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冬水田转稻麦轮作对小麦生长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川中丘陵地区典型冬水田(RF)及冬水田转稻麦轮作处理(RW)在小麦生长季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并同步测定了土壤温度、水分和可溶态碳氮含量.结果表明,RW在小麦生长季的CH4、生态系统呼吸CO2和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0.05、117.01 mg·m-2·h-1(以C计)和77.19μg·m-2·h-1(以N计),而RF相应通量分别为1.43、7.85 mg·m-2·h-1和-0.61μg·m-2·h-1.RW施氮肥后出现N2O的排放峰,其N2O直接排放系数为1.28%.土壤可溶态有机碳含量与CO2通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42,p0.01),与CH4、N2O的相关关系不显著;硝态氮、可溶态总氮含量与N2O通量的关系为显著正相关,但与CH4通量呈显著负相关.RF的综合增温潜势(以CO2-eq计,下同)为3.03 Mg·hm-2,大于RW(-1.66 Mg·hm-2),暗示冬水田转稻麦轮作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综合增温效应. 相似文献
22.
湖北省油菜种植氮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领域大量活性氮损失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活性氮的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指导农业生产的低氮化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该文以湖北省油菜种植大县沙洋县为案例地,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法,核算油菜种植过程的氮足迹,并分析不同耕作方式、轮作模式和肥料类型对油菜田间种植阶段活性氮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田间种植环节产生的活性氮占总排放量的98.13%,是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活性氮排放的主要来源。免耕较常规翻耕可减少1.31%的活性氮排放。轮作方式对活性氮排放影响显著,前茬为旱作棉花情况下的活性氮是前茬作物为水稻的1.4倍。肥料类型对所排放活性氮的组分有显著影响,施用有机肥可有效减少活性氮排放。研究结果可为农业低氮种植、发展低碳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三峡库区小流域河流可溶性硅、无机氮和磷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定点监测的方法对三峡库区2个小流域水体中可溶性硅(DSi)、可溶性无机氮(DIN)和可溶性磷(DP)含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结果表明,2006年宝塔河流域和曲溪流域Dsi含量在0.18~19.89 mg·L-1之间,DIN含量在0.39~6.85 mg·L-1之间,枯水季节含量高于丰水季节;DP含量在0.01~0.08 mg·L-1之间,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曲溪流域水体中DSi、DIN的含量明显高于宝塔河,这可能与当地的农户活动、土地利用类型、施肥量等因素有关;而DP含量在两流域间无明显差异,具体影响因素还有待探索.两流域水体中DSi、DIN含量均高于库区水体,DP含量低于库区.宝塔河流域水体中的DSi、DIN和DP的含量比例为138:81:1,而曲溪流域为500:350:1,从水体营养学角度来看,两流域营养物质含量比均达到发生"水华"现象的程度,其水环境问题的潜在威胁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4.
为探究微塑料输入与秸秆添加对橘园土壤氮磷淋溶的影响,以湖北省当阳市橘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土柱淋溶模拟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氮磷淋溶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仅微塑料输入下,微塑料输入量增加会提高土壤(TN、NO3--N、NH4+-N和TP)淋溶量. ②秸秆添加下,微塑料输入量增加,减少了土壤TN和NO3--N淋溶量,提高了土壤NH4+-N和TP淋溶量. ③微塑料输入下,土壤氮磷淋溶量的关键影响因子为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秸秆添加下,主要受土壤碳氮含量影响;其中微塑料输入与秸秆添加均显著提高土壤pH,但其对氮磷淋溶量的路径系数未达显著相关. 结果显示,聚丙烯微塑料输入与秸秆添加对土壤氮磷淋溶的影响与微塑料的输入量和是否添加秸秆有关. 研究表明,微塑料的输入会提高土壤氮磷淋溶量;尽管秸秆添加条件下,可以减少由微塑料输入引起的氮素淋溶损失,但土壤磷素淋溶损失却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5.
为明确蚯蚓暴露于不同量聚丙烯(PP)微塑料后对土壤CO2、N2O排放的影响,采用湖北当阳橘园土壤,进行室内培养试验,设置了5个处理:对照(CK)、接种蚯蚓(E)、接种蚯蚓并添加低量聚丙烯(0.25%干土重m/m,M1+E)、接种蚯蚓并添加中量聚丙烯(2%干土重m/m,M2+E)和接种蚯蚓并添加高量聚丙烯(7%干土重m/m,M3+E).结果表明:接种蚯蚓可以显著增加土壤CO2、N2O的排放,相比未接种蚯蚓(CK)处理,土壤的CO2、N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4.17、1.79倍,且接种蚯蚓显著提高了土壤p H.而微塑料添加后显著降低了土壤CO2、N2O排放,其中,接种蚯蚓并添加高量微塑料对土壤的CO2、N2O排放抑制效果最明显,分别降低了16.99%、27.28%.微塑料的添加会显著降低蚯蚓生物量,低、中、高量微塑料处理下蚯蚓生物量损失值较仅接种蚯蚓增加了29%、48%、... 相似文献
26.
