理了国际上现有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商业化项目和相关支持政策,基于商业模式画布的研究框架,分析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商业化部署的现状、特点与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建议,包括加强技术研发、完善政策体系、布局基础设施和促进集群建设。  相似文献   
44.
紫外-生物过滤联合工艺处理VOCs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挥发性有机物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日益严重,高浓度、难降解挥发性有机物的处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单一的生物过滤技术对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在传统生物过滤工艺前增加紫外预处理单元,构建了紫外-生物过滤联合工艺。紫外-生物过滤联合工艺是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挥发性有机物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文章系统介绍了紫外-生物过滤联合工艺的研究背景和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紫外-生物过滤联合工艺对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性能、紫外-生物过滤联合工艺组合优势、紫外预处理对生物过滤单元影响机理研究和紫外-生物过滤联合工艺模拟模型,最后对紫外-生物过滤联合工艺的工程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5.
胡旭睿  虎啸宇  王灿 《环境科学》2018,39(7):3096-3101
对秦皇岛市609家工业企业VOCs的源排放和污染控制技术做了调研.结果表明,VOCs排放源排放的气体流量以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最高(105m3·h-1).其余行业主要集中在103~105m3·h-1之间.各行业源排放的VOCs浓度均小于1 000 mg·m-3,各行业的VOCs排放速率差异性较大,介于50~10 000 g·h-1之间.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均较高.和国内之前的调查研究相比,秦皇岛市工业企业VOCs的排放水平相对较低.此次调研的609家工业企业中拥有VOCs处理设施的案例共109个.吸附技术应用的占比最大(69%).其次为吸收技术(19%).  相似文献   
46.
中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的潜力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一个全球碳排放贸易局部均衡模型(TRCW),用于分析中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市场潜力和市场结构.模型结合相关国际协议的规定,考虑了美国的退出、碳汇项目、热空气规模、交易成本、适应性基金、垄断供给等现实因素.结果表明,在马拉喀什协议下,中国的CDM市场规模大大缩小,仅为61MtC/a,利润收入约1.5亿$/a,其中重工业和电力分别约占41%和20%左右;如果俄罗斯不出售其拥有的热空气,中国的CDM规模将提高67%;在CDM市场上中国几乎不存在垄断力量.  相似文献   
47.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资源配置效率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平均生产函数模型、边界生产函数以及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3种方法,对中国81个污水处理厂的样本观测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得出上述3种模型对产出弹性、技术效率和规模经济性等主要指标的模拟结果.研究发现,资本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产出弹性最大(0.507),其次是运营电耗(0.415),再次为劳动力;我国污水厂普遍处于规模报酬率递增阶段,样本总体的规模报酬率为1.11;根据DEA的分析结果,列出了81个样本污水厂的效率排序清单,这将有助于制定行业绩效标准.  相似文献   
48.
根据清洁发展机制(CDM)执行理事会(EB)公布的电力系统排放因子计算工具,结合文献调研数据,计算了全国7个电网的SO2和NOx基准线排放因子,比较了不同电网CDM项目的污染物减排效益以及不同类型CDM项目的减排效益.结果表明,华中电网的CDM项目单位供电量的SO2减排效益最高,东北电网的最低;而对于项目单位供电量的NOx减排效益,最高的是东北电网,最低的是南方电网和海南电网.目前,CDM项目在各电网的分布与其单位供电量的污染物减排效益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如南方电网开发CDM项目较多,其项目单位供电量的污染物减排效益并不高.对于不同类型的CDM项目,风电及太阳能发电项目的污染物减排效益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9.
预处理对短流程超滤工艺不可逆膜污染影响的中试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东江水为处理对象,进行直接超滤、微絮凝-超滤和絮凝/活性炭-超滤中试研究,探讨预处理对短流程超滤工艺不可逆膜污染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形貌观察、三维荧光光谱(EEM)和高效排阻色谱法等手段对不可逆膜污染物进行表征分析,比较预处理对不可逆膜污染物含量和组分的影响,阐述预处理对不可逆膜污染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在10 L·(m~2·h)~(-1)低通量运行下,微絮凝预处理使不可逆膜污染增长速率从直接超滤的0.32 k Pa·d~(-1)下降到0.16 k Pa·d~(-1),絮凝/活性炭预处理后超滤工艺几乎零污染运行,且当絮凝/活性炭-超滤运行通量增加至17 L·(m~2·h)~(-1)时,仍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不可逆膜污染增长.东江水中不可逆膜污染的主要组分是蛋白质类和富里酸等腐殖质类物质.微絮凝通过改变膜表面滤饼层的结构(厚度和密实性),提高物理清洗效率,减轻不可逆膜污染的积累;絮凝/活性炭预处理提高对不可逆膜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减轻膜污染负荷,控制不可逆膜污染.因此,采用絮凝和絮凝/活性炭预处理工艺,均可有效降低短流程超滤工艺不可逆膜污染积累.  相似文献   
50.
环境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下的政府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灿  邹骥 《上海环境科学》2001,20(12):565-568
论述了环境基础设施投资运行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是解决目前环境基础设施供需矛盾尖锐、投入不足、效率低下的一条重要途径。认为环境基础设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市场化运作中,政府加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城市给排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特点,提出并讨论了在市场化运作的背景下,政府管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主要目标、内容及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