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64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石油降解菌的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0#柴油为唯一碳源,对石油降解菌DSP菌的生长、疏水性、产表面活性剂、脱氢酶活性及降解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DSP菌在生长过程中可产生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油烃的降解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脱氢酶活性与降解率有较好的相关性。当土壤中柴油含量为10%时,利用DSP菌经过40d的处理(30℃,pH值为6),油含量下降到1.82%,降解率最高可达65.4%。  相似文献   
112.
不同土地利用分布格局下的岩溶泉水化学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参数自动记录仪CTDP300对具有不同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的贵州普定陈旗和灯盏河两个岩溶泉域的降雨量、泉水位、水温、pH值和电导率进行了一个完整水文年的连续监测,并依据化学平衡热力学原理进行计算,得到连续的水的CO2分压(PCO2)和方解石饱和指数(SIc)。结果表明这两个泉的这些水化学指标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暴雨动态变化。然而,两泉水的这些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对于土壤分布较多和水田分布在排泄区的陈旗泉而言,HCO3-和PCO2较高,而pH和SIc值明显低于土壤分布较少且水田分布于补给区的灯盏河泉,且变幅较小。此外在暴雨后,陈旗泉pH升高、PCO2降低,而灯盏河泉pH降低、PCO2升高。这些反映了不同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对岩溶水化学调节作用的差异。灯盏河泉Ca2+、SO2-4、Mg2+和EC较高主要是其流域中石膏和白云岩含量较多的缘故。这些发现说明,pH、电导率、HCO3-、Ca2+、SO42-、Mg2+、PCO2和SIc等岩溶水化学参数可以作为不同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3.
春季黄、东海表层水中的溶解无机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5月在黄、东海海域获得的表层海水中溶解无机碳(DIC)和总碱度(TA)的数据,结合现场生物、化学和水文等参数,探讨了该海域DIC的分布特征、组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东海表层海水DIC和TA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 918.8~2 196.1 μmol/L和2 127.0 ~2 420.7μmol/L...  相似文献   
114.
115.
分析了原油集输系统H2S分布规律及次生机理,根据系统中硫酸盐还原菌的代谢反应特性,提出了从环境条件、营养条件等方面抑制原油集输系统中H2S生成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快速油水分离、适当调整系统中的pH值、添加杀菌剂或钡盐等措施可有效控制硫酸盐还原菌的滋生与繁殖,从而达到抑制原油集输系统中H2S生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6.
草畜平衡管理已经在中国实施近20年,但天然草原超载过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仍然是制约北方草原生态恢复和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进一步降低牧户载畜率,实现草畜平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基于社会经济学视角,理论分析了牧户载畜率决策邻里效应的存在性及其对牧户载畜率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并利用2020年在内蒙古、甘肃两省牧区对820户牧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线性均值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分组回归等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牧户载畜率决策存在邻里效应,表现出"近墨者黑"特征,且这一效应在控制内生性后依旧存在;牧户会受邻里高载畜率、高超载过牧比例的消极驱动呈现出高载畜率和高超载过牧概率,从而陷入超载过牧的恶性循环。(2)机制分析表明,邻里效应通过提高牧户畜牧业预期收益和降低牧户的心理负担提升牧户载畜率。(3)调节作用分析表明,邻里效应会受到榜样群体的调节,村干部、党员、富人和能人等榜样群体的负向示范强化了载畜率决策的邻里效应,抑制牧户降低载畜率。(4)异质性分析表明,邻里效应在低载畜率、贫困牧户、汉族牧户和受教育程度高的牧户群体中作用更小;当政府外部生态监管严格和村域内部非正式制度健全时,邻里效应对牧户降低载畜率的抑制作用更小。根据以上结论,建议政府在微观草畜平衡管理中,通过打造高效畜牧业样板、树立生态典型、强化舆论压力、改善生态监管和注重政策瞄准等方式,破解载畜率决策邻里效应的负面影响,降低牧户载畜率。  相似文献   
117.
为了保护COVID-19病区医护人员身心健康并分类制定合理的工作标准,对医用防护套装下的人工热湿环境及影响生理指标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试验测定了防护服内外的热湿环境,然后测试了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舒张压和血糖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探明了人体在二级医用防护套装下工作时长和劳动强度对人体生理状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夏季穿戴医用防护服的人体长期处于温度高于33℃、相对湿度大于80%的高温高湿环境中,生理指标如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和血糖与常规环境下有极大区别,且受劳动强度影响显著,生理指标容易达到极限值。因此,在制定医用防护服下的工作标准时,需同时考虑劳动强度和引发潜在疾病等风险,这些结论可为在COVID-19等传染隔离病区工作的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和安全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