本文研究了添加外源褪黑素对As~(3+)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外源褪黑素能促进As~(3+)胁迫下水稻种子的萌发,提高水稻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当As~(3+)浓度为100μmol·L~(-1)时,添加100μmol·L~(-1)褪黑素能使水稻种子发芽率和总根长比对照分别提高57.1%和50.0%。添加褪黑素能显著提高As~(3+)胁迫下水稻幼苗中抗氧化酶系统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并降低水稻幼芽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当As~(3+)浓度为100μmol·L~(-1)时,添加50μmol·L~(-1)和100μmol·L~(-1)褪黑素导致水稻幼芽中POD活性比对照处理分别提高57.5%和114.8%,CAT活性提高29.4%和53.8%,SOD活性提高31.5%和56.0%,丙二醛含量比对照处理降低16.5%和31.9%。添加褪黑素也能显著提高As~(3+)胁迫下水稻的根系活力,当As~(3+)浓度为100μmol·L~(-1)时,50、100μmol·L~(-1)褪黑素处理后根系活力比对照分别提高42.4%和124.1%。这说明添加外源褪黑素可缓解As~(3+)胁迫对水稻的脂质过氧化损害,有效降低As对水稻内膜的破坏,显著缓解As污染对水稻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27.
为进一步理解红壤旱地土壤中碳源与土壤氮养分之间的耦合作用机制,以华中地区典型红壤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静态培养法,设置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添加葡萄糖、乙酸、草酸3种碳源对红壤旱地土壤中氮素矿化及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好氧培养下,不同碳源的添加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与对照处理(CK)相比,添加葡萄糖在整个培养期间内显著地促进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的减少(p0.01),在培养第1 d,添加葡萄糖显著地促进了氧化亚氮(N_2O)的排放、硝态氮(NO_3~--N)含量的减少(p0.01);添加乙酸也显著促进了上述过程(p0.05),但促进作用没有葡萄糖强烈;而添加草酸对上述过程的促进不显著.30 d培养结束后,葡萄糖、乙酸、草酸3种处理的DON含量分别为14.84、19.46和23.47 mg·kg~(-1),比CK处理(24.20 mg·kg~(-1))分别减少了38.68%、19.59%、3.02%;葡萄糖、乙酸、草酸3种处理的NO_3~--N含量分别为8.77、13.89和20.42 mg·kg~(-1),比CK处理(17.23 mg·kg~(-1))分别减少了49.10%、19.38%和增加了18.51%.研究表明,碳源的可利用性是促进土壤氮素矿化和反硝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8.
湖北省畜禽粪便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禽粪便是农业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合理的粪便管理方式可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减少环境污染.为明确不同养殖模式下适宜的粪便管理方式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性,以湖北省为案例地,针对不同畜禽的粪便特征、区域自然条件和畜禽养殖模式等,筛选适宜的粪便管理方式;运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的畜禽粪便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测算模型,在优化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排放因子预测,估算由粪便管理方式改进所带来的减排潜力.结果表明,粪便管理经优化后畜禽粪便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98~357.82 kg·头-1·a-1(以CO2当量计).根据养殖规模发展趋势预测,至2020年全省畜禽粪便优化管理所带来的减排潜力可达322.78万t(以CO2当量计).不同地区间减排效果则与当地养殖规模、养殖结构、养殖模式及适宜的畜禽粪便管理方式密切相关;畜禽种类间粪便特性的不同是其CH4和N2O减排效率迥异的主要原因;规模化养殖粪便管理方式优化是实现区域温室气体减排的重点.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和畜禽养殖特征等,筛选适宜的粪便管理方式是实现区域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9.
碳底物含量对厌氧条件下水稻土N2、N2O、NO、CO2和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理解底物碳氮对厌氧条件下水稻土排放氮素气体——氮气(N2)、氧化亚氮(N2O)和一氧化氮(NO)以及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的影响,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定量了解反硝化产物组成对碳底物水平的依赖性,也有助于氮转化过程模型研发中制定正确的关键过程参数选取方法或参数化方案.本研究采用粉砂壤质水稻土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和加碳(C+)两个处理,前者的初始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分别为~50 mg·kg-1和~28 mg·kg-1,后者的分别为~50 mg·kg-1和~300 mg·kg-1.采用氦环境培养-气体及碳氮底物直接同步测定系统,研究了完全厌氧条件下碳底物水平对上述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CK处理无CH4排放,而C+处理可观测到CH4排放;C+处理的综合增温潜势显著高于CK处理(P<0.01);NO、N2O和N2排放量占这3种氮素气体排放总量的比重,在CK处理分别约为9%、35%和56%,在C+处理分别约为31%、50%和19%,处理间差异显著(P<0.01).由此表明,碳底物水平可显著改变所排放氮素气体的组成;对于旱地阶段硝态氮比较丰富的水稻土,避免在淹水前或淹水期间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30.
农药污染与土壤微生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工业的发展,“三废”、农药、化肥、塑料制品对农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了。污染物进入土壤后既污染了环境,又使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分解者,其活动是衡量生态系统中各种功能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微生物在转化有机质的过程中对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有机毒物的分解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而能减少污染物的毒性。但是,高浓度的环境污染物却能使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本文仅就有机污染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和微生物对污染物的转化或解毒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