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86篇
安全科学   5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289篇
基础理论   59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41.
太湖草藻型湖区间隙水理化特性比较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选择了太湖具有代表性的草型湖区-东太湖和藻型湖区-梅梁湾进行间隙水和沉积物理化指标的研究.对间隙水中pH值、Eh、EC等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讨论了间隙水氧化还原特征对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溶解性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对沉积物中形态磷与间隙水理化指标的相互关系做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草型湖区间隙水还原性高于藻型湖区,间隙水氮磷分布和氧化还原特征显著相关;沉积物中Fe-P含量与间隙水氧化还原特征及正磷酸盐含量均有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2.
在自然条件下,铜绿微囊藻主要以群体形态存在,其群体形态通常由10~103数量级的单位细胞组成,然而在实验室条件下经过几代培养之后,铜绿微囊藻的群体形态逐渐变为单细胞和少量双细胞. 在实验室条件〔温度为(25±1)℃,光照强度为2 000 lx,光暗比为12 h∶12 h〕下,采用不同ρ(TN)、ρ(TP)的BG11培养基培养群体形态的太湖铜绿微囊藻(FACHB912),其中T1试验组ρ(TN)、ρ(TP)分别为1.00、0.05 mg/L,T2试验组为5.00、0.25 mg/L,T3试验组为25.00、1.25 mg/L,T4试验组为125.00、6.25 mg/L,T5试验组为247.06、7.11 mg/L. 结果表明:T1、T2和T3试验组铜绿微囊藻群体形态细胞所占比例及群体大小均有所增加,T4和T5试验组则表现为减少,并且T1、T2、T3试验组与T4、T5试验组间差异显著(P<0.05). T1、T2、T3试验组出现了>100个细胞的群体,其中T2试验组的铜绿微囊藻群体最大,最大群体约由960个藻细胞组成;而T4、T5试验组中的群体却趋于消失. 相对于单细胞,群体形态的铜绿微囊藻在低ρ(TN)、ρ(TP)条件下能吸收更多的营养盐,有利于细胞的生长;高ρ(TN)、ρ(TP)条件下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但可能抑制或者不能刺激胞外多糖的合成和分泌,从而不利于铜绿微囊藻群体形态的维持.   相似文献   
143.
144.
针对生态补偿增益层面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及当前我国大规模生态工程建设中支付主体单一、资金不足的问题,本文分别从法学、经济学、东西部差异三个角度,通过理论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论述了东部对西部实施生态补偿的必要性,提出了将区外受益政府和直接受益行业纳入补偿支付主体,生态增益层面不宜对全社会征收生态税,以及暂时不宜实行自我补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5.
湘江湘潭段水环境主要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依据2001—2005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湘江湘潭段水环境主要污染物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 结果表明:在所监测的指标中,pH,ρ(Cr6+),ρ(Cu)和ρ(Zn)等未超标(GB3838-2002);ρ(DO),ρ(Pb),ρ(CN),ρ(CODMn)和ρ(BOD5)等偶尔超标;ρ(Hg),ρ(Cd),ρ(As),ρ(挥发酚),ρ(NH3-N)和粪(总)大肠菌群等经常超标. 历年来化学致癌物As的个人年风险值均高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而Cd和Cr6+的个人年风险值均低于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 非致癌物的个人年风险顺序为Pb>NH3-N>Hg>CN>挥发酚,这5种污染物的健康危害年风险值均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 污染物健康风险比较表明,化学致癌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值远超过非致癌物的危害,应作为风险决策管理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46.
已有的研究在环境价值评估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这可作为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工具,但对环境政策的费效分析仍显匮乏,且主要集中于整体分析,没有深入到干系人,政策建议的意义不大。单一追求货币化可能会使费效分析走向极端,建议将费用和效益分类,以多维的向量形式表达。基于干系人的分析可以使政策改进首先在最薄弱的环节进行,福利最低的受体最先享受增加的收益,效率和公平在环境政策中同时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7.
