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96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66篇
综合类   296篇
基础理论   59篇
污染及防治   52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磷酸铵镁(MAP)沉淀法是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絮凝强化MAP沉淀法,以期提高垃圾渗滤液处理的脱氮效果。考察了不同絮凝剂种类、投加方式及投加量对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行MAP沉淀前投加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为40mg/L时,总有机碳(TOC)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1.55%和86.94%。同时,为了探究PAC对MAP沉淀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强化作用,对不同处理前后的垃圾渗滤液进行了三维荧光分析,发现MAP沉淀处理对垃圾渗滤液的类腐殖酸物质去除效果更好。通过实验发现,随着腐殖酸浓度逐渐增加,MAP沉淀法氨氮去除率会逐步降低。当腐殖酸投加量为1.0g/L时,氨氮去除率为20.44%,Mg~(2+)升高到262.32mg/L。通过傅立叶红外分析,发现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官能团种类繁多,而经絮凝(投加PAC)强化MAP沉淀法处理后含羧基、苯环=CH和芳环=CH官能团的有机物减少。因此,垃圾渗滤液中类腐殖酸物质影响了MAP沉淀法的处理效果,而絮凝可以通过降低渗滤液中类腐殖酸物质浓度而提高MAP沉淀法处理氨氮的效果。  相似文献   
512.
采用可见光光电-Fenton体系对罗丹明B模拟废水进行处理。探讨了自制电解液、阳极氧化时间、煅烧温度、煅烧时间因素对阳极材料-TiO2薄膜电极的制备的影响,以及以此为阳极材料的可见光光电-Fenton体系对污染物的降解效果和光电协同作用,并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对制备条件优化。在单因素实验得到了参数取值的粗略范围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得到了最优的制备条件:电解液0.5%NH4F丙三醇溶液、阳极氧化时间93.26 min、煅烧温度602.89℃、煅烧时间127.49 min,模拟出在该条件下的光电-Fenton去除率为70.78%;对此条件下的TiO2薄膜电极进行光催化和电-Fenton实验,得到光电协同因子为1.92;各因素对光电-Fenton去除率影响大小关系为:阳极氧化时间>煅烧时间>煅烧温度。响应面模型3次验证实验的误差均在5%以内,模型可用。  相似文献   
513.
因富锰渣高炉所用的原料的伴生成分不一样,所产生的环境风险不一样,富锰渣高炉的环境风险具有隐蔽性、复杂性、不确定性、有毒有害性等特点,容易被忽视,防控比较困难。针对这一问题,经过一系列的调查、试验,笔者研究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消除或减少环境风险的生态环境技术,为同类企业的环境风险的控制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514.
建立了活性污泥中多溴联苯醚(PBDEs)的分析方法。活性污泥经超声波辅助萃取,用酸性硅胶、铜粉及复合硅胶柱纯化后,采用气质联用色谱(GC/MS)对7种PBDEs单体进行测定,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精密性和准确性,方法检测限为17~121 pg/g,加标回收率为84.5%~109.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2.8%,回收率指示物3,3’,4,4’-四溴联苯醚(BDE-77)的回收率平均值为89.2%,RSD为0.8%,能够满足活性污泥中PBDEs的测定要求。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杭州和台州的活性污泥样品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台州样品中PBDEs含量高于杭州样品,但两者都低于相关文献所报道的北美及欧洲国家活性污泥中PBDEs的含量。  相似文献   
515.
生物填料在污水处理中常用来增加生物量以提高污水的净化效率,同时生物填料的加入会影响曝气氧转移效率.考察了典型的SPR-1生物悬浮填料在清水中对微孔曝气氧传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深为6.00 m时,SPR-1生物悬浮填料有助于促进微孔曝气的氧传质,当填料填充率为40%,单位体积通气量为0.755 m3/h时,氧总转移系数(KL a20)和标准氧转移效率(SOTE)提高程度最大,分别为19.32%和5.78%;当水深为2.33 m时,SPR-1生物悬浮填料对微孔曝气氧传质有阻碍作用.在实际污水处理过程中,可以根据水深,调节填料填充率来使填料最大限度地促进氧传质.  相似文献   
516.
分析了北京城轨交通车站能源、资源使用现状;构建了城轨交通绿色车站内涵架构体系,提出了能源、资源消耗影响因素及节约策略;有针对性的对部分能源、资源利用技术进行了示范应用:开发了通风空调能源管理与在线诊断系统,进行了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水质控制研究。本文为国内首次围绕绿色车站概念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从理论体系构建到关键技术开发和总结再到示范应用展开的探索,形成了环境友好型车站评价办法,为城轨交通车站环境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17.
为解决频繁采动导致巷道围岩支护效果差问题,提出了"锚杆锚索+浅深注浆"巷道围岩联合强化支护技术。该技术施工工艺包括清理表面浮矸、喷射混凝土封闭、注浆、刷巷、锚网支护及喷射混凝土,注浆设计方案包括浅孔注浆、深孔注浆及注浆封孔方案。通过力学分析和井下工程试验对围岩强化支护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锚杆锚索+浅深注浆"联合强化支护技术,能固结围岩内的破碎煤岩体,降低巷道围岩内岩石破碎程度,提高固结性,有效的锚固锚杆锚索;巷道顶板离层量5天内变化量较小,而后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18.
选取小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等4种微藻,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对水体中的Cd~(2+)进行吸附,并对吸附Cd~(2+)的微藻分别采用去离子水、0.2 mol·L~(-1)Ca Cl2与研磨处理,测定Cd~(2+)的解脱量,研究活体微藻对重金属离子的富集特征与机理。结果表明:4种活体微藻均对水体中Cd~(2+)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在Cd~(2+)初始浓度为10 mg·L~(-1)、溶液pH为7.0的实验条件下,小球衣藻富集量可达76.34 mg·g~(-1),铜绿微囊藻、钝顶螺旋藻和四尾栅藻富集量分别为24.78、15.28和9.85 mg·g-1,说明微藻是良好的重金属吸附剂;4种活体微藻对Cd~(2+)的富集特征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反映出活体微藻对Cd~(2+)的富集主要是一种化学行为;活体微藻对Cd~(2+)的富集主要是离子交换形式的化学吸附,富集比例均在60%以上,其中小球衣藻最高,达86.51%。除化学吸附外,还包括物理吸附与生物吸收,生物吸收所占富集比例为6.75%~18.96%,而物理吸附量最少,为3.02%~14.63%。  相似文献   
519.
跨海大桥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桥梁建设事业飞速发展,桥梁建设的地域逐步向近海拓展,海上特大型桥梁工程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海上大桥施工工程量大,涉及施工建设单位多,海上施工面临着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多变、点多线长、人员分散、设备较多、交通不便和人员活动范围有限等诸多不利因素。笔者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项目为背景,介绍了工程项目在海上施工时应采取的安全管理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20.
区域化工危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提高区域企业安全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采用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法对常州市武进区69家高危化工企业进行同一标准的危险评价,确定其固有危险指数和固有危险等级。运用样本均值和标准差变异系数分析企业整体危险的趋同性,认为69家企业整体危险程度不高,物量指数、工艺系数、设备系数、环境系数、厂房系数依次是监管的重点,应加大对安全设施的督查力度。运用单侧控制图分析了高危企业和单项指标的偏移性,认为有9家企业属于超控状态,应根据超控原因实施有针对性的重点监管;在安全设施系数上超控的企业数量最多,加强对安全设施的监督力度,企业受益面最大,安全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