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综合类   17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马尾松林是三峡库区主要植被组成之一。实地调查表明: 目前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可分为21 个群落类型;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在群落梯度上的分布规律均为:草本层> 灌木层> 乔木层;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无规律性。  相似文献   
22.
经营模式对毛竹林生物量、碳贮量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了湘中丘陵区毛竹笋用林(Ⅰ)、笋材兼用林 (Ⅱ)和材用林(Ⅲ) 3种不同经营目标下的竹林年龄结构、生物量分配及碳贮量格局。结果表明:应减少1~2 a、增加5~6 a生竹的留养比例,控制达到1~2 a、3~4 a、5~6 a各占1/3左右的立竹年龄结构。不同层次生物量表现为乔木层>凋落物层>林下植被层,毛竹笋用林经营有利于增加乔木层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5183~5566 t/hm2、8895%~9293%,林下植被层生物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154~258 t/hm2、258%~443%,凋落物层生物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269~386 t/hm2、449%~662%。毛竹林总碳贮量排队顺序为Ⅱ(14263 t/hm2)>Ⅰ(13389 t/hm2)>Ⅲ(13004 t/hm2),笋材兼用林有利于提高竹林碳贮能力。不同层次碳贮量排列顺序总体均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林下植被层。湘中丘陵区毛竹林生物量、碳贮量较低,应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相似文献   
23.
利用三峡库区及周边32个气象站点1960~2006年的气温资料,运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分析和〖WTBX〗t〖WTBZ〗检验等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近50 a来的气温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近50 a来三峡库区气温变化总体上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率为013℃/10 a;其中1960’s~1980’s末存在一个缓慢降温过程,1980’s末后快速增温。(2)三峡库区各季节平均气温变化过程与年气温变化过程相似,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增温率分别为010、0005、019和021℃/10 a,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对库区年平均气温上升的贡献率最大。(3)年均气温跃变出现在1996年,春、夏、秋、冬四季气温跃变点分别出现在1996、1993、1997、1996年,季节气温的跃变与年均气温跃变具有较好的同步性。(4)三峡库区偏暖和显著偏暖年份都发生在1996年以后,其中1998〖JP2〗和2006年为异常偏暖年份;偏冷年份基本出现在1990’s以前,尤其集中在1980’s,但无显著偏冷和异常偏冷年份。〖  相似文献   
24.
三峡库区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三峡库区及周边32个气象站点1960~2006年的气温资料,运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分析和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近50a来的气温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近50a来三峡库区气温变化总体上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率为0.13℃/10a;其中1960’s~1980’s末存在一个缓慢降温过程,1980’s末后快速增温。(2)三峡库区各季节平均气温变化过程与年气温变化过程相似,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增温率分别为0.10、0.005、0.19和0.21℃/10a,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对库区年平均气温上升的贡献率最大。(3)年均气温跃变出现在1996年,春、夏、秋、冬四季气温跃变点分别出现在1996、1993、1997、1996年,季节气温的跃变与年均气温跃变具有较好的同步性。(4)三峡库区偏暖和显著偏暖年份都发生在1996年以后,其中1998和2006年为异常偏暖年份;偏冷年份基本出现在1990’s以前,尤其集中在1980’s,但无显著偏冷和异常偏冷年份。  相似文献   
25.
三峡大坝对三峡库区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广受国际关注,水质问题关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保部发布的2004~2017年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入库断面(重庆朱沱)和出库断面(湖北宜昌南津关)水质因子(DO、高锰酸钾指数和氨氮)监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法分析水库水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入库和出库断面DO均保持Ⅰ级水质标准,均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入库断面高锰酸钾指数呈上升趋势,氨氮呈下降趋势,近年均保持Ⅱ级水质标准;出库断面高锰酸钾指数和氨氮呈显著下降趋势,近年保持Ⅰ级水质标准。相对于入库断面,出库断面水质在逐步改善,近年出库断面水质优于入库断面。突变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入库断面各项水质因子均存在不显著的突变,突变时间主要发生在2005年和2008年;出库断面水质因子无突变,表明出库断面水质维持状况比入库断面平稳。库区水体中DO、高锰酸钾指数和氨氮含量与水情特征和库区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水库水位抬高,水流速度下降和泥沙沉积,有利于污染物沉入底泥。三峡水库水质维持及改善需要控制和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水排放、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和船舶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   
26.