当大直径嵌岩桩桩基穿过岩溶区域时,其受力情况相对较为复杂,且承载力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弄清楚岩溶区桩基荷载的传递特征,对分析计算桩基承载力、桩基沉降变形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丹霞枢纽互通区钻探及物探资料,通过简化地层,建立概化地质模型,采用FLAC~(3D)软件对该岩溶区大直径嵌岩桩的荷载传递特征进行数值计算,分析影响桩基荷载传递特征的因素,讨论在不同桩径、嵌岩深径比、厚跨比、桩土刚度比、桩岩刚度比条件下桩基荷载的传递规律。结果表明:由于岩溶区溶洞的存在,桩侧摩阻力会出现多个峰值,峰值的大小与桩径、顶板厚度、嵌岩深度、岩土体的性质有关,桩侧摩阻力会集中分布在溶洞顶板处,且桩径越小,溶洞顶板处桩侧摩阻力会越大;随着桩径的增大,桩侧摩阻力发挥越均衡,桩端阻力所占荷载的分担比越大,表现出端承桩的性质;随着嵌岩深径比的增加,桩底侧摩阻力的发挥程度越低;桩径、嵌岩深径比、厚跨比对桩基荷载传递的影响相对较大,桩径越小,桩侧摩阻力对嵌岩深径比、厚跨比的变化越敏感,桩径越大,桩侧摩阻力对桩土刚度比、桩岩刚度比的变化越敏感;相对增加嵌岩深径比,适当提高桩径,对提高桩基承载力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8.
本文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湖泊生态空间进行回顾研究,系统地总结了长江中下游湖泊生态空间演变过程和潜在的影响因素。近40年来,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萎缩严重,生态空间容量锐减,湖泊富营养化久治不愈、蓝藻水华频繁暴发、水生植被严重退化,生态空间质量急剧下降。归纳起来,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历史上长期的围湖造田和围网养殖损害湖泊生态空间容量和质量;(2)长江干支流水库群建设和运行对中下游通江湖泊生态空间产生负面影响;(3)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加剧湖泊生态空间质量退化。建议未来加强长江中下游湖群江湖关系演变的研究,科学确定湖泊生态空间容量的恢复目标及区域;统筹流域发展,布局重点生态工程,扩增湖泊生态空间;加强长江干支流水库群优化调度,保障中下游湖泊生态需水量。  相似文献   
149.
以沈阳沈抚灌区上游指定区域为研究对象,监测分析了停灌十多年来土壤中石油烃污染残留状况;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采样区域的土壤中石油烃污染现状,同时运用Arcgis软件分析绘制了采样区的单项污染指数分布图。结果表明:采样区域石油烃存在残留和污染现象,按照单项污染指数评价,60%的行政村土壤属于高污染级以上。按照综合污染指数评价,80%的行政村土壤属于重污染级。污染指数分布图显示,离主干灌渠的源头越近,污染越严重。对于土壤石油烃修复效果,旱田作业要好于水田作业。  相似文献   
150.
利用微生物将六价铬[Cr(Ⅵ)]还原为三价铬[Cr(Ⅲ)]是一种具有前景的铬污染土壤修复方法。从新型的分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着手,通过含铬溶液和铬污染土壤试验探讨了菌株对Cr(Ⅵ)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分离得到能够还原Cr(Ⅵ)的硫酸盐还原菌S-7,其16S rDNA全长序列与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DSM 642T存在98.89%相似度,属于新型脱硫弧菌种,命名为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S-7。D.desulfuricans S-7生长繁殖的最适合生长温度为30℃,最适合pH值是7.0,耐NaCl浓度范围为0~10%。D.desulfuricans S-7修复铬溶液的结果表明:对25 mg/L的Cr(Ⅵ)去除率为79.74%,在100 mg/L的Cr(Ⅵ)条件下D.desulfuricans S-7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Cr(Ⅵ)污染土壤实验的结果表明:土壤中Cr(Ⅵ)含量50.0 mg/kg降到3.1 mg/kg,去除率达到93.8%,修复后的土地质量符合GB 36600—2018一类建设用地的标准。研究表明:D.des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