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106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以甲苯为VOCs类代表性的目标污染物,通过搭建实验装置模拟活性炭吸附脱附处理VOCs工艺,并在不同工艺条件下(脱附温度、表观风速、高径比),选取常见评价因子(甲苯脱附率、甲苯浓缩比、脱附能耗比)以探讨不同脱附工况下气体对各床层的脱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甲苯脱附率随脱附温度和表观风速的增加而增加。甲苯浓缩比随脱附温度和高径比的增加,随表观风速的减小而增加,即表观风速是浓缩比的主要控制因素。在中温范围内,低风速、高径比的甲苯浓缩比小于高风速、高径比。在高温范围内,低风速、高径比的甲苯浓缩比仅在峰值段大于高风速、高径比。脱附温度越高,表观风速越小,高径比越大,相同脱附率下的甲苯浓缩比越大。脱附能耗比随脱附温度和表观风速的减小,高径比的增加而降低,即表观风速是能耗比的主要控制因素。高温低风速时的能耗比比中温高风速时的能耗比低。当脱附温度80℃、表观风速0.3 m·s-1时,脱附能耗比最低为1.170 6 kJ·g-1。本研究可为变温脱附工程化应用的低碳化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2.
定量研究与分析成都-德阳-绵阳城市带(成德绵城市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及其生态安全格局,对区域协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ESV当量法分析2010—2018年成德绵城市带ESV的时空变化;提取区域内99%、95%、90%置信水平ESV热点区域,识别生态保护核心“源”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选用高程、土地利用等8项重要阻力因子得到阻力面,构建区域生态廊道,识别城市带生态安全格局,对跨行政区生态网络空间布局提出优化建议。结果显示:2010—2018年,研究区ESV总量从1 372.91亿元升至1 519.93亿元,其中原材料、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废物处理、土壤形成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EVS增长速率高于10%。研究区生态安全水平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高安全及次高安全区面积占比为49.8%,集中在西北部、中南部等区域;中安全及低安全区面积占比为50.2%,主要集中在南部建设用地较多的低海拔城镇地区。识别生态“源”地24处,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3%,且呈带状分布;生态廊道53条,生态节点41...  相似文献   
123.
太湖氮磷大气干湿沉降时空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索太湖氮磷营养盐干湿沉降特征及对太湖营养盐输入的贡献,于2011年不同季节采集太湖不同位点的大气干湿沉降样品,分析干湿沉降中氮(N)和磷(P)的形态和沉降量。研究结果表明,输入太湖的磷以干沉降为主,而氮以湿沉降为主。在太湖干沉降中总无机氮(TIN)占总氮(TN)的77.1%,溶解性磷(DIP)占总磷(TP)的77.9%。干沉降中TIN主要以NH+4-N为主。西太湖是TN与TP通过大气干湿沉降输入太湖的最高湖区。太湖全年大气TN沉降总量为20 978 t,TP沉降总量为1 268 t,因此,氮磷大气干湿沉降是太湖营养盐输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24.
环境检测领域能力验证工作的组织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环境检测领域能力验证的基本情况和统计方法,以及当前国内外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分析了该领域能力验证的发展趋势。指出环境检测领域化学分析方面的能力验证计划一般采用参加者结果的中位值或稳健均值作为指定值,采用标准化四分位距或稳健标准偏差作为能力评定标准差,以 z比分数法评价参加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5.
石化废水具有成分复杂、生物毒性和可生化性差等特点,废水中的高浓度耗氧有机物(以COD计)以及有毒物质会抑制生物活性,传统厌氧/好氧工艺在处理此类废水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为强化生物处理效果,构建了一种新型电化学强化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EMBR)与基于悬浮生物载体的生物膜与活性污泥复合工艺(IFFAS)处理实际石化废水。通过AnEMBR构建的生物电化学系统去除COD,并通过IFFAS内的改性载体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SND)以去除NH4+-N和TN。运行期间COD去除率大于95%,在-1.2 V的外加电压下缓解不可逆膜污染并回收沼气(CH4占比90.7%)。稳定运行阶段的COD、 NH4+-N、 TN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97.9%、93.1%和72.2%,平均出水COD为52.11 mg·L-1、NH4+-N为3.70 mg·L-1、TN为15.19 mg·L-1<...  相似文献   
126.
山东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徐福英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2):1143-1146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实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通过对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发现,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必须处理好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政府推动与社区参与和量的增长、精品工程建设三个方面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7.
作物秸秆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大麦、水稻和小麦3种作物秸秆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抑制作用,并计算了不同秸秆的抑制率和抑制中浓度(EC50)。研究结果表明,大麦秸秆、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随着培养时间和秸秆投加量的增加,抑制作用提高。处理96 h后大麦和水稻秸秆处理下的铜绿微囊藻几乎全部死亡,表明本研究所用不同作物秸秆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还表明,大麦、水稻和小麦秸秆对铜绿微囊藻的72 h-EC50由大到小依次是大麦>水稻>小麦,分别为248、334和1 943 mg/L,表明不同植物的秸秆对藻类的影响作用不同。分析3种秸秆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原因可能是3种植物秸秆在好氧的条件下可以分解产生多种具有抑藻作用化学物质,如有机酸、含甲基的酚类物质、醇类和酮类物质等,这些物质通过化感作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尤以大麦秸秆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8.
通过对典型设计的500kV HGIS(GIS)变电站主要设备和厂界噪声进行测试,分析了厂界噪声的排放控制因素和变压器噪声传播衰减特性,为500kV HGIS(GIS)变电站的设计和噪声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9.
<正>2022年6月15日,适逢第十个“全国低碳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了《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行动纲要(2021—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并组织了网络宣贯活动。冶金环保专业委员会组织会员及行业企业参会,并深入开展了“学习纲要有认识落实纲要要行动”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0.
随着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及沿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长江航运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三峡水库的运行为三峡库区众多支流的航运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作为连接重庆、武汉两大区域航运中心的连接段,库区干支航道的能力提升和标准提高显得尤为迫切。系统核查了三峡库区支流自然条件及航道发展现状,分析了三峡蓄水对支流航道条件的影响及蓄水后库区支流航道存在的问题,依据现有标准规范明确的航道尺度确定方法,论证提出了三峡库区15条主要通航支流河口段航道的通航尺度。最后,提出了加强观测分析与模型论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航道治理力度,以及跟踪观测三峡库区泥沙累积性淤积对航道的影响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