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5篇 |
免费 | 45篇 |
国内免费 | 7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70篇 |
废物处理 | 10篇 |
环保管理 | 36篇 |
综合类 | 297篇 |
基础理论 | 43篇 |
污染及防治 | 37篇 |
评价与监测 | 23篇 |
社会与环境 | 12篇 |
灾害及防治 | 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54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为阐明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本文选取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胡桃楸阔叶林、蒙古栎阔叶林、油松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丛和草甸6种典型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采样与实验室分析对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及周转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最高,分别为188.5 g/kg和10.9 kg/m2,周转速率最低,为0.019 6/a;针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最低,分别为68.6 g/kg和5.7 kg/m2,周转速率为0.074 9/a;灌丛表层土壤有机碳周转速率为0.077 4/a。土壤有机碳含量整体上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土壤水分的增加和土壤温度的下降使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呈上升趋势,而使有机碳周转速率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升高呈逐渐上升趋势。海拔通过影响不同植被群落土壤水热条件来影响微生物活动及凋落物的分解,进而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和周转速率。本文为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碳储量和周转研究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62.
阐述了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工艺流程与反应机理,探讨了反应温度、废气进口组分、废气中水蒸气含量、气体流速、气溶胶等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分析认为:一段式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可改变低温等离子体特征及催化剂催化特性,但尚未解决尾气臭氧逃逸、副产物产生及放电稳定性等问题;两段式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可提高污染物分子降解效率并减少尾气臭氧逃逸,但未能有效利用等离子体的能量,气体中的水蒸气、粉尘及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均能影响后置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两段式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已具备工程应用条件,还需配套高效预处理单元以降低废气中水蒸气、粉尘等对催化剂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64.
65.
采用色质联用技术,定性分析液化气脱硫剂中各个组分,并对其中的主要组分进行了详细结构分析,对N-甲基二乙酶的质谱分裂情况进行了探讨,为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相似文献
66.
范有生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9):209-212
本文阐述了HSE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对中国航油建立HSE管理体系的组织方法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陈述,探讨了科学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在企业HSE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提出适合国内石油企业的HSE管理体系建设控制方法,以最大限度的建立适宜有效的HSE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67.
概述了国内外海洋大气环境监测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我国开展海洋大气环境监测的必要性,在我国开展海洋大气环境监测必须解决的几个新课题,并根据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监测方案》(讨论稿)提出了我国开展海洋大气监测的设想。 相似文献
68.
69.
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所导致的现实或潜在的大量气候移民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是现阶段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主客观因素叠加作用导致的渐变缓发性气候风险、极端突变灾害性气候风险等诸种气候变化现象所导致的气候移民问题的剖析,结合已有的研究文献对历史、现实条件下气候变化导致的气候移民产生的机理与逻辑展开分析,以把握其演变发展趋势。从而对气候移民进行概念上的辨析、梳理和界定,以揭示气候移民的实体内涵、本质特点与根本属性;并依据移民的迁移意愿、迁移时限长短、迁移的空间区域和距离远近、导致气候移民的不同致因对其进行类型上的划分与归类,以期加深我们对气候移民问题的深入理解与认知,更好把握气候移民问题产生的本质与演变发展规律。从而为有效破解各种气候变化现象导致的气候移民难题,化解气候移民面临的各种社会风险,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做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0.
三峡工程蓄水后荆江河段河势变化及生态护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蓄水以来,进入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水沙过程发生明显改变,从而导致中下游河道尤其是荆江河段冲刷、崩塌,局部河段河势调整较为剧烈,并导致主流顶冲部位发生变化,可能会引起新的崩岸发生。分析了荆江河段河势变化特点,列举了各种传统护岸方法,分析了传统护岸的特点和适用性,针对传统护岸工程的不足,提出生态护岸理念,在满足整体性、稳定性、适应变形等要求下,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共同护岸,并为河道与河岸之间水分交换提供条件,建立了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实现了河流原本完整的结构和作为生态廊道的功能,进而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土保持,实现生态理念,满足生态需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