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50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李胜君  胡菏  李刚  王蕊  赵建宁  张贵龙  修伟明 《环境科学》2022,43(10):4735-4744
有机物料作为生态友好型的化肥替代品为农业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然而,在化肥减量的基础上添加有机物料会对土壤氮(N)循环产生何种影响依旧知之甚少.在此,设置了常规施肥(NPK)、化肥减量(NPKR)、化肥减量配施秸秆(NPKRS)、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NPKRO)、化肥减量配施秸秆和有机肥(NPKROS)共5种施肥处理,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微生物N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并估算微生物N转化遗传潜力.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有机物料添加显著增加了参与有机N分解、N固定和N还原的异养微生物数量,而降低了执行氨氧化的自养微生物丰度.因此,异养微生物的比例增加,自养微生物的比例降低.施肥措施变化显著提高了微生物N存储和气态N排放潜力,降低了NO3-淋溶潜力,N2 O还原潜力也有所提升.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b-RDA)表明,5种施肥处理间N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差异显著(PERMANOVA,P=0.002),NH4+是驱动这种变化的关键因子,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异养N循环功能微生物,并且同时加入秸秆增强了这种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N存储潜力和气态N排放潜力均与NH4+含量显著负相关;NO3-淋溶潜力与SOC和TN含量显著负相关,而与NH4+含量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在化肥减量基础上添加有机物料有利于增加农田土壤N库,降低土壤N淋溶损失,甚至在特定环境下可以降低N2 O排放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22.
王蕊  陈明  陈楠  刘冠男  张二喜  刘晓端  张佳文 《环境科学》2017,38(10):4348-4359
以龙岩市适中镇为例,在蓝田-洋东一带采集110个表层土壤样品和61件农作物样品,测试了其中重金属元素Pb、Cd、As的总量,分析了土壤中3种重金属的形态分布规律,结合研究区特定农作物吸收重金属的特征,以重金属赋存形态及其生物可利用性为评价指标,根据地球化学统计学分析原理,建立了基于形态的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的新方法,利用新方法评价了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并与传统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蓝田-洋东一带的土壤重金属是以自然地质成因为主,人为干扰作用较弱的典型区域.全区基本无重金属Pb、As污染,Cd是最主要的污染因子,污染强度较低.Pb、Cd、As主要以残渣态形式赋存,除残渣态以外的4种生物可利用形态的占比排序为Cd(53.28%)Pb(43.28%)As(30.71%).工作区土壤重金属总量-形态-作物吸收量三者之间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土壤重金属的总量与活动性高的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等形态的相关度低,甚至表现为非线性相关关系.离子交换态是对薏米和水稻吸收重金属Pb、Cd、As影响最大的形态.从生物可利用的角度来说,基于形态的生态风险评价新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基于总量的潜在生态风险方法,评价结果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23.
基于MODIS的长江源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水文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是反映植被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基于2000—2010年MODIS NPP数据,结合同期年径流、气温、降水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相关分析法以及径流过程指标法等方法,研究了长江源区2000—2010年植被a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水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 近11 a来,长江源区植被aNPP呈增加的趋势,增加趋势不显著,线性增长率为48.22 gC/m2;在水热条件的影响下,植被aNPP增长呈现出空间异质性,增加幅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2) 不同植被类型的aNPP增长趋势不同,其中针叶林、灌丛、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aNPP增长率分别为3.03、2.68、1.43和0.85 gC/(m2·a)。3) 植被aNPP与6—9月的气温、5—8月的降水量呈显著相关。4) 径流系数和水源涵养指数的增大进一步验证植被aNPP的增加趋势,并对源区的水资源量产生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24.
比较兰炭与机焦在采用原料、生产工艺、吨焦耗煤量等方面的异同点。对比原料煤和兰炭含硫量实测数据,分析其含硫量变化幅度。根据兰炭生产耗煤量及含硫量变化幅度,推算原料煤中硫分约40%~58%最终固定于兰炭中,约40%~55%转入煤气中,约2%~5%固定于焦油中。将推算结果与机焦生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产生不同去向比例原因,发现主要影响因素是吨焦耗煤量及原料煤种。  相似文献   
25.
