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41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31.
设计了异波折板水解酸化-A2O一体化反应器,进行生活污水处理的实验研究。10个月的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HRT)为8 h时,最适COD进水浓度为240-100mg/L,最佳混合液回流比(r)-污泥回流比(R)为250%-100%。控制反应器于以上运行参数下,25±2℃所对应的COD、TN和TP去除率分别为96.84%、67.55%和81.92%。当温度降至7℃时,其COD、TP和TN分别降至86.35%、50.25%和65.68%。基于实验分析结果,阐明了一体化反应器高效性的机理在于异波折板水解酸化段具有高效传质特性和A2O段具有复合式活性污泥-接触氧化好氧池的特点。  相似文献   
32.
安徽省O3浓度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7—2018年安徽省13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O3浓度观测数据及各月份的气象与前体物排放数据,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安徽O3浓度的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安徽O3浓度的峰值出现在5月和6月, 超标率分别为31.4%和42.8%. O3浓度整体呈空间集聚特征, 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安徽东北部的蚌埠、宿州、淮南和滁州4市, 低值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 气象要素是安徽省O3浓度格局形成的主控因素, 其中6月的边界层高度(q=0.644)、近地面太阳辐射(q=0.597)和风速(q=0.571)的影响最大, 且呈正向影响, 风速的增大和边界层高度的增加可能使得输入性污染增加. 降雨量(q=-0.532)和相对湿度(q=-0.559)呈负向影响, 且降雨带的移动是影响安徽夏季O3分布格局的一项关键因素. 本地前体物排放对安徽O3浓度的影响受到气象要素的驱动, 在夏季呈正向, 而冬季呈反向, 其中CO的影响相对较大. 6月气象要素与本地前体物排放的双因子交互驱动对O3浓度的空间分异具有增强作用. 边界层高度和近地面太阳辐射与本地前体物的组合解释力均大于0.7, 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 应进一步加强对本地前体物排放的管控.  相似文献   
33.
植物基因工程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应用广泛,但超富集植物的寻找耗时费力,现存超富集植物通常生长缓慢、生物量低、地域限制较大,导致植物修复效果不能达到预期.基因工程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为提高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综述基因工程强化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着重关注植物修复关于重金属转运、储存、解毒过程的调控过程,主要包括:①控制植物体内重金属由胞外运移至胞内的关键基因,主要有锌铁调控蛋白、黄色条纹样蛋白、天然抗性相关巨噬细胞蛋白,作为载体参与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不同组织的转运.②改变重金属在细胞内储存位置、提高植物耐受能力的关键基因,主要调控ATP结合盒转运器、阳离子扩散促进器和P1B型ATPases,通过增强植物对重金属的区隔化能力来实现储存功能.③降低重金属对植物毒害作用的关键基因,主要调控植物体内植物络合素、金属硫蛋白的大量合成,并络合重金属形成螯合物.根据植物基因对重金属超耐性和超富集的作用机制,建议后续研究可利用基因工程向目标植物导入相关功能基因,使其在目标植物中高效表达,并在实际环境中进行植物生长测试应答机制,最终更好地调控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平衡关系,以克服超富集植物与环境适配性差的缺陷.   相似文献   
34.
西部某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在注入氮气的过程中,存在着氮气源内含有氧气的问题,这对油田的实际生产产生很大的安全威胁。为了研究该油藏注气的可行性,在室内进行了氮气不同含氧量条件下注入过程、生产过程以及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评估实验,得到不同含氧条件下注氮气驱的评价效果。研究表明:在高温高压油藏内部,氧气不会因分子质量较大等原因发生沉积;含氧氮气在油藏内部会与原油发生氧化反应,氧气含量越高,氧化反应越强;氧化产生的CO2对油藏的抽提作用明显,会使油藏流体变稠,气油比降低。文中用化学法和作图法对产出气体的临界氧含量作出简单确定,化学法确定临界氧含量为12%左右,作图法为16%,考虑到安全系数等因素,建议实际生产过程中氧气含量应低于8%。  相似文献   
35.
王雷  金宜英  聂永丰 《环境科学》2009,30(11):3399-3404
针对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高钙含量特征,在室温下采用CO2对焚烧飞灰在液固比(L∶S)为0.25∶1的条件下进行加速碳酸化处理,考察加速碳酸化处理对焚烧飞灰中重金属(As、Cd、Cu、Zn、Sb、Pb)浸出特性的影响.焚烧飞灰XRD分析表明,加速碳酸化处理后飞灰中的Ca(OH)2和CaClOH衍射峰消失,而CaCO3的衍射峰增多,且强度增加.加速碳酸化处理后飞灰中铅的形态发生了改变,并且能够检测到铜的化合物.TG/DTA分析表明,焚烧飞灰在440℃之前增重达到5.70%,SEM-EDS分析证实了Ca(OH)2(s)+CO2(g)→CaCO3(s)反应的发生.焚烧飞灰加速碳酸化处理后的TCLP浸出实验表明,碳酸化时间在2 h内,重金属的浸出浓度除Cd保持不变外都显著下降;而当碳酸化时间超过50 h后,重金属的浸出浓度除Pb外普遍高于飞灰未经碳酸化处理时的浸出浓度.  相似文献   
36.
