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82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湿地公园对局地气候舒适性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湿地公园对局地气候舒适性的影响,利用WRF数值模式,对重庆市梁平区待建湿地公园的位置与面积规划进行敏感性试验。结合当地主导风向和实际项目需求,设计了不建设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占地分别达10 km2、15 km2和20 km2等面积敏感性试验,以及湿地公园位于保护区西南部、东北部和分为南北两部分等建设位置敏感性试验。通过对比不同试验方案下垫面修改前后模拟结果的2 m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并计算热气候指标,认为湿地公园建设面积约15 km2、且将湿地分为两部分但东北部面积较大时,对当地的局地气候舒适性有较好改善。对风场的分析表明,这可能是因该规划方案能产生新的风道所致,因此也说明湿地公园的规划应当将局地风环境状况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电催化反硝化是处理硝酸盐废水技术之一。本文综述了电催化反硝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电催化反硝化直接电子转移和原子氢(H*)介导间接还原两种反应机理,总结了电催化反硝化的决速步是将NO3-还原为NO2-以及决定产物选择性的关键中间体是NO。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元素掺杂方法及其对电极材料催化活性中心和电催化反硝化反应路径的调控效应,提出了元素掺杂是提高电极材料催化活性、产物选择性和长期稳定性的有效手段。此外,还讨论了其他因素如水质特征、运行参数等对电催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明确了水中共存卤素离子如Cl-和Br-等可显著提高N2选择性以及大多数电极材料在中性条件下还原效果最佳。面向日益增长的硝酸盐废水处理需求,指出了电能消耗高和实际废水水质成分复杂导致副反应多是限制电催化反硝化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瓶颈。由此,展望了电催化反硝化技术研究未来需要针对多种实际废水的理化性质开展长期中试试验,除了提高还原速率和产物选择性外,还要重点关...  相似文献   
13.
污水厂Carrousel氧化沟溶解氧和速度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长沙某污水处理厂的Carrousel氧化沟进行现场测试,获得不同截面的溶解氧和速度的数据,探讨了表曝机台数、沟深、沟的长宽比、进出水位置对溶解氧和速度的影响。初步掌握了该Carrousel氧化沟内溶解氧和速度的变化规律,认为通过调节倒伞形表面曝气机,可以在沟内不同区段创造好氧与缺氧的环境,为最终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的高效运行做准备。  相似文献   
14.
苏北地区农业环境问题及管理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配合江苏省“碧海计划”和盐城市海洋经济绿色农业的发展,探讨了现阶段农业环境污染控制的直接政策管理、经济手段和人工生态工程处理三种方案,其中政策管理,如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规定能减少污染,直接经济投入少,但是执行管理成本高,且政策见效慢;经济手段能减少污染,但环境目标达标不确定,且需要完善的市场环境,目前来说,本地区市场机制不完善,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人工湿地生态工程,前期投入大,但管理成本低,环境目标确定,但不能快速削减污染负荷。三种方案各有所长,在实际操作中,应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产业状况、方案时间迟度组合使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易燃液体仓库的潜在危险的分析和研究,以及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说明安全监控技术的重要性。在对监测参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对监测易燃液体仓库的安全监控系统和监测点的布置以及采用合适的探测器。  相似文献   
16.
白洋淀由于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部分区域内源污染严重.针对该类区域,"十三五"水专项开展了生态清淤试点工程以实现内源治理.在清淤过程中底栖生物容易遭到严重破坏,与之密切联系的食物网受到影响.在沉水植物补种成功后,如何科学地恢复底栖动物群落并维持长效稳定,急需寻求解决方案.本研究于2018年对白洋淀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根据调研结果、习性特征和食物网模型,提出了受损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恢复方案.研究发现,春季优势种为螺类软体动物和虾类甲壳类动物,夏季和秋季为螺类软体动物和昆虫类摇蚊幼虫.全年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圆田螺、中国圆田螺、羽摇蚊和大红德永摇蚊.通过食物网模型计算,确定了软体动物是2010年和2018年的关键功能组.因此,综合优势种和关键种,底栖动物群落恢复物种主要选择虾类、螺类和摇蚊幼虫.根据底栖动物的习性,确定甲壳动物和摇蚊幼虫以自然恢复为主,螺类以人工恢复为主的恢复方式.针对螺类关键物种,根据2018年调研生物量、工程经验值和生态容量综合确定其恢复投加量合理范围.通过以上研究,建立了基于食物网成熟度和稳定性的底栖动物群落恢复优化调控方案,为受损底栖动物群落的恢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生境,开发了一种可原位供氧同时削减内源氮释放的缓释氧材料。发现以m(CaO2):m(白土):m(水泥)=2:1:1制备的缓释氧材料具有较好的释氧和pH缓冲能力。