以三峡库区兰陵溪农林复合系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小流域氮磷流失量及其浓度进行连续监测,结合丰水期次降雨分析径流氮、磷输出变化特征及其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小流域雨季径流总量为50.92×10~4m~3,输出总氮载荷为52.43kg·hm~(-2),其中以硝态氮(30.26 kg·hm~(-2))和颗粒态氮(21.61 kg·hm~(-2))为主体,输出总磷为0.10 kg·hm~(-2);(2)降雨量分布具有阶段性特征,丰水期强降雨是土壤养分输出的主要驱动,其降雨径流贡献了雨季88%的总氮和90%的总磷流失;(3)小流域土壤养分氮、磷主要经由降雨形成地表径流过程输出,占养分总流失量的68%和74%;(4)降雨径流过程硝态氮浓度与径流量表现为负相关,养分输出主要在径流过程后期;径流的氨氮、总磷浓度与降雨量显著正相关,输出主要在径流过程前期;(5)雨季流域水体总氮浓度超标,降雨或非降雨期间均属劣Ⅴ类水质.  相似文献   
27.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分类系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三峡库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37%,根据设置在库区各县市的81个典型样地和4条样线的调查,结合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库区内现有森林可初步分为2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18个群系组,44个群系,102个群丛  相似文献   
28.
RS在森林病虫害监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森林病虫害是影响森林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森林病虫害的快速准确监测、检测及其损害评估无论对森林经营者还是生态学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大的空间尺度上,遥感数据早已被广泛有效地用于检测森林病虫害所引起的失叶现象。目前,在森林病虫害的遥感监测方面所利用的遥感数据主要有Landsat TM,MSS和SPOT HRV等卫星遥感数据和多种航空遥感数据;此外,各种地面辅助地理散据和野外调查数据可以提高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精度。不同类型的森林往往感染不同的森林病虫害,而不同的森林病虫害所引起的森林受损症状不同,有的病虫害导致森林反射光谱的显著变化,有的则导致森林大量失叶。因此,对不同病虫害的遥感监测方法不同。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图像增强、图像分类和影像差等病虫害监测技术已显粗糙。近年来,更多、更复杂的图像处理方法被广泛用于检测病虫害引起的森林变化,各种数学方法和GIS技术也为病虫害的遥感监测提供了新的活力。虽然森林病虫害的遥感监测面临挑战,但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遥感技术的进步,森林病虫害的遥感检测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9.
兰陵溪小流域是三峡库区的典型小流域,其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示范效应。基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适应力和社会价值研究的小流域健康状况评估,可为生态系统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利用遥感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建立基于Fishnet网格的兰陵溪小流域健康评价数据库,选用压力 状态 响应评价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2~2009年小流域生态健康进行评价,分析兰陵溪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时空变化规律。从压力、状态、响应等3个方面选择12个指标构建了小流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外界对小流域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小流域自身状态及响应指标,且健康评价数据可选用调查统计数据和遥感数据,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随海拔的上升,人口密度减小和森林植被覆盖度提高,健康指数明显升高。因此,在兰陵溪小流域内海拔较高、森林植被覆盖度高、人类活动少的西南部健康评价综合指数明显高于海拔低、森林植被较少、人口密度大的东北部及中部河谷区域;在2002~2009年,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好转的网格数占总数的94444%,健康指数平均值从0531提高到0781;兰陵溪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改善主要得益于土壤侵蚀强度的降低和生态弹性指数的提升,两者对提高健康指数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0887%和23153%。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通过综合治理,特别是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提升生态系统的弹性和服务功能,可以大幅度改善小流域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30.
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产量、养分含量及养分归还量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文献收集法对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主要分布区凋落物产量、养分含量和养分归还量进行分析,以研究我国马尾松林主要分布区凋落物养分动态和区域特征,以期在区域尺度上为马尾松林生产经营和生态管理提供更全面和更具普遍性的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产量差异显著,并随林分龄级而异,10~20、20~30 a龄级马尾松林凋落物产量差异较0~10、30~50 a龄级马尾松林凋落物大,产量最高地区的10~20、20~30龄级林分分别是产量最低地区同一龄级的293、274倍,30~50 a生林分产量最高地区仅是最低地区的137、163倍;凋落物不同养分含量差异显著,三峡库区N元素含量较高,福建三明P、Ca、Mg元素较高,K元素则是贵州龙里较高;广西武宣23 a生林分N归还量是8 a生N归还量的345倍,K归还量则是1013倍。不同凋落物组织器官受环境影响的因素不同,不同林分对环境和立地因子的响应不同,因为气候对凋落物产量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而在局部区域凋落物产量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凋落物养分含量受林分土壤主要养分调节,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反映土壤养分的潜力,土壤养分通过马尾松的生长影响凋落物产量,说明马尾松林凋落物养分循环与土壤养分状况有很大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