添加剂对垃圾焚烧飞灰熔融过程二噁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添加剂对垃圾飞灰熔融处理过程中二噁(口英)分解特性的影响,选择碱性氧化物CaO和液体陶瓷(LC)2种添加剂,改变温度、气氛和熔融时间研究2种添加剂对二噁(口英)分解率的影响.研究表明CaO对二噁(口英)分解影响随气氛不同而改变,氧化气氛下,加入CaO使二噁(口英)的分解率略微降低,而在还原气氛下则会使二噁(口英)分解率升高.液体陶瓷添加剂对熔融过程二噁(口英)分解有显著影响.1400℃时,随着LC添加比例由0增加到10%,二噁(口英)分解率则从99.997%升高到100%.同时加入10%的LC可以使二噁(口英)的完全分解温度由无添加剂时的1460℃降低至1100℃.  相似文献   
37.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加速碳酸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雷  金宜英  聂永丰 《中国环境科学》2009,29(10):1111-1116
针对垃圾焚烧飞灰中钙及两性重金属含量高的特点,在高液固比(10:1)条件下对焚烧飞灰进行加速碳酸化处理以改善飞灰的理化特性.采用XRD、SEM、压汞分析以及硫酸硝酸毒性浸出方法,对加速碳酸化处理后飞灰的晶相、形貌、孔隙特征及重金属(Pb、Cu、Zn、Cd、Ni、Cr)浸出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速碳酸化处理后飞灰中的CaClOH峰消失,而CaCO3的峰增加,且强度增加.加速碳酸化处理可以有效降低焚烧飞灰的pH值, Pb、Cu、Zn和Ni的浸出分别减少了99.7%、93.9%、90.6%和27.8%,而Cr的浸出浓度增加了29.7%.  相似文献   
38.
以焚烧飞灰为主要原料,采用灰熔点测试、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了掺加SiO2(以w计)对焚烧飞灰熔融特性的影响,并利用CASTEP模块模拟计算生成矿物的反应活性. 结果表明,当w(SiO2)为29.14%时,焚烧飞灰流动温度为1 355 ℃,比原灰降低了近200 ℃,熔融特征温度随w(SiO2)增加而上升. 将焚烧飞灰熔融并热处理后得到微晶玻璃,其矿物质组成为硅灰石、假硅灰石、钙铝黄长石、钙铁榴石、硬石膏和三型钾霞石等. 分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假硅灰石、钙铝黄长石和钙铁榴石形成能高,属耐熔矿物,而硅灰石、硬石膏和三型钾霞石等助熔矿物的低共熔会导致灰熔融温度降低. SiO2/CaO(质量比,下同)<1时,过量的Ca2+易与活性氧发生集聚反应,形成热稳定性好的假硅灰石;SiO2/CaO接近于1时,生成以硅灰石为主晶相的助熔矿物,硅灰石形成能为-41.67 eV,低于其他矿物,并且晶体氧原子中活性氧比例达到77.78%;当SiO2/CaO>1时,大量无定形SiO2及方石英(非活性氧)的存在致使灰熔融温度升高. 硅酸盐矿物熔体中非活性氧(Si—O—Si)和活性氧(Si—O,自由氧)占氧原子比例的变化是焚烧飞灰熔融特性改变的内因.   相似文献   
39.
2019年6月8日至17日,安徽省滁州市发生一次持续性臭氧(O3)污染过程,O3浓度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浓度限值3%~45%。基于滁州市老年大学监测站点空气质量数据、滁州市气象站及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运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方法,研究污染发生时段的气象和区域传输特征。结果表明:①在此次O3污染过程中,日最高温度的变化范围为25.5~34.7 ℃,风速整体小于4 m/s,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午后的相对湿度在40%左右。在该时段内,滁州市基本处于均压场的控制之中,且受到锋面气旋外围下沉气流的影响,大气层结稳定。②O3污染发生期间,滁州市主要受东南方向气流的影响,但来自山东省、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北部的气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6月9日夜间至10日上午的O3浓度异常高值,与9日下午的气压异常低值及9日夜间的大气边界层高度异常高值密切相关。上述气压及大气边界层高度异常值的出现使得上风向高浓度O3被输送至滁州。③此次污染过程的潜在贡献源区主要分布于安徽省东南部、江苏省中西部和浙江省北部等地。上述区域的加权潜在源贡献因子(WPSCF)值大于0.4,加权浓度权重轨迹(WCWT)值超过了100 μg/m3。今后,滁州市在O3污染防控工作中应加强与上述区域的联防联控。  相似文献   
40.
通过在丰水期对贵州省某流域城市河段悬浮物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运用单因子指数法、生态风险评价法、因子分析法,初步探讨了该河段Cu、Zn、Pb、Hg、Cd、Cr、Ni及As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污染特征、潜在生态风险及主要来源。检测结果显示,沉积物和悬浮物中Hg、Cd、Zn、Pb、As的平均含量较高,是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的1.02~16.97倍。单因子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在沉积物中,Zn、Pb、As为轻度污染,Hg和Cd为重度污染;在悬浮物中,Cu、Pb、As为轻度污染,Zn为中度污染,Hg和Cd为重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Hg和Cd的生态风险最大,为主要污染元素。研究区沉积物样品综合生态风险指数(RI)介于183.27~1 393.96,平均值为912.06,总体处于严重生态风险等级;悬浮物样品RI值介于341.53~612.38,平均值为436.85,总体处于重度生态风险等级。其中,沉积物样品重金属平均生态风险等级高于悬浮物样品,支流样品重金属生态风险等级总体上低于干流下游样品。根据因子分析法分析结果,初步推测沉积物及悬浮物Hg、Cd、Cr、Ni含量主要受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