通过模拟实验比较缓释氧材料不同投加方式(表层投加和泥内投加)对释氧和沉积物中污染物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表层投加缓释氧材料使得上覆水中DO浓度和pH值明显升高,而在泥内投加可以使pH值维持在7.5以内,同时DO浓度缓慢增加,延长了释氧周期;2)缓释氧材料对沉积物中NH4+-N释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表层投加方式明显高于泥内投加,以空白组作参比,静态培养31 d后,泥内加入缓释氧材料对NH4+-N的抑制率为53.4%,而表层投加对NH4+-N的抑制率达到81.1%,投加释氧材料有利于提高上覆水DO水平,促进硝化细菌的生长,从而抑制NH4+-N的释放;3)缓释氧材料有利于微生物生长,促进了微生物腐殖化作用,从而对沉积物中类陆源腐植酸的释放略有促进,而对类酪氨酸蛋白释放略有抑制;4)缓释氧材料可促进沉积物中Fe/Al-P向Ca-P转化,对DIP的释放略有抑制,但由于pH增加导致沉积物中DOC以及重金属As和Cr的释放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有助于节约劳动投入、抑制农作物病虫害和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然而过量施用农药,不但有损使用者健康,而且会危害食品安全,污染生态环境。从社会和私人利益最大化视角,应用农药环境测算工具、环境影响因子和损害控制模型,将水稻生产中农药过量施用的外部成本映射为对农药使用者、农产品消费者和环境中非靶标生物的危害损失,估算水稻生产中农药的最佳施用成本和过度施用成本。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水稻生产中农药过量施用现象较严重,2016年农药施用成本(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为225.3元·hm~(-2),分别是社会和私人最佳施用成本的1.45倍和1.22倍。1990年至今,水稻生产中农药施用的外部成本呈上升趋势,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逐步加深。1990—2016年,水稻生产中农药外部成本由11.2增长至76.7元·hm~(-2),增长5.8倍,年均增长率高达7.3%。单位面积耕地农药的社会和私人最佳施用成本的数量和增速不一致。2016年农药的社会和私人最佳施用成本分别为155.5和184.0元·hm~(-2),后者比前者提高18.3%;1990—2016年,农药的社会和私人最佳施用成本之间的差距,由11.0增长至28.5元·hm~(-2),增长1.6倍,私人最佳施用成本增速快于社会最佳施用成本。因此,公共部门应合理规制高毒农药产量,发展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加强农药施用技术培训,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社会化防控,着重调和社会与私人利益最大化时农药施用成本不一致问题,并大力倡导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或物理防治措施,从源头控制化学农药过量施用。  相似文献   
19.
王梓璇  王圃  王颖  彭翰  华佩  张晋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7):2942-2950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水体中污染物超标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较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水环境监测与预报是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地表水砷(As)污染的准确预报,本研究提出小波分解、遗传算法与BP人工神经网络的耦合建模方法,并结合某河流监测站1998—2016年共19年的地表水质监测数据,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和信息指标评价法对模型输入变量进行筛选,最后对比分析了在不同水质参数输入情况下BP人工神经网络(BPNN)、遗传算法改进的BPNN(GABP)、小波-遗传BPNN耦合模型(W-GABP)对后6年(2011—2016年) As浓度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RMSE)、决定系数(R2)、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以确立最优模型.结果表明:①多水质参数BPNN、GABP与W-GABP耦合模型预测结果的MAPE分别为17.51%、15.98%、14.46%,单水质参数BPNN、GABP与W-GABP耦合模型预测结果的MAPE分别为18.78%、16.74%、7.83%;②小波分解数据前处理及遗传算法均能较大程度地提高预测模型的精度;③对于地表水水质预报,需对比不同模型在不同输入变量下的预测结果,以获得最佳的预测精度.单水质参数输入的W-GABP耦合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报地表水As浓度的变化情况,对数据缺乏地区水质监控和地表水As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酚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和在含酚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石油化工厂的活性污泥和废水混合物中分离到10个降解酚的细菌菌株,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5个菌株(PD1、PD2、PD6、PD7和PD39)被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4个菌株(PD4、PD5、PD8和PD9)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1个菌株(PD3)为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sp.).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D39菌株的酚降解特性、最适生长条件、降解底物的范围、儿茶酚1,2-双加氧酶(C12O)和儿茶酚2,3-双加氧酶(C23O)活性、含酚废水的生物处理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PD39菌株的最适生长和降解条件是,培养基的起始pH为7.0,培养温度为30℃,酚浓度为800 mg/L,对酚的最大降解浓度为1 200 mg/L.酚浓度为637 mg/L的工业废水经72 h处理酚的去除率达到99.96%.PD39菌株有很好的应用潜力来作含酚废水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强化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