硫化矿物在氧气、水和铁氧化细菌的共同作用下会形成pH值极低、富含可溶性Fe、SO42-和重金属离子等的酸性矿山废水.本研究选取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铜矿作为能源底物,以及0×9K、1/4×9K、1/2×9K、1×9K培养基作为营养水平,在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的参与下,从能源底物和营养水平角度探索不同硫化矿物酸性废水的产生特点和机制.结果表明,3种硫化矿物的生物产酸能力依次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经过38 d的生化反应后,黄铁矿体系的pH值达到1.41,总Fe (TFe)和SO42-浓度分别达到771.82 mg·L-1和357.25 mg·L-1.水体营养水平在黄铁矿的生物产酸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16 d的生化反应后,0×9K、1/4×9K、1/2×9K、1×9K培养基处理的终点pH值分别为1.68、1.44、1.30、1.29.根据各营养体系中Fe2+和TFe浓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反应终点收集矿物的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认为充足的营养会提高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的活性或密度,加快Fe2+生物氧化形成Fe3+并通过水解产酸作用合成黄钾铁矾等次生铁矿物,从而导致溶液的pH值更低.本研究所得结果对明晰酸性矿山废水形成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6.
青海乐都县30a来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地处高寒区,近几十年来针对这一区域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C)库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研究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1982 年),结合近期(2011 年)重复采集的田间土壤样品,以土壤类型为单元,对县域尺度(青海乐都县)农田表层(0~20 cm)SOC库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乐都县1982 年表层有机碳密度(SOCD)为3.8kg·m-2,2011 年降低至2.8 kg·m-2,30 a 间降幅达26%,且呈东北部和南部降低、西北地区增加的趋势;② 乐都县1982 年表层SOC储量1.8×106 t,2011 年1.4×106 t,30 a 间降幅达24%;③ 土壤类型中,草甸土、栗钙土和黑钙土表现为丢碳,速率分别为-137.3、-35.0、-91.0 g C·m-2·a-1,潮土和灰钙土表现为固碳,速率分别为9.7、7.3 g C·m-2·a-1,且30 a 来各土类SOCD变化率与1982 年SOCD呈负线性相关(y=0.35-0.13x).  相似文献   
27.
为提高混凝土梁式桥的整体抗震性能,研发一种具有耗能、限位双重作用的新型防落梁装置。首先,结合连梁装置的设计思想,将E形钢板与连接钢板相组合,通过设置合理的不工作长度和最大工作长度设计该装置,并试验研究其耗能能力;然后,将装置用于一座混凝土连续梁桥,对比分析设置装置前后墩(台)梁相对位移、墩底剪力等参数,并分析装置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及耗能。结果表明:新型耗能防落梁装置滞回曲线形状饱满,有很好的耗能能力;设置该装置能有效降低桥梁的地震响应,其中墩(台)梁相对位移减小60%左右,非过渡墩墩底剪力减小40%左右。  相似文献   
28.
发展了一种水生脊椎动物蝌蚪肠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分析方法,可作为诱变剂污染水源的早期报警系统。该方法的优点:1)灵敏度高;2)蝌蚪在我国分布广、数量多、捕捉方便、费用低、易饲养管理。尤其是蝌蚪的核型由22条大的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所组成,适于毒理遗传学研究;3)蝌蚪具有转化前诱变剂或前致癌剂为活性成份的微粒体活化系统。  相似文献   
29.
分析煤制乙二醇工程给排水系统,明确含盐废水来源,简述含盐废水三级淡化处理系统,给出各级进出水水质指标及其确定依据。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及土地利用规划,论证处置浓盐浆的蒸发塘规模、防渗层、浓盐浆输送方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0.
黄土区果园和刺槐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园和刺槐是黄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两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对比分析二者土壤固碳功能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小流域综合治理条件下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在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综合治理的王东沟小流域,选取坡地上不同生长年限苹果园和刺槐林群落,测定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以及根系生物量和地表凋落物含量,研究不同治理措施下SOC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苹果园中SOC、TN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刺槐林中呈增加趋势.与农地(对照)相比,3年、8年、12年、18年苹果园SOC、TN含量分别降低了3.26%、10.54%、18.08%、22.55%和-8.08%、-0.48%、4.97%、16.91%,12年、18年、25年刺槐林SOC、TN含量分别增加了5.31%、32.36%、44.13%和2.49%、15.75%、24.22%;23年、8年、12年、18年苹果园细根生物量,分别为农地(对照)的25.97%、66.23%、85.71%和96.10%,凋落物量均为0 g·m-2,而12年、18年、25年刺槐林细根生物量相较农地(对照),分别增加了23.53%、79.41%、157.35%,凋落物输入量分别为194、298、433g·(m2·a)-1;3有机物输入差异是导致果园和刺槐生态系统土壤固碳功能差异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